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24年首季报已于近日出炉。其中,工业经济走势备受关注。一季度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出哪些特点?发展态势如何?如何保持良好态势,塑造工业发展新优势?就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
一季度我国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
记者: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对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十分关键。从公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一季度我国工业经济走势如何?
曲永义: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工业产品进出口规模突破10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纪录,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
更值得一提的是,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达90.2%,较上年四季度扩大24.3个百分点;在统计的61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406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5.6%,较上年四季度扩大5.4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经济实现了“开门红”,工业利润、进出口、制造业投资等实现了较快增长,进一步发挥了工业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记者:一季度我国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实属不易,您认为这得益于哪些因素?
曲永义: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形成积极向好态势是前期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发力,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企业信心得到提振的结果,也是新动能稳步聚集、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具体分析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的前置作用显现。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方案逐步实施,特别是地方特别债、超长期国债发行以及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舆论的引导,使得宏观发展环境改善、市场信心增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8%,比上个月提升1.7个百分点,大中小企业的PMI都同时位于50%的临界值以上。我国工业经济展现了潜力大、韧性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凸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较上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其中,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5%、40.6%、18.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行业增加值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3.0%和10.0%。从相关产品看,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民用钢质船舶、服务机器人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0.6%、40.0%、38.8%、26.7%。科技创新在持续推进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打造工业增长的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中的作用持续发力。
三是各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组织保障新方式制度创新红利逐步释放。如国务院国资委、地方政府推行的产业链链长制,以及工信部推行的以链主企业为抓手,从新型工业化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现实需求出发,促进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研发应用、公共试验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等产业发展的“链式突破”,对产业链强链、补链的推动作用明显,使得工业重点基础产品、工艺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供应链的保障水平相对提升。
不断提升产业创新与升级能力
记者: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在一季度良好发展势头基础上,您认为下一步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曲永义:我们在看到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向好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工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新兴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制造业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突出问题。
为此,下一步我们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产业创新与升级能力,推动产业体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塑造工业发展新优势。
一是重视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优先发展。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9.6%,工业用电量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增长6.7%,用电量增长8.2%。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算力对能源的需求增长迅速,要注意提前谋划。
二是美联储推迟降息甚至可能加息,推高了美元升值,对高新技术企业进口关键原材料和中间品影响很大,建议加大顺周期补短板、调结构力度,出台推动关键原材料和中间品国产替代优惠的专项政策,提高关键原材料和中间品的安全保障水平。
三是动态化管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特别是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中要特别关注工业产能利用率(一季度产能利用率下降了2.3%,达73.6%,是2001年来新低)、库存挤压率、产能同质化等指标。当前纺织、医药制造、黑色金属等产能利用率回升较好的,应采用扩张性政策推动设备更新改造,而对低端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和光伏行业P型电池组件落后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则应采取紧缩性政策控制产能。
四是进一步从供给侧加大对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要素供给。优化人才培养、研发投入等优惠政策,尤其要重视对二、三流工程师研究试验和创新创业的支持。
五是规范地方政府对新兴产业投资干预的指导。具体的产业政策更加注重竞争性政策的作用,在县级以下政府重点是做好产业集群和园区等发展服务,不简单地采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