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经管之道   张红宇: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返回列表
查看: 102|回复: 0
收起左侧

张红宇: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03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2-8 09: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张红宇(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
现代化在全球的实践迄今为止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从农业技术发展史角度观察,如果以1900 年蒸汽拖拉机为标志的机械装备应用于农业,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为第一次革命性创新;以现代化肥、农药,特别是以种业为标志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极大地提升了土地生产效率为第二次革命性创新;那么,肇始于二十世纪末,兴盛至今的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于农业,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深刻影响了农业经济运行的发展方向,可以谓之为第三次革命。面对这种历史性变化,如何把握机遇,构建由数字技术引领的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格局,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

数字技术引入是农业与金融发展的双重创新

与数字技术应用改变农业经济运行的发展方向一致,数字技术应用到金融,深刻改变了农村金融生态。数字技术作为现代生产要素,不仅最大化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而且深刻改变了农业生产具有自然生产与经济生产相互交融的产业特征。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减轻自然风险对农业生产过程造成的影响,实现工业化生产,大大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数字技术作为现代生产要素,最大程度厘清了信贷需求方的生产经营真实信息,基于信用获取金融供给替代了基于财产抵押获取供给方式,促使过去农村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供需失衡矛盾得到实质性改变。农业从业者由于缺乏有效抵押担保产生的金融供给不充分问题,让渡于由于金融充分供给竞争下的需求方选择问题。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农业经济运行和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方向成为不争的事实。

从农业经济运行方向观察,数字技术是将数字化信息作为要素资源植入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理念创新、功能释放和空间拓展的创新过程。一是理念创新。正如装备技术产生于工厂化生产,通过农机装备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生物技术产生于实验室,通过化肥、农药、种业提升土地产出率;数字技术产生于科技试错过程,通过大数据集成精准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本质上也是以工业理念、工业元素和工业手段,替代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创新体现。二是功能释放。数字技术将遥感、地理信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与传统植物栽培学、畜牧兽医学等学科结合起来运用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使有限资源禀赋下的生产能力转变为无限的可能,极大地释放了农业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功能。比如设施农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克服了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束博,在我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为金融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成长性需求。三是空间拓展。基于数字技术产生的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区块链等集结而成的智慧农业作用于农业生产过程,精准作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了农业产出效益;作用于生产经营者,赋予了农业从业者充分的人力资本素养,提升了农业从业者的生产能力,为其获取相应报酬拓展了空间。数字技术促使形成了天、地、人互联,产业间融合发展的格局,大大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经济运行的空间,预示着未来农业经济运行的方向。

数字赋能农业,触发的理念、生产方式创新和产出效益提升,使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农村金融生态,对金融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赋能金融,要求金融供给有效应对和支撑农业经济健康运行。

从农村金融发展方向观察,数字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既有机构的参与投入,又有工具的融合应用。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涉农机构,抑或是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阿里巴巴、京东等民企聚焦乡村振兴,面向农民成立的包括网商银行等机构,或面向农民服务的涉农信贷行为,通过数字金融利用互联网各自采集的数据,或利用涉及所有农户的土地承包、清产核资等数据,使农业从业者基于信用而非抵押担保获得了信贷支持,解决了农户信用缺失以及缺乏抵押物难题。金融机构更放心为农民放贷,农民更愿意接受信贷支撑。金融供需平衡产生于数字技术无疑是金融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意义不可低估,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精准服务。发展生产,振兴产业,贷款难,贷款贵是农业从业者长期反映甚多的问题,也是多年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滞后的本源。在一个长时期对金融需求方而言,缺乏抵押担保产品,缺失信用; 而对金融供给方而言,服务面广,而单个经营主体需求小,成本高,从而出现金融供需失衡。但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集成,比较准确地掌握了信贷需求方和提供方信息。精准识别、精准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种植养殖、生产资料流通、农业投融资,农产品交易提供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信贷产品与服务,有利于提升金融可及性,有效地减少金融供需双方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矛盾,降低融资成本和难度,使金融供给更有效地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维护了农业经济健康运行。二是降低成本。通过互联网, 大数据包括手机银行的使用,大大突破金融服务的物理空间限制,使农业从业者第一时间获取贷款、归还贷款,同时对金融需求方进行快速风险评估,为其设计更适合的风险产品,大大减少了农村金融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农业从业者获取金融支持提供了便捷服务,提升了农业从业者的金融获得感。三是抵御风险。借助于遥感卫星等数字技术,第一时间发现旱涝、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苗头,第一时间采取止损、减损、防灾减灾抗灾措施,助力信贷投放不受损,降低农业保险赔付率,促进农村金融保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物联网、区块链、5G 等技术健全农作物数据跟踪溯源、活体抵押物实时监控机制,建立完善涉农信贷多维风控模型,提升综合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对农业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等的监测、预警和处置水平,提升融资服务安全性。四是拓展空间。数字技术助力农村金融事业发展,使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几乎覆盖到农业经济运行全过程,有效满足了金融需求方的从业意愿。“金融+ 保险+ 期货”等模式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了保险业与期货业自身优势,将保险、期货的功能作用和农业风险管理相融合,让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通过金融工具来规避价格风险、保障收益,提升生产积极性,助力产业稳定发展,从而使金融供需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实现了互利互惠、共享共赢的局面。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产业的双重创新,推动了我国农村金融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足度明显提高,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坚实支撑。

