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吕红星 今年以来,“新基建”因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加速键”。当前,有关“新基建”将取代传统的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铁公基”的说法很有“市场”。
相比于传统的“铁公基”,“新基建”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以硬核科技补短板、促增长。在传统“铁公基”向新基建过渡的过程中,传统“铁公基”保就业、稳民生的作用持续发力,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稳定器。
专家表示,“新基建”和传统的“铁公基”应相互取长补短,一起为中国经济稳增长保驾护航。
“新基建”将取代“铁公基”?
对于“新基建”会否取代传统“铁公基”这个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张俊伟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一时期,我们不仅要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向纵深发展,还要加快完成对农业、农村的改造,显著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如果说‘新基建’和前一项任务密切相连,那么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则和后一项任务密不可分。‘双重任务’决定了必然是‘新基建’与‘铁公基’并存的局面,所以,不存在‘新基建’取代传统‘铁公基’的问题。”张俊伟说。
“新基建”之新,新在发展理念,新在是扩大有效投资、赋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处于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重要战略地位。
对“新基建取代‘铁公基’的说法很难说对错,如果从经过投资抢占战略制高点的角度来看则有道理,但是就应用场景来说,则短期内难以匹配。”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政策管理室副主任李玉涛说。
李玉涛表示,“新基建”在短期内相对市场需求可能有些超前,但就技术能力而言,可以抢占战略制高点。“要看是聚集能力还是聚焦市场,偏重点不同,讨论的结果也不同。侧重能力,战略上的制高点,侧重市场,则必须要考虑应用场景与应用需求。以人工智能为例,我们与美国相比则各有千秋。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上,而美国在技术水平上可能略胜一筹。”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新基建”带动效应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公布了规模达数万亿元的“新基建”建设计划。“新基建”带动效应究竟如何?
李玉涛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新基建”的带动效应,“新基建”在转型升级、推动融合发展方面的带动效果很好,但是仅就投资带动效果来说,短期内,“新基建”与传统的“铁公基”相比,还达不到传统的“铁公基”的带动作用。
了解到,基建本身就是一个逆周期调节,在经济周期下行时通过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抵御经济衰退的风险,能够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并且基建也具有投资规模大、外部效应强等特点,有助于重振市场信心,为今后经济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俊伟分析,“许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只是市场远景,以5G为例,基于5G的商业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物联网、沉浸式体验)还不成熟,大范围铺开5G基础设施建设,很容易出现‘投资过剩’的现象。应当看到,当前的‘新基建’热,存在很多市场炒作和投资泡沫的成分。”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和委员就提出,“新基建”要避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问题,例如需求不足带来的过剩、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脱节等。对于5G、大数据平台等相对成熟的设施,可创造条件大力推广;对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还处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应一哄而上,避免重复建设对地方财政带来的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新基建’和传统‘铁公基’的关系就像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基础设施数字化的关系,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新基建’和‘铁公基’是互相取长补短的。只有两者搭配起来,才能稳步推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李玉涛进一步强调。
如何更加有效发挥“新基建”和“铁公基”的带动作用?专家建议,以“新基建”为代表的这一轮投资,不能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要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最终落到激发民间消费和投资上来。
张俊伟表示,当前,农村道路、饮水、垃圾处理、信息服务等领域还存在很大的投资缺口;新冠肺炎疫情和目前长江和淮河流域严重的洪涝灾害,更是提醒着我们要在公共卫生、水利设施、防疫救灾等领域增加投入。
“考虑到‘新基建’的很多领域属于政府严格监管的服务业,完善政府监管,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是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推动‘新基建’的重要抓手。”张俊伟强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