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蓝天 把根留住,强基固本
——关于对乡村振兴工作的些许思考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意见》在总结十三五时期成就的基础上,对十四五时期提出总体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各级干部、各相关部门做好今后的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出了规划,但一号文件很长,内容很多,怎么去落实,从哪儿着手?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有很深的体会。我想以乡镇党委书记的角度考虑,把自己所思所想总结归纳,以便为更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献计献策。
一、先辈启示,感悟颇深
中国200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发展史。有很多先人为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在思考在实践。最著名的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张謇、晏阳初、卢作孚、梁濑溟等人。张謇,江苏南通人,1894年中状元,为清末最后一名状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爱国、救国、报国成了张謇一生的追求,从此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实业兴国之路。他研究了光绪、宣统两朝每年海关贸易册,发现进口到我国最多的商品是纺织品和钢铁,意识到棉纺织业关系人民生活,制铁业关系国家生存。因此毅然辞官回南通老家兴办大生纱厂,经营一年后,大生纱厂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后又兴办了冶铁厂、造纸厂、肥皂厂、榨油厂,还拓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食品、地产等产业链条。而后以商养学,于1903年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1905年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公共博物苑-南通博物苑;特别是组成农会,进行规模种植,全部收益返还农会,建敬老院、孤儿院、 妇女学校、公园等。这种先办工业,后办商业,再办教育、文化,又反哺农业农村公益事业的做法,使南通这个长江边上传统的普普通通的贫、弱之地,变成了一个农村就地化改造的、产业完整的现代化县级市!比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于巴中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一生心怀“教育救国”抱负,以“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为追求,“走出象牙塔,跨进篱笆墙”,躬耕于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改革的实践,形成了一套高度契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思想理论教育体系,为世界、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晏阳初于1926年-1936年,在河北定县搞乡村建设的实验,面对当时农村普遍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治愚、治贫、扶弱、劫私教育实践活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种长绒棉)以增加农民收入;拆庙建校,以破除迷信愚昧,开化农民思想;开展环境卫生教育,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开展公民教育以克服小农意识和自私自利思想。再就是上世纪抗战时期重庆北碚的卢作孚,是一名长江船运的实业家,创立民生船运公司,有中国“船王”之称,又是一个把西南小村就地城镇化的先贤。1927年2月15日,卢作孚在《两市村之建设》一书中动情的写到:目的不只是乡村教育方面,也不只是在经济方面,中国的根本要求是赶快将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镇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在北碚这个小山村,以此为中心进行的乡村建设,规划为生产区域、文化区域、浏览区域。修路、绿化、创办中国西南科学院及中学、地方医院、博物馆、动物园。短短几年间,偏远的北碚乡村,已具备了现代化农村的雏形。
纵观三位先贤的事迹,获得感悟:
一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爱国即爱民,爱民即爱国。爱国情怀、民族大义是先人开展乡村建设的原动力。二是身体力行,力戒空谈。他们不光有美好的愿景,先进的理论,更有敢为人先的行动。三是慷慨解囊,无私奉献。把自己的平生所得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四是以已之力,奉献社会,造福桑梓。五是不依赖大城市,而是就地城镇化。南通实现县域城市化,北碚实现了镇域城镇化。定县翟城村是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二、鉴往知今,深挖问题
张謇弃官从工,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屈辱,纺织业、冶铁业等民族工业的孱弱(被外国卡脖)而发奋振兴纺织业、冶铁业的,继而以工补农做出了南通县域的农村建设之功。卢作孚是针对四川北碚的闭塞落后,以商补农,从硬化道路、改善交通条件为基础,对北碚镇域开展乡村建设的。晏阳初是针对民国时期农民、农业、农村的“愚、贫、弱、私”,来进行平民教育和改造农村的。
纵古观今,从问题入手,找准“三农”问题的难点、痛点,以问题为导向,提前规划,有针对性制定政策,开展工作,这样,才能科学地一茬搭着一茬,才能较好地整体推进,如期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宏伟目标。那么,站在一名乡镇工作者的角度,当前“三农”方面有哪些问题,有什么难点、痛点呢?