金融服务农业经济要抓重中之重

数字赋能农业和金融为农业经济运行开拓了新的空间,为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字金融要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需要突出工作重点和相关要求。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为首要目标,聚焦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为充分的金融供给提供产业基础。

(一)突出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需要通过数字技术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特别是在耕地的数量保护和能力提升方面要有所作为。一是要管好。牢牢把握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控,综合应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精准监测,确保每一亩耕地位置不丢失。加强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全程监控,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监控耕地质量,防止“非农化”“非粮化”。二是要用好。聚焦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单产水平提升,统筹布局田间物联网监测设施,提高预警能力。利用传感器、无人机等数字技术监测土壤养分含量、日照、温度、湿度,实施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精准喷药,实现作物生长所需所防与数字管理的供需均衡,最大化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综合生产效益。利用数字技术助力种业振兴,通过育种设计方案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决策,实现高效、定制、精准的作物新品种培育,提升育种效率。通过利用田间采集设施和自动化加工设备以提升繁种制种效能,使数字技术成为推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支撑。三是要建好。着眼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利用数字技术统筹山水田林湖草沙自然资源规划,分类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在维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各类非耕地资源,实施盐碱地改造,挖掘自然资源在新增产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方面的巨大潜力。保耕地、保面积、保质量、挖潜力、促转变、增效益,金融要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二)瞄准特色农业。特色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实现农产品多元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农产品需求,实现农业从业者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也是数字技术应用的广阔场景。一是强化产品特色。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农业产业产品类型多元,基于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要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稳定提高各类具有鲜明特色的园艺性产品、禽畜产品生产总量。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三品一标”生产,促进“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发展,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提高特色农产品产出质量。二是优化产销衔接。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建设数字平台,支持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企业互联互通,帮助农业从业者把握市场需求与趋势,实现特色农产品精准销售。三是实现融合发展。充分释放农业多元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促进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文化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产生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各地不同的“土特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增加从业者就业和增收机会,为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聚焦设施农业。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在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生产方面始终面临生产能力有限,总量增长压力增加的挑战,而在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园艺、畜禽和水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力,由此决定了由数字技术主导的设施农业发展具有先导性地位。要分类有序推进智慧农业布局,在设施农业发展方面抓好重点工作。一是提高设施农业产出能力。集成推广应用数字技术装备,结合现代设施农业提升行动,推进设施种植智能化,改造棚架设施。采用农业物联网传感器,设计开发低能耗、环境控制水平较高的现代化温室。通过工厂化栽培,发展立体农业,最大化提高农产品产出能力。在通过设施农业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高价值农产品的基础上,探索推广运用数字技术主导的设施技术,生产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夯实食物安全根基,挖掘农产品总量增长潜力。二是提升畜禽养殖集约化水平。利用现代设备设施和技术手段为畜禽养殖提供更适合的环境,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畜禽养殖区域化、机械化、精准化、标准化,提高畜禽养殖总量产出能力和健康养殖水平。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市场预警,防止市场波动,实现产销平衡,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防控,实现安全生产,确保市场均衡供给。三是发展智慧渔业。发挥我国养殖水产品生产比较优势,实施鱼塘改造行动。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环境监控、养殖设备智能控制、病害监测预警、远程诊断。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海洋牧场,提高绿色养殖水平,实现健康养殖安全生产目标。从未来长时期看,设施农业大发展可以极大地缓解我国始终面临的天赋资源先天不足的窘迫状态,使囿于自然而生成的有限产能极限趋于基于数字技术产生的无限生产总量可能,现代农业发展旺盛的生命和发展潜力,为金融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

(四)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农业可持续发展赋予了数字技术运用于生态环境新的历史使命。一是促进投入品减量。运用数字技术装备的智能设施实现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精准配置,最大化降低了农业投入品的成本,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损害,保护了土壤等农业自然资源永续健康安全。二是安全处置废弃物。作物秸秆、动物废弃物、农膜残留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最大化保护了农业生产环境。三是实施健康养殖。通过数字技术促使畜禽养殖过程的饲料精准投放,提升料肉产出比,最大化减少排放。从畜禽舍建造、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饲喂设备、清粪设备、畜禽健康管理等方面入手,促进畜禽养殖向数字化、无抗化、福利化转变。四是保护人居环境。结合数字化应用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对农村厕所改造,垃圾分类处理,黑臭水体治理。强化田长制、河长制、林长制的责任落实以及实施网络化、区域化、数字化管理,改善管护服务质量与精准性,最大化促进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实现。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测生态环境变化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提升生态环境管理决策能力。数字技术助力绿色发展,降投入,减排放,增效益,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农村金融要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支撑保障作用。

