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芸(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高级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合理把握利率水平,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利率作为最重要的要素价格,直接影响消费、投资、国际收支等,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把握合理的利率水平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央行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政策层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实现宽松信贷政策,引导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和货币信贷处于合理水平。通过连续降准,同时维持中期借贷便利超额续作,引导金融机构稳固信贷投放,公开市场操作及时提供跨季资金,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结构上,精准滴灌强化重点领域支持。适时对多项结构性工具延期或展期,加大对普惠、科创、绿色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加大金融支持民企发展力度,满足民企多元化融资需求。房地产金融政策适时调整优化,配合“认房不认贷”,推动降低首付比。价格上,以我为主做好内外均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下调,带动贷款利率降至历史低位;降低二套房利率下限和存量首套房利率,指导金融机构合理调降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促进储蓄向消费、投资转化。
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从理论上来看,央行可以在政策框架内制定和引导利率水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货币政策应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着力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例如,考虑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国有大行的支柱作用,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实施好存续的结构性工具,落实到期工具的延续和展期。对于实施期已经结束的政策工具,存量余额还将继续发挥政策效果,要确保银行体系对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不减弱,必要时创设新的政策工具,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精准金融支持。
其次是“以我为主”实施利率调控。面对主要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的挑战,要考虑优先保证国内经济的发展需要,在降息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适度引导政策利率下行,确保利率处于合理区间,适配稳定国内需求和就业的需要。按照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和跨周期设计的需要引导和把握宏观利率水平,保持利率水平与实现潜在经济增速的要求相匹配。例如,通过加强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推动政策利率下行,实施全面降准或定向降准,适度降低存款利率,压降银行资金成本,引导LPR下降,推动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降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能使更多资金用于放贷、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MLF大幅超额续做有助于强化货币与财政政策协同,为宽财政、宽信用营造良好环境,还有助于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此外,要充分运用结构性政策工具支持重点领域。应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持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可考虑通过降准及结构性工具释放长期限、低成本资金,稳定银行金融机构负债成本,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充分发挥结构工具定向直达的优势,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和质效。
最后,必不可少的是利用利率自律机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应持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要充分运用货币政策空间,通过创新实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等方式,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步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债务负担,持续激发有效融资需求。特别是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促进降低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从近期情况来看,LPR小幅变化便能带动贷款实际利率大幅下行,映射出LPR改革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畅通。应充分发挥LPR报价改革效能,合理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调,激发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