1、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一体化”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农民可以到城市买楼,儿孙可以到城市上学,农民可以进城进市看病且享受医保;各级政府又对农业农村进行财政投入,农村的道路、环境、开通天然气、饮水安全等都有了长足改善,尤其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大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环境美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人却越来越少了,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80后、90后、00后很少在村,如果国家连续投了那么多的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结果只剩下为数不多的70后、60后、50后,这一趋势绝不是乡村振兴想要的结果。为什么?
——农业劳动苦、累,即使提高了机械化程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并不像我们背诵的那么轻松。
——教育相对落后。在配备教育资源上,市优于城,城优于乡镇,乡镇优于农村。特别是农村一级,老师的学历低于城市,年轻人不愿到农村任教,而有心想去也没有编制,另外,因农村教育整体落后,即使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其子女上学也要想方设法安排到市、城就读。
——医疗资源相对落后。乡镇公办卫生院,仅有几个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其他就是一些具有行医资格的医生。村级卫生所,虽然有行医资格证,但有一半多比例的医生还是由当年的“赤脚医生”构成。大中专医校毕业的占30%-40%。在医疗设备方面,乡镇卫生院像验血、验尿、透视等基本能做到,但CT机还未普及;村级卫生所就只能测量血压了。因此,有稍大的病就进城、进市、进省院,急诊还快点,其他病要排队挂专家号等很多天。农民麻烦、着急,医疗资源也紧张,一床难求,造成了大病难看的困局。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人开辟了大量的城市就业、择业机会。大多数的80后、90后、00后都涌向了市、城、镇,开门市、开滴滴、搞建筑、理发、饭店等等,都是这些农二代、农三代的选择。城市发展确实解决了农村人,特别是农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会衍生出一个社会问题:一是农村的土地以后谁来种?养殖谁来养?二是农二代、农三代的“光棍”问题!这两个问题,大村多小村少,尤其是“光棍”问题,一般在村人口的千分之二十左右。因为,女方的条件是男方必须在县城或城市有楼房!即使男方在农村的房子再宽大、再漂亮也不行。其实,农家女也是为了下一代在先进的城市上学、就业考虑。
——单调的文化生活。虽然,政府为农村修建了一些文体广场,添置了一些文体活动器材,但规模小,器械少,更没有图书馆、电影院、森林公园(尤其北方农村),在村的中老年妇女也只是在农村的小广场,有的是在较宽的街道 ,跳跳健身舞,扭扭秧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也大都捧着手机,在网络里信马游疆。
2、乡村人才匮乏。1977年恢复高考已40余年,走出去的大中专人才全国有8000万之众。这8000万人才中,支撑了上至中央部委,下至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的大部分。在剩下的8亿多农民中,80后、90后、00后又去了城市,因而在种植、养殖、教育、医疗、文化、农业产业经纪人、农村管理、建设等多方面缺乏人才。
3、思想道德有待提高。中国农民有勤劳、朴实、善良的美德,还有邻里相助的良好风气,但也在一部分农村、农民中,存在自私自利的思想,有的比“自私自利”更甚。如邻里之间为一点点儿房边地角而械斗,为一点点蝇头小利而侵占田间路路肩、路边;高速占地、项目占地,一夜之间栽遍大小树木而且高价索赔;项目占地一个坟头索要百万、千万;拆迁户一口价几千万等等,虽然是少数、个别户,但影响极坏,极大。
4、增收致富的路子狭窄。一是受基本农田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法律所限;二是农民的眼界、视觉所缚;三是农民口袋里的资金所限,迟滞了拓宽农业产业领域,扩展渠道的局面。
5.农村“两委”的战斗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021年元旦前后这一届的农村“两委”干部换届选举工作,对“两委”正职,或者说对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年龄、学历、政治条件等方面都做了科学合理的限制和规定,这对选出高素质的农村带头人非常重要,也从选举机制,选举纪律上,终止了长期担任“两委”正职而工作平庸,作风软、弱的现象。有助于新人新气象、新作为,有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但是,农村毕竟是农村,不同于城市,不同于工厂、企业,不同于机关单位。在一些村仍存在家族势力,宗派思想,甚至是黑恶势力的影响,越是在这三类问题存在的农村,就越有可能出现把持农村政权,懒政、怠政、乱政的现象,甚至出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农业产业发展没有起色年如一年,农民收入增加困难,而个别带头人骤富、暴富,率先“振兴”自己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并发症将带入农村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如党员纳新问题,一是搞近亲繁殖,二是退役军人党员和大学生党员的党关系很难回村,使得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新鲜血液难以输入。再就是在整体环境上,乡村振兴工作存在上热下凉的现象,村两委尤其是主要干部对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不明,责任不清,作为平庸。
