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人才振兴   李怀亮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深远
返回列表
查看: 52|回复: 0
收起左侧

李怀亮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深远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676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1-13 09: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李怀亮 刁生虎(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博导)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辉煌的基本经验所在。所谓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同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当前,虽然世界市场持续扩大,全球互联日益深化,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将长期并存,不同的发展道路依然共生于不平衡的世界格局之中。因此,只有找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发展阶段中的位置,才能明确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才能深刻理解当今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发展治理的生动实践。

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高水平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正如马克思所言,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全球化的生产力和现代信息技术使世界各国深度融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过程中,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世界各国创造了更多共享发展的机遇。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正是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结出的硕果,而中国经济的创新性、开放性、包容式发展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主动地面向世界开放,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享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红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以合作共赢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共同繁荣,这一理念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了中国在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上的责任与担当。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原理同中国特色新型大国外交实践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当下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有其特殊背景,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建立日益广泛深入的普遍联系,另一方面是国际社会依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公正、不可持续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与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历来主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反对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主张大力推动国际金融架构改革,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敦促发达国家采取负责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支持,弥合南北鸿沟和全球发展赤字。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基本原理同中国推动多边主义国际秩序实践的有机结合。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洞察现代国际社会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演化逻辑,指出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是“自由人联合体”,明确了共同体演进的目标与归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多元互鉴、团结协作的鲜明特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解决国际上的事情,不能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推行霸权、霸道、霸凌,应该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遵循,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基于对世界体系中不平等依附关系的清醒认知,对全球南方国家面临挑战的切身体会,在遵循客观外交情况的基础上,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走向真正的民主化,真正发挥联合国为代表的跨国治理主体的平台作用,推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中老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欧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努力让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协商决策、共建共享成为全球治理的新模式。

11.jpg
这是2024年11月5日在上海拍摄的第七届进博会秘鲁“温暖驼”展台。今年,秘鲁品牌“温暖驼”连续第七年亮相进博会,受到更多中国消费者的喜爱。新华社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这一新结合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根基,更加体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更加彰显党性和民族性、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更加体现加强文化主体性基础上的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不谋而合。二者的结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支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是二者结合下的生动实践。

以全人类命运为基点观照人类未来发展是融贯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情怀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相似,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情怀,坚守“内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国和,一国和而天下和”的初心,形成了“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天下观,反对人与人之间以邻为壑、相互排斥的分裂对抗姿态,体现出公平、平等、博爱和包容的伦理取向。与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倡导一国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和福祉,体现出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向150多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此外,中国一直致力于反恐、防暴、禁毒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博大气象,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民为邦本、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念。

中国尊重世界各国不同的发展道路是融汇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公平正义理念的果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和而不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文化基因。西周思想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论断。《论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费孝通更是指出“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存而不纷争的必然之路。习近平主席在《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中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构建和谐世界拓宽了新路径。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面对国际社会的种种不公,还需要予以积极斗争,方能实现“和而不同”。从提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到探索“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始终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所有个体都可以在公平、公正、平等的环境中自由生长与发展,世界各国各行其道而不相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能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不断推进生态治理全球多边合作是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的结果。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上,马克思视尊重自然为首要前提,否则人类就会遭受自然的报复。这与中华历代先贤所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等观念不谋而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主张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一定程度上源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索取,生态系统的修复已迫在眉睫。为此,中国在外交场合积极推动构建生态共同体。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首次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1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62.8%,126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37.2%。中华文明在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突出体现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践履,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发展进步,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古为今用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生动实践。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0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