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卢黎歌等:用育人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品味
返回列表
查看: 79|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卢黎歌等:用育人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品味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676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4-23 10: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卢黎歌 姚崇(西北工业大学引进全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24年3月和4月,学界对思想政治(简称:思政)教育和思政课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家通过回顾总结40年思政专业、学科创建发展的艰辛历程和5年的跨越式发展,希望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探索,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借此机会,我们想从育人文化的角度,讨论一下如何提升思政教育品味的问题。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既生成于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也沉积在历史的传承中,因而它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育人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育人文化的两层涵义

育人文化这一概念有两层涵义,一是在育人中所形成的文化,即与育人理念相关联的涵义。教育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领域,在学校教育中离不开文化知识和文化载体,我们常谈及的育人理念,实际就是育人文化的不同表述。所谓育人理念就是教育主体基于“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好教育”和“为谁办教育”;“什么是教师”“怎么当好老师”和“为谁当老师”;“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深层次思考,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体现了教育的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二是“以文化人”意义上的文化,即用以育人的文化。在这层涵义中,育人文化可以是硬文化,体现在校园文化景点、建筑风格、校园环境等;也可以是软文化,体现在校风师风、学习氛围、舆论宣传、学校育人规章制度等。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哪一层次的育人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会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以文化人的特有功能和效果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育人文化以其承载的“道”为内容,以“真”“善”“美”三维化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品味。“品味”一词融合了等级区分、感官体验、文化鉴赏等多重含义,求真、求善、求美是育人品味的具体展开。文化育人在对至真、至美、至善的价值追求中达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统一。同时,知行统一是育人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文化在育人中所起到的知行桥梁作用也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文化育人以知识之“道”引导学生追求知识的真实与客观,以科学求“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是知识的本质属性,它代表着事物本身的固有属性和客观规律。文化在教育实践中涵化学生的求真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求真精神。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之“道”,摒弃主观臆断和自我偏见,以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运用客观科学的方法探索真理、发现真理、运用真理。同时,“真”要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在亲身观察与实验中验证知识的真实性。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中以批判为矛、以变革为剑,不断拓宽认知边界、开拓实践进路,以此达到至真之境。

文化育人以伦理之“道”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善良品质,以道德向“善”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善”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不仅包含着万物并育的道德关怀,还包含着我为人人的道德奉献。尊重生命是善良品质的高层次表现,文化育人在实践中濡化学生尊重生命、关心社会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爱护生命、关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向善情怀。学生通过文化传承与实践教育,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与社会互动的浸润中找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坐标。以此为原点,向内“修身”,在经典的阅读与参悟中提升道德情操、涵养内在品格;向外“爱人”,在实践的磨砺与反馈中济他人危困,推动社会和谐。

文化育人以艺术之“道”带领学生体验生活的和谐与美好,提升审美品位,以和谐之“美”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美”是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状态,它蕴含着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以及文化认同。它不仅体现在“大美美于野”的人、艺术与自然的互动中,还体现在“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与社会的互动中。文化育人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美的意识,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通过自然研学与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从历史中了解“美”发展脉络与审美标准,从文化交流碰撞中体会“美”的差异与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提升审美层次。

文化育人以情感之“道”搭建内化外化桥梁,以人格之全实现知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一是体现在思想境界的提升,二是体现在言行一致知行贯通。文化集思想、价值、情感、艺术为一体,把人类的理性思考与感情升华有机结合,达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内化效果。在人的“知—情—意—信—行”的知行链条中,文化是内化外化的有效连接体。它以情感、艺术为载体,潜移默化地把思想、价值融入人脑,进而完善人格,并自觉地化为行为选择。

育人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育人文化是教育实践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既包含着普遍性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又存在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教育机构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体现了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在教育实践中做好育人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对于实现以文化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普遍性的育人文化表征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不同形态的育人文化所共有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教育都致力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与知识能力,例如尊重生命、崇尚知识、追求真理、倡导公平正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基本的教育宗旨和价值观念跨越地域、种族、意识形态的界限,构成了育人文化的普遍性本色,成为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共享的教育信念和行动指南。

其次,任何一种育人文化都不可能脱离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这就产生了育人文化的特殊性。特殊性的育人文化植根于各民族、各地区、各学校独特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和教育实践,它反映了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教育过程中呈现出的特有理念、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例如,我国的育人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和谐共生、尊师重道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而欧美国家则更倾向于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发展。育人文化既可以在宏观上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文明的特色育人理念,也可以在微观上表现为一个学校、一个学院甚至一个班级在教育实践中的独特经验和教育智慧。各类教育主体通过对特定文化元素与育人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文化。

在教育实践中,本色育人文化与特色育人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一方面,本色育人文化为特色育人文化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导向和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特色育人文化又在本色育人文化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丰富了育人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面对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教育需求,教育者必须深刻认识和妥善处理育人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使育人文化的本色与特色有机结合,既要坚守育人文化的教育本色,也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育人文化的特色形态,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品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独特教育需求。

特色育人文化的现实性和指向性

建设教育强国,文化育人是根基。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发展都离不开特定文化支持系统,我国的各类人才也都是在特色文化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要加强特色育人文化建构。

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系统推进特色育人文化建设。任何文化建设都不能脱离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科学的理论指导是推进特色育人文化建设的内部动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想主题对特色育人文化建设的重要助推作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位一体的战略思维,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落实到学校特色思政的全过程各方面,进而系统推进我国特色育人文化建设,以形成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合力。

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高质量推进特色育人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是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厚的自信,是更为基本、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高校肩负着传承创新文化、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要充分认识文化育人的重要性,结合现实拓展特色育人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高质量推进特色育人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做好特色育人文化内容创新,科学理解和系统把握高校办学实践与思政品味得以存续发展的内在根基和精神动力,创造性、创新性发展特色育人文化的独特价值观与丰富内涵,一方面要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科学技术,创新特色育人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建设理路,使之生成具有现实针对性、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独特文化形态。

要厘清文化育人机理,典范式推进特色育人文化建设。高校是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由于每所学校所处地域历史环境不同、办学传统不同、形成的育人文化也各具特色。特别是高校特色育人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人才培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不同高校从内涵、功能、机理等方面形成了文化育人的大量经验做法与特色亮点,深入把握标志性特色育人文化。比如,上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入大西北建设的时代洪流,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再比如,西北工业大学以“育国之栋梁、铸国之重器”为使命,形成了特有的“总师育人文化”,涵养了“低调务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为国铸剑”的“总师型”人才特质内涵,形成了“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的“总师型”人才培养路径,为特色育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典范。由此可见,特色育人文化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文化体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具有特有的文化育人价值。(来源: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2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