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罗楚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导)
服务消费是扩大消费新引擎 如何扩大内需,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如何扩大内需、持续增强国内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是突出的宏观经济问题。
从统计数据来看,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和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逐渐增强。图1分别显示了最终消费支出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最终消费支出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3年至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从36.1%上升至58.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3年的39%上升至2019年的63.5%。最终消费支出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于观察判断经济发展的复苏进程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据统计,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2.5%,提高43.1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
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来看(图2),2013年到2019年期间,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从39.7%上升至45.9%,消费结构加快从实物消费主导向服务性消费主导转换。2020年至2022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服务性消费增速有所放缓。2023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快于商品零售额14.2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5.2%,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稳步改善,这是扩大居民消费应当高度关注的现象。
居民消费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支出项目,其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一些支出项目是缺乏收入弹性的,也就是相应的支出份额不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如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也有一些消费项目会随着相应的实物保有量增加而出现支出增长减缓的趋势。与这些支出类型相关的消费扩张空间是有限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也将会逐渐减弱。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恩格尔系数已经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过去十年的下降幅度较小,并且城乡之间的恩格尔系数差距也在明显缩小。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的保有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如冰箱、电视、洗衣机等传统家用电器在城乡居民生活中已经基本普及。这意味着扩大居民消费的重点不在于工业制成品。同时,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住房条件总体上获得较大改善。这些现象间接说明,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应着力于满足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这也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背景相一致。
服务性消费需求扩张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服务性消费需求增长迅猛,尤其是住宿和餐饮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性行业增长态势向好。但不可否认,长期性、持续性的需求扩张仍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
稳定的社会预期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有利于改善社会预期。但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客观上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社会预期偏弱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同比少增510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22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79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4万亿元。
市场投资信心较为不足,尤其是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减弱,而民营经济是服务性消费需求的重要供给者。2021年2月以来,不论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其增长速度均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尤其是2022年2月以来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明显,且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下降速度。2023年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开始由正转负。民间投资动机走弱,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预期不稳定导致的,即在不确定的市场经营环境下,投资信心有所动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858.3亿元,比上年下降2.3%,降幅比1—11月份收窄2.1个百分点。生产经营困难进一步导致了雇佣需求和雇佣意愿的下降,不利于社会总体就业机会的增加。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其生产经营困境会阻碍经济恢复与增长,对消费需求扩张产生不利影响。
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前期积累的潜在消费需求被释放,餐饮、出行、旅游、文化娱乐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消费恢复,带动了相应服务业价格的上涨。据统计,2023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从具体类别看,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等六大类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但服务消费价格上涨并没有促使相应行业的投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供给增加受阻。此外,尽管服务性消费的价格指数在上涨,但相应服务行业的工资增长缓慢。据统计,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在2%以下的行业分别为住宿和餐饮业(0.7%)、房地产业(-0.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4%)。由此可见,服务性消费需求增加并没有推动有关行业的投资增长与工资水平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机制尚需完善、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信号作用仍有待增强等问题。如何推动服务性消费需求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服务性消费恢复性增长,推动了服务性行业的发展,这是经济社会恢复与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增长仍面临一些瓶颈。
对此,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同时发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来刺激消费需求,进而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从供给视角来看,一是从政策上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信心和稳定社会预期,尤其是完善针对民间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的刺激性政策,以稳预期来增强投资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活力;二是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保障市场公平、公正和有序运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高度关注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问题,通过税收减免、房租减免、利率下调以及政策补贴等优惠政策来更大程度地降低其生产经营成本,通过其他配套性政策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其营业收入。
从需求视角来看,关键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一方面,政策上仍需鼓励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服务业中提供服务的主体一般是低技能劳动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欲望,也能降低社会总体失业率,从而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可以适度提高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尤其是服务业行业的工资水平,从而提高居民购买力、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进而促进消费。
此外,还可以通过放宽户籍制度限制、提高流动人口的落户可能性,为其提供更多更平等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以释放这一群体的潜在消费需求。通过改善市场投资环境来降低投资不确定性,充分调动社会总体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二是通过降低产业链中间供应商垄断、稳定市场价格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方式,将劳动报酬合理地分配给产业链末端的低技能劳动者,尤其是服务性行业就业人员。三是促进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尤其是鼓励服务型民营企业发展,给予其税收减免等优惠,进而创造更多的新兴就业岗位。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