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广袤乡村涌动文明新风
返回列表
查看: 16|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广袤乡村涌动文明新风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6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6207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昨天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杨淼


广袤乡村涌动文明新风


见证人
11.jpg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座座文化礼堂拔地而起,一场场民俗活动热闹非凡,一项项乡村赛事精彩纷呈,农民群众沉浸在一场场文化盛宴中。为了了解乡村文化的变迁,记者采访了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研究了一辈子农业和农村、如今又回到农村的退休教授朱启臻,探寻乡村文化的魅力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文化活动有哪些变化?

乡村文化的变迁是村里最深刻和显著的变化。在过去,从事农业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时间和经历去思考精神文化生活,一家人生活在破房子里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了。现在,在农业科技的帮助下种田变得更轻松,闲下来就有了更多时间去关注精神文化生活。我看到很多村里都建起了文化馆、健身广场、村史馆,老百姓在村里的生活越来越精彩。现在的乡村,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了。

前段时间我受邀参加了贵州省宣传部在榕江举办的“多彩贵州,书香高原”活动,全国闻名的“村超”就是从这里发起的。“村超”之所以火出了圈,不仅在于当地村民有踢足球的传统,更为重要的是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现代体育赛事活动与丰富的乡村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民族特色村寨,“衣食住行”风俗,特别是地方美食、服饰、侗族大歌等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吸引了八方来客。“村超”不仅提高了当地人文化自信,还进一步带动“土特产”和乡村旅游、民俗产业等发展壮大,是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的移风易俗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非常重要。在传统社会,婚姻要父母做主、甚至可以指腹为婚,新中国成立后破除封建残余,新婚姻文化很快被接受并深入人心。当年的《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等话剧在宣传新婚姻法、解放妇女等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文学艺术为百姓喜闻乐见,小书、诗歌、戏曲、电影受到乡村青睐,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幸福指数也因此得到很大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文化自信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出现了很多通过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典型。像我调研过的湖北省竹溪县,将家风馆、家风文化展厅等一批家规家训家风家教建设示范点作为传承弘扬优良家风的载体平台,通过“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让家规家训融入村民生活,让人们潜移默化接受家风文化熏陶,实现了乡村和谐发展。我还多次去浙江义乌市何斯路村调研,这个村的乡村文化建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不仅保留和修缮了古宅、古街,还建设了文化礼堂,文化上墙,绿化美化村落,优秀文化进课堂。村子是依托返乡知识分子办起了老年大学,讲政治,学政策,诵经典、读国学,搞活动,不仅实现了村里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还以此带动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成为村风、乡风建设和优秀文化传承的有效平台。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农民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传统文化影响农民,农民也影响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前四海为家的农民工,迫于生计四处打工,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孩子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上慈下孝、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诸多的乡村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随着年轻人的流出,受到很大影响。近些年,一些地方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农民工返回乡村创业,过上了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美好生活,人们开始看重美好生活中精神享受和文化的满足。

说到优秀传统文化,不得不提到全国闻名的“孝道村”——河北省威县孙家寨村。付宏伟是孙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十多年前,父亲的一场重病让在石家庄经商的付宏伟毅然返乡。在照顾父亲的同时,他开始关注村里孤寡老人的困境,最初是给7位孤寡老人送饭,很快发展到为全村65岁以上老人办孝心饺子宴。现在,孙家寨村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会请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请老人吃饺子,还建成了免费向老年人开放的“空巢老人服务站”“老人洗澡堂”和“孝道蔬菜园”等设施。付宏伟不仅做到了自家团圆,还为家乡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和机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家乡就业创业。

未来要如何继续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文化,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二十大提出“和美乡村建设”,体现了乡村建设更加突出文化的内涵。用文化铸魂,才能有自信,有主心骨。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也是教化人的天然空间。只要在农村生活过,思想意识就会留下乡村特色的烙印。以前我们村里就有剧团,很多人都参与到剧团的活动中,能唱的唱、能跑的跑、能跳的跳,每逢节日村里非常热闹。还有像德孝文化、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都活态地保存在乡村,因此,勤奋、节俭、诚实、守规矩是渗透到每个人骨髓的。正因此,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就成为我们这代人所遵循的行为准则。认识到乡村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地位,就会影响人们对乡村的态度和行为。当前的乡村正掀起了返乡创业的热潮,“新农人”有文化、有技能、有理想,会给乡村文明带来新动力、新理念、新气象。
数  据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文盲率高达95%,农民群众的娱乐活动基本在田间地头上。20世纪50至70年代,国家开始扫盲运动,各地开办农民业余文化学校、记工学习班、识字班等,农民文化水平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农村文化事业实现长足发展。2023年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持续提高,超过91%的乡镇有文化站,超过7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全国平均每个乡镇拥有文化站1.1个,比2013年末增长8.2%,全国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超过57万个,农家书屋58.7万家。(来源:《农村工作通讯》第19期)


相关帖子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07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