三、精准把脉,破茧成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8月24日,习总书记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研判国内大循环,无论是东西部还是城乡之间,都为农村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综合看,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国内大循环,为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政治保障,经济发展保障。这一形势是要比晏阳初等先贤们的那个战乱时期好上千百倍,因此,作为地方和基层各级干部,更应有超越先人的气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负重前行,以起步就是冲刺的姿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1.关于城乡一体化概念的再思考。“城乡一体化”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出现了“一头化”的倾向—城市虹吸并聚集了多数较好的社会资源。而农村,相较而言,教育、医疗、文化和管理、建设人才的差距越拉越大,个别农村地区出现了“寒门无学上”的尴尬现象。做为一名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人员,考虑或建议是否采取“城乡一样化”的发展方向。纵观日本、新加坡及西方一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城市该有的,农村亦有。如日本,一个边远的山区农村,只有一名学生上学,需乘火车上学,政府照样通火车而不取消行车计划。农村的教师资质、医生资质、学校的硬件配置和医院设备配置,几乎和大城市是一样的。体育文化设施也基本一致。农民原本不必到城市买房,但我国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资源与农村比,差距实在是很大,为了子女,为了儿孙,就得斥巨资、或贷款到城市买房。假如借国内大循环之机,城乡“一样化”,就地城镇化、社区化,社会资源与城市逐步“一样化”,农民兄弟、农民伯伯们一定会既安居、又乐业的!当然,城乡“一样化”,并非每个村都像城市一样,从一个或几个中心村、中心镇做起,梯次推进,在布局合理的范围内一样化,否则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农村是生命力最强的聚居地,相比之下,城市的聚居生存在外力或不可预测情况出现下,生存状况是很脆弱的。前苏联的解体,导致政府公职人员三年没有工资收入,但公职人员仍是稳而不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批人在莫斯科郊外或其他城市外的农村有房住、有地种。著名的“三农”专家温铁军也认为,建设农村、建好农村,让身在异乡的公职人员“回得去村”,就是对农村生存、生活生命力重要性的再诠释。
2.关于农业生产。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基石,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政府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承包联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稳产增产。传统的劳作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农民辛苦、农民累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增产未必增收。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成本较高,遇到灾年,就要减产减收。据资料记载,我国粮食生产的产量并不比欧美国家低,有的农产品如水稻的产量还比国外高,但农民的收入是较低的,怎么提高收入?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养殖设备的补贴力度,减小农民的投入成本;二是要政府倡导,构建新型或现代生产体系,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发展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四是提升农业经营模式,由一家一户生产模式逐渐向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联合体等经营组织转变。这一部分在《意见》中已有详细描述,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还可在农村“两委”班子基础较好的村,以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革为契机,探索尝试由农村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试点工作。
3.关于农村产业。无农不稳,但无工(商贸等)不富。农民在人均一亩地的土地上,再怎么努力,粮食亩产也是有限的,不会亩产万斤、几万斤,收入万元以上。可乘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东风,因地制宜,积极引进一些产业。如旅游业、康养业、大学(未必都建在城市)、特种种植养殖业、家庭手工业(工匠)、粮食、动植物制种业、劳务输出等。多措并举,最大程度增加农民收入。