(五)发展县域经济。数字经济不断向县域扩散,为县域经济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入县域,生成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促使乡村再度工业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求,决定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极端重要性。一是强化要素投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要向县域倾斜,向农村倾斜,不仅要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还要不断提升建设质量。信息网络建设要强化基础设施和网络覆盖质量和能力。公共服务要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医疗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发展,让农民群众享有充分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二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受外向型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双重影响,农业农村人口迁移和跨省跨县劳动力外出增速下降,城镇化发展出现新动向,县域和县城经济发展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迁移和劳动力就业的载体。要大力发展各类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正规和非正规就业岗位和机会,为农村金融事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三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形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数字技术的网络化管理,推动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形成用数据决策、服务、管理的运行机制,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户户有账户的发展格局。通过移动支付、数字信贷助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民群众有充分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需要高度关注农民收入增长。一是防止出现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激发脱贫地区脱贫群体的内在活力,一方面要发挥脱贫地区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各类产业和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建立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开发多种产业和为产业提供服务的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实现脱贫地区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有就业机会,有稳定增收渠道和来源。通过数字技术实施动态监测,不让任何一个脱贫群众失去发展机会意义重大。二是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促进农业内部分工分业。针对不同产业,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使不同产业的从业者获取大体均衡的收入所得。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管好农村产权改革成果,盘活用好农村集体拥有的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以及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三是促进共同富裕。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终的突破口在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和对农村的要素倾斜,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以数字化保障农业经济健康运行,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农村农民,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民不断进步的历史性选择。同时也为以数字金融为先导的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历史性机遇。

创新是农村金融事业发展的不懈动力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包括价格、补贴、税收、基础设施、科技支撑在内的中国特色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但由于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基数大,成长性强,因此,相对于每年几百亿元的财政补贴和价格支持,包括每年高达2 万多亿元的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金融起到了更为强大的支撑作用。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高达49.25 万亿元,约占银行业贷款总额的23%,明显高于当年农业及相关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而且,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政策、商业、合作性质不同的多元金融机构。金融、保险、信托、期货、基金、债券等多元的金融产品,以及实体金融与数字金融交织的多元金融服务供给体系,比较好地满足了金融需求方对短期贷款、长期贷款、小额贷款与大额贷款等需求,呈现出单一信贷需求向多元化需求变化,传统金融向“金融+ 保险”“金融+ 保险+N”延伸的多业态趋势。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下沉业务,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众多互联网、涉农企业等非金融机构进入乡村提供金融服务,独具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充分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形成的数字农业,数字技术应用于金融形成的数字金融,极大地改善了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严重失衡的状况。农业从业者基于抵押担保获得信贷支撑的传统方式让位于基于信用获得信贷支持的路径,已成为现阶段农村金融的基本生态。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学院近期披露的《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基于东、中、西部相关县域金融发展实地调查和近3000份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所调查的农业从业主体通过纯信用获得贷款占比达86.8%, 而信用+ 抵押占12%, 信用+ 担保占4.8%, 信用+ 抵押+ 担保占1.8%, 充分证明数字技术集成构建的信用体系实质性地改变了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力量对比,由此形成的金融供需创新格局具有革命性意义。强化金融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支撑作用,要以数字金融大发展为突破口,聚焦重点目标和要求,突出政策引导,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设立目标要求。目标引导行动,金融要服务于农业强国建设,满足农业从业者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要凸显中心,有所选择。一是聚焦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实现稳产,增产,保生存,保发展,保安全,助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聚焦农民收入增长,提升农业从业者的能力素养,实现农业从业者收入与全社会就业人员平均收入大体相当的愿景。三是聚焦和美乡村建设,统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人居环境要促使乡村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逐步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强化政府行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担当,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提升金融环境治理能力。遵循金融事业发展规律,强化科技赋能,继续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用好货币政策,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涉农信贷的正向激励。二是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鼓励地方金融、保险、期货等机构创设“金融+ 保险”“金融+ 期货”等金融保险期货产品,完善风险补偿、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相关政策。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农业中长期贷款、服务于农业基础设施贷款,提供税收支撑。三是实施差别化监管政策。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和包容性,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落实好涉农贷款尽职免责制度,强化相关制度考核。

(三)促进数字金融上新台阶。推进乡村新基建,强化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一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构建金融、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大数据等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基础数据整合共享。在加强国有、商业和合作金融机构建设的同时,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农业农村要支持鼓励,让农业从业者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二是创新多元化产品。进一步增强农村金融产品的易用性、安全性和可得性,缓解和消除城乡、区域“数字鸿沟”。针对农业从业者多元化需求提供金融、保险、期货、基金、信托等多元化金融产品。通过数据驱动,满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细分要求,释放金融“长尾效应”,保障金融供需均衡发展。三是提升金融从业者的人力资本。数字赋能农业与金融,不仅要求提升农业从业者的金融素养和数字金融产品使用能力,也要求金融从业者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要广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培养造就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兼备金融和农业生产经营知识,富有人力资本的人才队伍,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金融人才支撑。(来源:《农业发展与金融》2023年第11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77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