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宋芳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这一任务,如何落实?
返回列表
查看: 113|回复: 0
收起左侧

宋芳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这一任务,如何落实?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0787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1-6 09: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宋芳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新时代十年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斐然新时代十年,中国金融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2022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7年位居全球第一;银行业资产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债券、保险的规模位于全球第二;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走在世界前列;人民币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在全球支付货币中位居第四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已位居第三,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日益强大的金融实力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新时代十年,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质效显著提升。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管理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引导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中小企业、高新技术、绿色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领域,在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从总量层面看,还是从结构、成本层面看,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的质效和普惠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一是从金融供给体系的角度看,多层次金融市场不断健全和完善,金融供给和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更加精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产品体系,覆盖了信贷、保险、债券、股票、外汇、金融衍生品、股权基金等领域。在股票市场层面,多层次市场的政策举措频出,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包括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金字塔形市场体系,满足了具有不同风险特征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债券市场层面,市场逐渐从多元走向统一,市场化、法治化的违约风险处置机制逐步建立,高质量双向开放不断向前推进,吸引了更多投资者,更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融资;在金融衍生品市场层面,利率衍生品和汇率衍生品市场延续了原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国债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股指期货市场、信用衍生品市场等则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多元化的风险管理手段。二是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规模看,经济中融资总量以较快速度增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2年6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4.27万亿元,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万亿元(20年前的21世纪初,我国每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仅为3万亿元左右),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间接融资市场的情况看,新时代十年,我国银行业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银行贷款的年均增速达到13.1%;2022年8月末,银行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3%。从直接融资市场的情况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融资总量和覆盖企业数目方面稳定增长,A股上市公司数量从2012年的2494家增加到2022年三季度末的4955家,截至2022年9月30日,总市值为76.16万亿元;债券市场存量规模从2012年三季度末的25.5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三季度末的140.22万亿元。三是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结构特征看,金融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资金结构持续优化。从我国的整体融资结构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直接融资所占比重逐渐上升。2012年,中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仅为15.9%,2021年,这一比例升至30%左右。从银行资金投放结构来看,银行对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领域的贷款比重有所下降,信贷资源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三农”、普惠养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根据《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2022年6月末的20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中,普惠小微、制造业、基建、房地产贷款大体各占全部贷款余额的一成、一成、两成、两成半,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是2018年末的2.7倍。从直接融资市场的情况看,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科创板、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广设立“专精特新”专板、开发更多债券品种等,以提升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绿色企业等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四是从实体经济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看,企业的融资成本整体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金融服务的整体便利程度也有较大程度提高。新时代十年,中国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趋于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利率传导机制更加通畅,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有效连接了货币市场利率和贷款市场利率,在消除利率双轨制、稳定银行负债成本、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引导利率下行、加强存款利率监管、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的举措促进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通过提高信用贷款比重、设立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广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措施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小微企业融资保持了“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22年6月,我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6%,比2021年、2020年、2019年分别下降了0.45、0.55、1.14个百分点,为有统计以来新低。五是从金融体系的风险状况来看,我国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风险,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取得重要成效,脱实向虚、乱加杠杆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一是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报告》,2017年初,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达到历史峰值的100.4万亿元;同年监管部门开始进行整治,到2022年年中,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近30万亿元。二是银行体系平稳健康发展。2012年到2021年这10年间,银行业的总资产从133万亿元增长到344万亿元,资本充足率从13.3%上升到15.1%,流动性比例从45.8%上升到60.3%,16万亿元不良资产被处置和消化,中小银行风险得到有效化解。2017年到2022年这5年间,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年均增速分别为8.1%、11.4%,低于同期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金融资产盲目扩张、脱实向虚的势头得到根本扭转,金融体系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大幅增加,企业融资成本也因中间链条的缩减而降低。金融风险的降低和金融体系安全性的提升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尽管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质效不断提升,但是资金供给体系不够完善、资金配置不平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存在,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尚需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一是仍然存在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2017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是中国经济转型期存在的三大结构性失衡之一。中国金融部门的盈利长期高于实体经济,是金融业脱实向虚现象的根源。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并增值,导致融资成本和风险增大,制约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和效率,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安全。近年来,虽然影子银行风险得到有效治理,但目前利率下行的一致性预期有可能助长杠杆交易和投机行为,结构复杂的高风险影子银行有可能卷土重来,我们对这一问题仍需持续关注并加强监管。二是资金供给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首先,我国的融资结构还不够合理,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根据《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1年11月末,企业债券、政府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三者余额合计为90.9万亿元,仅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29.14%,直接融资的占比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偏低。其次,从银行体系的情况来看,尽管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但是我国银行体系中大中型银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的信贷体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制约了金融业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的提升;此外,银行业服务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能力仍需提高,在服务绿色金融、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三是金融资源配置呈现非均衡特征。一方面,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呈现出非均衡特征,无论在直接融资体系中还是在间接融资体系中,国有企业均相对更容易获得金融资源,其融资成本也相对较低,而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非国有企业却在资金市场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有时只能求助于非正规金融市场,使用高成本的资金。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也呈现出非均衡特征,城市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地区居民的获益呈现明显差别,可能会加大原本就存在的发展差距。四是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仍需提高。从货币政策的实施来看,由于中国的货币市场尚不够发达,银行和企业等微观主体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软约束”,利率政策传导不畅的现象仍然存在,利率没能作为有效的价格信号充分发挥优化资金配置的作用。从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来看,金融机构的服务还存在同质化现象,其市场化定价能力、差别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亟须提升。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来看,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常年高于名义GDP增速,说明存在资金运用效率不高和一定程度的资金积淀现象。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偏低,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性因素,还会导致发展过程中金融风险的积累,从而影响经济和金融安全。五是新的形势下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风险仍然存在。过去五年,我国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冲击,我国的金融体系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和挑战。第一,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出现了重新抬头的迹象。仅2022年上半年,宏观杠杆率就上升了9.3个百分点,达到273.1%。第二,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等微观主体的信用风险加大。疫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居民的收入,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从而增大了微观主体的信用风险,进而会影响未来债务的偿还。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会逐渐传导到金融体系,并对金融机构的运行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产生持续影响。

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当前,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疏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让金融真正发挥好“血脉”作用,以金融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重视下述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从总量的角度来看,未来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既要避免因流动性不足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总量,又要防止因流动性过多带来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应持续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贷款的结构,促使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并从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三个方面提升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从价格信号的作用来看,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利率并轨,疏通利率政策从货币市场到贷款市场的传导,使利率在优化资金配置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优化金融结构。今后应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的发展力度,继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并着重通过建立差异化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中小银行创新业务模式,将资金更多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从而改善资金供需的错配问题,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金融需求;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引导民营金融资本参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建立银行间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实现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的竞争合作和优势互补。三是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应坚定不移地推动资金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减少对资金配置的干预,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加强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防止杠杆的过度使用,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和套利,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加强对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风险管理水平的引导,防止中小银行因扩张速度太快或者采取激进的经营策略所带来的风险积累,提高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的审批效率,创新资本补充工具,维护中小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进而促进银行业的整体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四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和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加强对高端装备、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通过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畅通资金的退出渠道和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应持续推进服务于科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科创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适应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中小银行体系,引导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进一步合作以实现风险的分担,从多个层面发力完善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 《学术前沿》杂志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