4.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梁簌溟说过:“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更要紧的还在于积极地创造新文化。”唯有理解和把握了这一点,才能理解和把握乡村建设的精神和意义。乡村本身就有丰富的文化。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有丰富的民俗和温暖的人情,能给人留下美好的情感体验和人生记忆。(大多数农村老人是不愿、不习惯到城市居住的,对门不认识,邻里不串门,人们不往来,很少像农村一样的温情)除传统的文化外,一些现代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政府虽配备了一些,但数量还是少,规模还是小。需要补充强调的是,在一些中心村或规模较大的村,可以以县域为基础统一谋划,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建一些较大型的游园、广场、体育场、街心公园等,以满足农民的休闲娱乐和文体活动的需求。在一些平原县市,很多农民傍晚后自驾车到县城(市)的公园、广场、林场游玩也是一种时尚,这也是农村缺少这类功能的原因。前几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些县市在所辖农村建了较大且标准较高的广场、游园,曾遭到批评,现在看来,在农村,是有必要的。不仅方便了农民,还分解了县城(市)的人流,减少了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也是城乡“一样化”,避免“一头化”的做法之一。
5.关于农村教育、医疗和人才问题。1977年以来,农村孩子通过考试走到全国的有8000万之众,支撑了从中央部委到乡镇机关及党委、政府、社会事业的多半壁江山。而现在的农村,人才短缺,成了乡村振兴路上的难点、痛点。我们有过“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样的激情燃烧的年代,而现在,到县城去,到都市去,到资源优渥的地方去,却成了不少年青一代的向往。就连在农村任课的教师,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的同级学校就读;农村的妇女临产,大都要提前到县城医院,甚至有的直接到省级妇幼医院。这些现象在国外一些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是几乎见不到的。因此,城乡“一样化”,应该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也应该是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任督二脉。农业人才,农业产业人才,虽然经过40余年农村改革开放,生长出了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知产业的种植能手、产业达人,但是相较于城市产业、面对国际上农业、农村产业的竞争,还是显得势单力薄,难以在犹如大海的汹涌大浪中行稳致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2月23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政策制定了,很好,但怎么落实?不能概念化、简单化。晏阳初当年在定县搞乡村建设时,穿着粗布衣,吃着家乡饭,腰里掖着旱烟袋,头戴草帽圈,手拿农作具,日在田野间,一呆就是10年,这是一位美国留学的海归作派!张骞、卢作孚都是拿自己的钱无偿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没有回报,绝无商业行为。那么,我们作为共产党人,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心态,来融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这值得每位共产党员、党领导下的公职人员的思考、探索。
怎么壮大农村建设人才队伍?
一是支持、鼓励现有家庭农场、合作社、联合体负责人做大做强,先留住这些人才。农业部门已有奖补政策,不再赘述。
二是鼓励社会企业家到农村投资置业,主要指农业产业。
三是把丰收节改为农业人才创业交流、表彰节,把产品展发展为人才展示(或者是“五一”前后)。
四是完善机制、强化保障。中央部委、省市厅局可选派一定比例的优秀干部,像精准扶贫工作组一样,上山下乡,支援乡村建设,在一线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医疗方面,宜选派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医务工作者驻村、驻乡镇,1--3年。一则直接为农民问诊,二则就地培训、培养县、乡、村本地医生,三则选派医校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村级卫生机构;教育方面,选派省市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教,1--3年。一则直接从事教课工作,培育基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二则直接向农村学校扩编,分配大学生、研究生;文化方面,选派国家、省、市级人才到乡、村挂职。一则挖掘乡土文化并发扬光大,二则输入外地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还宜在新形势下,从中央部委到乡镇公职人员中,选派一些有一定阅历的优秀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常常回忆起自己年少的时代,当年我县的几所高中,都有清华、北大、南开、省师大毕业的任教教师,教书育人,高屋建瓴,是每所中学的招牌和骄傲,是每位学生、家长向往、放心的殿堂,不用再花高昂的学杂费,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还记起有一位下放的王姓医学教授,住在公社旁,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一旦有病,赶到王教授这儿,望闻问切,几角钱的药,药到病除;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化了农村青年的视野、文明觉醒。比如,白球鞋,以前在农村只有家中长辈去世了才可以穿白鞋,否则是不能穿白鞋的。但知识青年的到来,改变了这一观念。等等。
时代不同了,政策措施也不尽相同。上级部门宜深化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如工资机制、职称评级机制、干部提拔重用机制,让农村变成吸引人才的地方,人们向往的地方,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
农村,是锻炼人、出人才的地方;乡村振兴,是考验人、考察人才的工作。从微观上说,人才下乡支持了乡村的建设、振兴;往宏观上讲,是为乡村振兴配人才,更是为以后的社会管理育栋梁!将帅发于行伍,宰相出自州牧。当年的知识青年中,有不少同志被安排提拔到了公共管理岗位,懂了农村,在一定意义上讲,就等于懂了中国!
