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裴晓涛 (郑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日前,中国科协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呈提速增长趋势,科学素质水平不平衡情况明显缓解。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女性科学素质持续快速提升,性别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科学素质增速高于城镇,城乡不平衡情况进一步缓解。 我国人口规模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基础弱、底子薄。201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3.27%,经过十多年努力,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持续增长,实现了从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巨大跨越,2020年达到10.56%,2023年进一步攀升至14.14%,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有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10%时,就意味着具有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人力资源基础。全民科学素养的持续提升,无疑为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出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纲领性文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大科普工作格局。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成为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时代课题。“天宫课堂”航天员接力开课,刷新中国科普新“高度”;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成为科普新阵地,科普形式更加多元、丰富。 不过,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总体20%至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这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大科普工作格局、创新科普内容和方式、提升科普实效,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科技人才、支撑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培厚沃土、夯实根基。 当下,电视和互联网仍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两大主要渠道,尤其是互联网作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首要渠道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近年来,短视频的发展极大降低了科普门槛,深入浅出的原理阐释、妙趣横生的“脑洞创意”,让高深的科学知识趋向“轻量化”。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进一步创新科普内容和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短视频等网络新媒体速度快、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从受众的视角出发,提供更多科学、权威、有用、有趣的科普内容。 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要精准发力,抓住重点人群。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关键时期。从娃娃抓起,强化对广大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项基础工程。当下,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衔接学校主阵地和社会大课堂,为中小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科学教育。去年,教育部推出“国优计划”,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重点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正是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强化科学教育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特别关注农村居民和老年人等人群,这是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薄弱环节。本次调查涉及的60~69岁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45%,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0.03个百分点,仍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仍较慢。当农村居民和老年人双重身份叠加,提高其科学素质所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大。对此,要不断吸纳社会力量、加大科普资源供给,融合线上线下,推进老年人科普资源普惠共享。以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提升为重点,充分利用“科技下乡”“科学进基层”“农民进学堂”等活动,推动科技资源下沉,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更好适应和融入数字社会发展。通过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合理用药等知识,不断提升其健康素养。这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