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扩大内需,并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返回列表
查看: 29|回复: 0
收起左侧

扩大内需,并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03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3-21 10: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据报道,一些西方机构和媒体近期炒作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指责中国试图通过在国际市场倾销货物来解决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因此,要对中国产品采取限制性措施,尤其是要针对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新叙事。

我国存在的一些领域的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与西方炒作的所谓“产能过剩”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主要体现在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较低(75.9%),但原因比较清晰。首先,国内地产超预期下行导致国内投资和需求不足,体现在钢铁、建材(水泥等)、有色金属等领域。其次,受出口和消费不振影响,纺织、食品制造、通信电子等不景气,尤其是通讯电子面临全球去库存压力。此外,部分新兴产业由于技术迭代过快,同时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大量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增加新技术产能。

在经历多年持续去产能后,目前国内产能过剩程度不高,主要是需求不足引发的相对过剩,具有阶段性特征。与地产、基建有关的上游产业则周期性明显,需求可能会持续走弱。但总体上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即“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属于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现象。这些不同的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需要扩大内需进行消化,同时,也要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优胜劣汰与行业出清,并将产业发展引向转型升级的轨道。

目前西方炒作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是想以“产能过剩”之名实施保护主义,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发展。在他们的定义中,主要是“新三样”存在所谓过剩以及半导体领域具有威胁。“新三样”是中国产业政策顺应“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共识,通过技术研发和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形成的创新产品,促进了全球绿色能源的普及。中国之所以在这些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基于中国政府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企业也大规模投资所共同产生的突破性成果。

在光伏领域,由于技术快速迭代,导致中国企业不断增加基于新技术的产能投资,从而形成了越来越庞大的产能,并占据全球八成左右的产业比重,这主要是市场的规模性带来的正向效应,同时中国企业重视研发,形成了技术和市场双重优势,而西方企业面临市场规模小与研发慢等问题。目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主要是中国企业内部竞争所致,信息显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隆基绿能计划裁员,行业面临整合,但即使通过行业整合实现产能出清,西方企业暂时也无法与中国竞争。

目前,西方一些势力意欲借助倾销话题打击中国新能源汽车(包括电池)。欧盟要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美国则通过关税、安全等壁垒阻挠中国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市场。事实上,中国电动汽车不存在产能过剩,而是与燃油车处于激烈竞争阶段,需求不断增长,且大部分电动车生产线由传统车厂提供。

有观点认为,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过多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这些产业很多属于发达国家支柱产业,如果出现产能过剩可能会引发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因此,他们建议中国避免产能过剩以及通过扩大内需进行消化,修复传统的“供强需弱”的不平衡状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目前处于全球产业变革阶段,各国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参与新兴产业竞争,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在新兴领域,只有创造性破坏(旧产能)才会促进行业进步,竞争者无需考虑存量群体的利益,一些传统燃油汽车公司就是因为过多考虑存量利益而丧失了在电动车领域的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出具有技术、成本、质量优势的产品,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市场欢迎,这是一场公平的竞争。产业竞争只要是通过基于规则的公平方式,就不必过度担忧。西方不应基于虚假叙事而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这主要是一种基于保护主义思维的打压。(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