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组织振兴   林辉煌:基层治理中的村霸现象
返回列表
查看: 829|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林辉煌:基层治理中的村霸现象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676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5-22 08: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村霸”现象在中国有多大范围的存在呢?就我个人的调研来看,有“村霸”的村庄中,贫穷的、中等的、富裕的都有,但大多数还是利益比较集中的地区,如村庄内部富含自然资源(矿产、森林等),或者是靠近城市的城郊村,存在比较大的征地拆迁利益。换言之,“村霸”现象的出现,往往有其经济基础、利益基础。
  这些“村霸”有不同的特征。华南一些宗族结构保留相对完整、家族观念比较强的地区,“村霸”多少会和强势的宗族有关;北方一些地区,和兄弟多少、家庭势力有关;中部靠近长江流域的地区,由于村庄比较原子化,也存在一些主要依靠个人“气势”的村霸,比如身材魁梧、犯过罪、坐过牢等共同特点。
  当然,“村霸”不一定都是恶霸、地痞流氓,“霸凌”“权力压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霸”。
  我们知道,中央此次扫黑除恶,非常强调的一点是要深挖、清除其背后的“保护伞”。“村霸”背后当然也有。
  比如,一些“村霸”本身就是权力拥有者,如当地的村支书或村主任,他们在非法侵占公共利益的同时,还向更高一级的官员输送利益寻求保护,那些贪图“利益”的官员自然也就乐意充当“保护伞”。
  也有“村霸”和权力拥有者有一定利益关系,比如亲戚关系、血缘关系;又或者权力者需要通过这些势力达到一定目的——比如基层选举时,候选人要依靠“村霸”来确保自己当选,或需要这些人帮忙完成征地拆迁工作等,事实上和权力拥有者形成某种“共谋关系”。
  当然,也有的“村霸”就是地痞流氓,没有什么大的“保护伞”,但谁也不怕。这些“刺头”,基层的管理者可能也不愿意理睬,放任不管,不去招惹;但这种不管不治,则成了另一种“保护伞”。
  以“村霸”为代表的基层治理困境有深刻的结构性原因。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之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村庄治理工作,主要有两件“大事”:收农业税和计划生育。这两件事都不容易,尤其是计划生育,在南方一些宗族势力强大的地区很难开展,经常遭到反抗,有时候村庄、乡镇里就会默许甚至借助村中比较强势的人,以完成任务。
  2003年后农业税取消,计生工作也慢慢软化、开放,村干部的分内之事少了很多。但之后的另一个趋势是征地拆迁兴起,很多城郊村利益变得很大。这件事当然也不好做。同样的逻辑,管理者不容易搞定的事情,一些灰色甚至黑色的势力就崛起了。比如拆迁公司,就混进了很多这样的势力。坦白讲,这股风气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根除。
  但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表面“秩序”的维持,其背后并不意味着良性秩序的出现,反而侵蚀了基层的合法秩序和执政基础,因此中央必须痛下杀手。
  那么,为什么面临治理问题,合法的力量反而无法触及呢?
  这就涉及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基层法治力量尤其是警力布局的严重不足。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乡村依靠一些乡土规范来管理,但随着基层原子化,乡土结构能起的作用式微,即使村子里有混混、恶霸出现,曾经有威望、管事儿的老人也不管或管不了了。与此同时,合法的暴力体系(如警察),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介入,难以及时有效地渗入农村进行管控。
  很多地方一个乡镇只有一个派出所,但管辖区里的人口可能有五六万甚至十多万,而且派出所中有正式编制的都不到5个人。乡村结构又不像城市紧凑,人口分布非常广,有时候一个山头就住几户人家,日常出警怎么覆盖得到?跟其他国家相比,我们人均的正规警力本来就相当少。因此,法律的力量、合法的暴力不足,也是黑恶势力趁机兴起的一个现实原因。
  但说到底,无论是治理能力的弱化,还是基层法治力量的缺乏,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都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在趋于松散、原子化、趋利化的同时,地方自我规范的能力并没有跟上。在传统良性约束力量缺乏的条件下,向“权钱”看齐就成了通行规则,一旦有利益出现,就很容易出现抢夺。这也就是为何会出现“村霸”,以及“村霸”寻找保护伞的逻辑。
  “村霸”不一定是每个村庄都存在的具体现象,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却耐人寻味:基层治理到底为何面临困境、为何失效?为何基层政权建设不够完善?