6.关于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村党支部必须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上,切勿重物质、轻精神、重硬件、轻软件。在内容上,开展家训、团结、和善、共享等宣传教育,克服一个“私”字。在一定范围、一定角度上讲,“私”是万恶之源。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大多数的农民错误的理解为土地私有化(包括宅基地),而对土地是农村集体所有的所有权问题知之甚少,就连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村土地被征用后对集体所有权的补偿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明确说法,导致农民土地一旦被征用,只补偿了农民个人,而没有土地所有权这个农村集体的份。这个做法产生了很负面的导向,农民会认为土地是自己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出现了漫天要价不良倾向。假如把土地所有权——村集体的权益同时给与补偿(钱多钱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体现集体所有权的价值),就能体现出公是公,私是私,话语权至少还有村集体一份,而不是土地使用者、承包者一言九鼎。一个“私”字,可以漫天要价、一个“私”字,可以邻里成仇、兄弟姐妹成仇。这样的例子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具体说是改变了之前那个“公共”二字。乡村建设中应该把“集体”“公共”“共享”这个思想输入进去,克服“私”字当头的不良习气,乡村思想道德宣传教育,要对农民的精神世界、思想道德进行积极的影响。
7.关于乡村组织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已明确提出了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的计划,并提出了标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拔思想政治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里培养选拔村党书记。标准、渠道制定的都非常好。但与此同时,还应有一些考核制约机制。有关部门可拟定出乡村干部在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目标、任务、职责,村干部有目标、有任务、有职责、有压力、克服上热下凉现象,实践证明村党支部书记一人可以兴村,也可以耽误村,发挥党支部和支部书记“领头雁”的作用非常重要,建议从大的政策上可以改为六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还可以对一些实绩工作常年平庸的村,制定出更为严格的标准。农村两委正职任职最多两届行不行?村委主任由选进党支部的党员参选行不行?农村毕竟是农村,隐藏着家族势力、宗派势力、甚至黑恶势力,家族中的党员多,选民多,怎么选也都能选上,但选上后,却没有带富能力,有的还是“双面人”,对上一套,对下一套,明理里一套,暗里一套。通过选举制度改革(组织法的修改),做到能者上,庸者下,避免集中几种势力或“双面人”把持农村政权。而优秀村干部如连续两年获得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省级以上荣誉,工作实绩突出者,干满两届后还可以连选连任,也可以转为公务员序列。还可从选举制度(组织法的修改)的高度,明确规定各级党政公职人员到村任党支部书记,农村副职可由当地选民中产生,大学生村官宜任副职等条文。
农村是生命力、生存条件最强的地方,建设农村、振兴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需要,也是国内大循环的需要,更是强基固本的需要。著名诗人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写到,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自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整个经济社会、思想精神有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要使得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进步。现在又赶上了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让我们奋勇扛起乡村振兴这个责任,为“三农”为祖国“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
本文系作者近几年外出参观学习基础上获得的感悟,由于受视野的限制,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