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叶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在哪?如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发挥工业和城市辐射作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农业是基础产业,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对我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尽管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相比城市依然明显滞后;受工业化城镇化虹吸效应影响,未来农业农村将继续承受资源要素流失的巨大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内,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真正做到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需要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进步、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而且迫切需要发挥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必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推进城乡双向开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畅通国内大循环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应站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观察和思考乡村发展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城乡二元结构在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被逐步打破,但是,城乡发展差距大、要素双向流动不畅的问题依然突出。推进城乡双向开放,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居民消费率,促进经济实际增长率向潜在增长率靠拢,因此,应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攻方向之一。推进城乡双向开放,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满足部分市民对“乡村让心灵更向往”的渴望。 应打通农民进城的通道,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消除城市吸纳外来人口的体制障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落户限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建地方税体系,形成“人多税多、税多公共服务好、公共服务好人多”的良性循环;从注重研究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转向注重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综合收益,为转变城市政府发展理念提供理论支撑。 应打通市民下乡的通道,在扩大农村集体产权结构开放性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以稳定经营主体预期、促进可持续规模经营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承包地产权结构的开放性;以优化人口结构、保障外来人口自住需求为目标,有序扩大农村宅基地产权结构的开放性,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以提高配置效率、发展乡村产业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结构开放性。 三、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尤其是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坚持目标导向、与国家现代化任务对标对表部署农业农村工作,也要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从各地发展阶段和农民意愿出发,分步实施具有牵引作用、标志意义的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