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组织振兴   如何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返回列表
查看: 119|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如何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4410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8-28 09: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陈志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博导)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还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总体如期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新征程上,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已有的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也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深化了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面对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问题,必须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面对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的问题,必须坚持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问题;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存在短板的问题,必须坚持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面对国际社会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坚持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一些领域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平等的问题,必须打破利益的藩篱和体制壁垒,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等,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清醒看到,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依然面临着难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在百年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一关键时期,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进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切实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以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党只有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证。
切实贯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住“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不动摇。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但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而且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面对一系列风险挑战。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才能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

首先,必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其次,必须坚持改革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再次,必须坚持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真正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后,改革发展成功与否,最终的判断标准在于人民。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包括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创新局面。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最重要的就在于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魄力,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继续坚持守正和创新的统一。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又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以及百年变局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辉煌。

第四,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优势更加彰显。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之治”的奇迹。

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强以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在制度建设的方法上,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切实加强各项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确保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做到统筹协调、协同高效;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反对未立先破、只破不立导致制度缺位。在总体要求上,既要坚定制度自信,不断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又要适应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的制度创新、填补的制度空白,确保以更加显著的制度优势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第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我国历史上的历次变法,都是改革和法治紧密结合,变旧法、立新法,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到明代张居正变法,莫不如此。”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互相统一、互相促进。

我们必须继续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一方面,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尽快上升到法律层面,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另一方面,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通过法定程序及时修改或废止,不能让一些过时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的“绊马索”。

第六,坚持系统观念,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系统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行战略谋划时提出的,是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既是4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密码,也是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制胜之道。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有效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着力提升整体发展效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增强,碎片化、分散化改革难有成效。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国际国内大局,切实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形成改革的整体合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续的强大动力和长效的制度保障。

简言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项重大原则,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的整体,深刻阐明了改革的领导力量、政治立场、基本要求、根本主线、重要保障和基本方法,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把它贯穿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切实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高度政治自觉和历史主动。

第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并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分析历史问题,深刻洞察社会矛盾变化,深刻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争取历史主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洞察和平发展时代潮流,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许多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革命的不断变革和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决定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只有深刻把握社会矛盾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等进行变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二,推动“三个更好相适应”体现了党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主动。一是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着力点,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关系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到生产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所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能否发展新质生产力,关系到我们能否打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此次《决定》不仅明确提出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改革任务,而且还要求“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历史大势的深刻把握。

二是强调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紧紧抓住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三个更好相适应”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的重大发展。这一创新论断,不仅增加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这一对范畴,拓展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涵外延,而且凸显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加锚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究其根本,要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关键在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不仅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的改革相关,也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相关,而且前者的改革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者。换句话说,党的自我革命是推动社会革命的关键,能否顺利推动社会革命,关键在于能否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切实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三个更好相适应”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政治自觉和历史主动,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15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2948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