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 张永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频繁的局部冲突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更是带来了持久性的挑战。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正饱受通胀困扰,难以为全球经济提供有效的降风险良方,甚至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总体走势较为平稳,在保证国内经济持续恢复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一带一路”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贡献经贸和投资活力。2023年中国外贸规模和结构取得新突破,成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与东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占比达到3/4左右。“一带一路”和区域投资合作也取得新进展,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地位。随着中国一系列优化外商投资政策的提出和落地,外企对华扩大投资的信心日益增强,表现在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不断聚焦,依托在华研发中心,近距离、深度开展本地化创新,服务于中国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投资平稳健康发展,对外投资流量占全球比重保持在10%以上,位居全球前三。
中国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根据有关国家发展需要,加快设施联通、推动贸易畅通、促进资金融通。设施联通方面,中国支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中欧班列联通欧亚20多个国家100多座城市;在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援建道路、桥梁、隧道等,促进了东南亚与南亚区域的互联互通和联合发展。贸易畅通方面,中国大幅消除贸易壁垒,建设自由贸易区,提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目前中国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1个自贸协定,其中2022年正式生效的RCEP是世界上人口和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资金融通方面,中国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健全金融合作机制。中国与相关国家一道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6个成员,批准227个投资项目,共投资436亿美元,项目涉及交通、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为共建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
中国助力全球产业转型升级。中国一方面深化钢铁、建材、汽车、工程机械、农业等传统行业合作,另一方面探索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核能与核技术、5G等新兴产业合作,与有意愿的国家开展三方、多方市场合作,促进各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同4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其中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的海外产业园超过70个在稳步推进,为当地产业建设和转型贡献了高新技术和专家团队。此外,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等成为共建国家开展矿业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为共建国家开展核技术产业合作、助力民生和经济发展建立了桥梁和纽带。
当前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总体向好,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提供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剩余产品。在参与全球经济实践中,中国将继续从全球发展倡议出发,依托“一带一路”和区域经贸合作建设,不断加大同沿线及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助力全球南方国家解锁经济发展瓶颈并逐步实现现代化,充分释放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动能,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增光添彩。(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