版块   文化振兴   代玉启:三重逻辑,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返回列表
查看: 94|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代玉启:三重逻辑,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0-19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代玉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
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演进脉络。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世界各国都在不懈追求现代化。美国著名学者沃勒斯坦根据对《牛津英语字典》的考证认定,人类早在1585年已经开始使用“现代化”一词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陆续进入了工业化时期,身处在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火热进程中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人类历史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化”作为学术话语,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开来,随后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图景与思想行为等。“现代化”过程本身就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内涵。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准备了条件。“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体现“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现代化进程是以资本主义“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推进的。由此,长期以来世界现代化呈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部分学者还将西方现代化模式置于“普世”地位,提倡“西方中心论”,将其视为各国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通道”。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先声
一百多年前,在中国因救亡图存而兴起现代文化启蒙的“觉醒年代”,中国的仁人志士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从器物、制度到文化全面向西方学习,接连而起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这一过程中轮番出台的各种救国方案,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例如,以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借鉴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甲午战争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第一次把政治主张同救亡图存的实践结合起来,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号召东方青年:“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时曾指出:“30年前,主张‘维新’的人,即是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
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比较明确地讨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只是当时的讨论均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层次上“兜圈子”,很少涉及到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到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经常出现在报刊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1933年,《申报月刊》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现代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辩论。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肩负着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使命,救国救民的现代化道路从此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正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确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提供了宝贵经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即“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此后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将这一目标上升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为推进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各方面保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为出发点,带领中国人民全面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迅速提升,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不断彰显、成效日益显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本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提级加速。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理论逻辑
理论渊源。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理论,也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探索既有一般性特征,也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源于文化背景和区域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尚中、民为邦本等精神内涵,继承了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价值思想,构筑起代表中国特质、中国方式、中国主体性的独特道路,蕴含着彰显中华文明特质的豪迈精神,体现了区别于西方的独特价值选择。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现代性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拓展现代化的多元模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理论构架。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外延广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分阶段分步骤地求索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之路。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115951”,即一个基本前提、一个根本遵循、五大特色、九个本质要求、五个重大原则、一个根本目标。一个基本前提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一个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五大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个方面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九个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五个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一个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这个奋斗征程中探索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这六大要素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前提、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遵循、原则,二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保障与价值指引,五大特色、九个本质要求、五个重大原则是路径、举措,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前进。这些要素协同发力,共同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
理论特质。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着先进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本身不是目的,对中国而言,现代化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这一目标,我们不断设计、调整、优化、整合现代化的路线图、时间表。中国式现代化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党百年不懈求索的精神气质,汇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明成果,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本土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源于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上下求索取得的经验、摸索的道路,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也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理论渊源标注从哪里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构架重在厘定自身,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对象、内容、目标等要素,呈现出体系的完整性和自洽性;理论特质是彰显独特韵味,是对理论渊源和理论构架的提炼和再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其理论是开放结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逻辑
科学理解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实践推进更加稳健。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拥有九千八百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遵循基本方法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已经步入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阶段。布好中国式现代化“一盘棋”至关重要,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六个必须坚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然会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只有坚持系统观念,观大势、明大局、谋大事,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走向,更好地驾驭复杂局面,有效应对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征程上更要自觉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把握好时间上的当前与长远关系、空间上的全局与局部关系,自觉贯通历史与现实,主动联系国际与国内,综合考虑经济与政治、物质与文化、发展与安全、资源与生态、改革与开放等诸多因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正确处理重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要准确把握贯穿推进过程中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几对重大关系。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紧密结合,顶层设计不是空穴来风,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统筹协调上固根基、谋长远,在基层探索中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坚持战略与策略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坚持战略的坚定性、全局性、前瞻性,把握策略的灵活性、阶段性、针对性,在整体与部分、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等关系上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战略坚定性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策略灵活性,从战略高度和全局维度思考处理问题,从策略上解难题,灵活调整斗争策略;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在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遵循根本原则,在牢牢立足实践、着眼时代之问中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创新发展解决好现代化发展的动力问题,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并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探索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共同富裕路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促进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坚持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有机统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于自立自强的基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反对零和博弈思维,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把握基本保障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面对各种风险挑战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清醒,增强斗争本领。底线思维是积极主动的防御思维,意味着思想上从何处着眼、做什么样的准备、如何努力和争取,明确知与行、防御与进取、有守与有为、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不断把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应保持战略清醒、坚定战略自信、增强战略主动,深刻认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党的中心任务为轴心,以总的战略安排为轴线,全面把握斗争的时、度、效,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常怀远虑、未雨绸缪;应提升斗争的本领和底气,加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锤炼挺膺担当的斗争意志,增强践行党的战略策略的行动自觉,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义无反顾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定不移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基于中国实践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是融合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的“三位一体”整合创新,是中国学者基于中国实践的“自塑”而非其他学者戴着有色眼镜的“他塑”。使命型政党论、共同富裕论、美好生活论、凝聚共识论、自我革命论等理论已呈现出较强的解释力,不仅对中国实际有说服力和引领力,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有直接启示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需要自觉提炼关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标识性概念,多措并举地引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方向。
民族复兴的落脚点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终体现为以价值观念为代表的文化现代化,这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的重点。现代化就其本质来看,不应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是标志着各种文化在交融互动中生成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着人类共同创造的共享性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不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地理范围,也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仍然要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在破解世界性发展难题进程中提出和阐释世界性议题,展现应有的国际效应,在推进世界历史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选自:《人民论坛》杂志10月(上))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2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