  从学理上看,基层政权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社区(农村或城市)实现自我管理,也就是真正实现基层民主;二是需要一个高效、廉洁、有力的官僚行政体系。前者可以保证民众参与和监督公共事务的执行,然后与后者相结合,才能构成比较成熟的,既体现在地声音和利益诉求,又可以上下贯通的成熟基层政权体系。
  拿这个标准来看,现存的基层民主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看到许多地方的基层选举在走过场,要么是大家漠不关心,要么是资源被强势势力甚至黑恶势力垄断,选谁不选谁,人民做不了主。
  还有一些村,少数乡村新富走上政治前台,凭借较强的致富能力影响选民的投票意向,甚至以承诺和捐赠的形式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而当选,形成令人警惕的“富人治村”现象,“基层民主”变成了“基层选主”——普通村民只需要选一个主人,而无法进入基层治理,形成基层村庄的权力结构固化。
  某种意义上看,“富人治村”跟“恶人治村”的逻辑是相似的。富人可以用金钱手段来代替一些强制手段,甚至可能富人以前是恶人,但现在不需要暴力手段了,可以用金钱收买了。这种现象之所以值得警惕,是因为其表现出一种基层局部失控状态。我们的基层党组织不能只吸引能赚钱的人、强势的人让他们在经济上“带后富”,因为实际上根本带不起来,基层党员的政治性反而被过度的经济性稀释掉了。
  因此,今天我们面临的基层治理难题,其实是非常深刻的一道考题:如何在平衡中央与地方(涉及财权、事权等)的前提下,一方面让自上而下的资源(扶贫、农业、社会服务等)、权力意志渗透下来,另一方面又真正解决地方的痛点和需求?
  如果这道问题没有有效的解答方案,自上而下的资源、权力意志难以有效渗透到村庄一层,这时候基层就会留下权力真空,“强势群体”,非法、灰色的力量可能就会产生,用以解决基层内生的不确定乃至不稳定因素,维持某种表面秩序。
  事实上,这种权力和治理的真空,不仅仅会造成恶霸的问题,群众身边的“微腐败”、资源使用的无效性和浪费等也都与此紧密相关。因此,“村霸”问题虽小,映照出的却是国家治理体系与基层民主衔接失衡的大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有权力真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党组织涣散。
  建国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党员在村里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但1980年代以来,不少基层尤其是村级党组织,都已如中央所言,“软”“散”“乱”,失去了生命力。
  在此背景下,基层党员的自我认同感弱化,相应地,群众对基层党员的认同也弱化了。以前是“有困难找党员”,现在反而不信任他们了。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反思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实效性问题。在过去的调研中我发现,一些基层党建工作花了钱、做了宣传,但其实是在“空转”;看上去很红火,进村下乡,好像跟群众在一起,但只是形式上“在场”。
  事实上,如果真正要治理地方基层的村霸、黑恶势力,党最值得信赖也最应该仰赖的,首先就是基层的党组织。党组织运转得好,其优势自不必说,基层党员可以参加选举成为村干部,从最草根、最基层的视角去收集民意、了解民情;利用各级党组织的垂直条线,上级、中央可以收到传导上来的民意,从而利用这个组织体系了解地方、社区,基层民主才能和行政体系形成良性衔接。
  因此,如何把我们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党组织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基层真正盘活,是关键的一道问题。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300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