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王军:以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返回列表
查看: 121|回复: 0
收起左侧

王军:以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31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2-19 09: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七大看点 王军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在风高浪急、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格外引人关注。会议释放出大量指导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信号,归纳起来,笔者认为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需引起重视,以便深刻理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开局之年的中国经济,将沿着何种路径、以何种逻辑进行演绎。
看点一:会议主基调是稳增长、稳预期、促改革
中央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客观平实,直视问题,依旧强调“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在此基础上,会议对明年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定调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稳增长、稳预期、促改革。
稳增长是“三稳”工作之首,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只有切实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才有可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会议特别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稳预期有三个体现:一是在部署明年重点工作时,突出强调了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二是强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三是强调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把稳预期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近年来非常罕见的,凸显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也是经过疫情三年的冲击,全社会都在承受着疫情所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疤痕效应”和持久伤痛——企业不敢投、居民不敢花,经济主体信心不足、预期孱弱。
要提振市场信心、尽快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甚至整体好转,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稳增长、稳预期的背后,归根结底需要通过促改革来实现。关于改革,会议至少集中讲到了四次:一是反复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直接点题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三是在部署对外开放时,明确要求“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四是在谈到“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时,指出要“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上述内容归结为一点,就是要“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这可能预示着,明年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将是全面深化改革。
可以说,稳增长、稳预期是会议贯穿始终的明线,而促改革则是伏脉千里的暗线。我们期待着新一届领导班子能在改革方面有新的更大作为,以此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看点二:宏观政策依旧定位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会议对于明年宏观政策的定位依然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在如往年一般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特别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这意味着未来政策面的扩张和宽松既要加大力度,也要做好两大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单打独斗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对于财政政策,强调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对于必要、可持续和可控的强调,意味着财政扩张的力度将是适度和较为温和的,财政赤字率和地方专项债规模提高也将是适度的预计2023年财政预算赤字率会再度提高至3-3.2%左右,专项债规模可能会扩大至3.8-4万亿,较2022年提高1500-3500亿元。
对于货币政策,强调要“精准有力”。“精准”在前,强调的是政策工具和政策效果的结构性,重点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有力”在后,表明总量宽松依然会继续,但力度可能有限,也不是重点。预计明年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工具有望交替运用、择机推出。总量工具方面,每次幅度为0.25个百分点的降准1-2次、10bp 的MLF降息1-2次,进而带动1年期与5年期LPR继续非对称调降1-2次的可能性非常大。结构性工具方面,除过往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工具外,具有准财政属性的政策性银行信贷、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及反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等工具亦是重要选项。
产业政策强调要“发展和安全并举”,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指导思想在产业政策领域的体现,预计明年政府将持续增加关系国家安全、国际竞争等相关领域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同时,产业政策第一次和财政、货币、科技和社会政策一起提,而且位置靠前,凸显了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产业政策的重要性。会议还专门提到,“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说明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经济和科技摩擦对我产业链韧性的挑战越来越大,供应链的脆弱性和可替代性也有所上升,这一问题已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
科技政策强调要“聚焦自立自强”“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预示着未来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研发强度将迎来进一步的上升,无论是财政还是金融领域,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都将进一步加大。关于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会议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定位:“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方面,政府将承担更加重要的组织功能;另一方面,企业则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是创新的主体。
关于社会政策,明确要“兜牢民生底线”。四项重点工作都非常有针对性,直击当前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涉及民生领域的关键。青年就业是稳就业中的最突出问题,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涉及疫情防控,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事关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战略布局,都是真问题,也都提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和解决思路。
看点三:工作方法上强调“六个统筹”和“一个入手”
会议首次完整提出了“六个统筹”和“一个入手”的工作方法,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
第一个统筹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由于防控政策的放开,疫情似乎要离我们远去,但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的疫情对于经济、社会、民生和民众预期的影响,恐怕还远远谈不上结束。目前我们可能正处于“结束的开始”这一特殊的阶段,后疫情时代才刚刚来临疫情后的疤痕效应恐将持续一段时间会议明确要求,“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度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预计版防控方案即将出台,新冠疫情调整为乙类乙管是大方向。
第二个统筹是“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缺一不可。“质的有效稳步提升”排在前面,显得更为迫切,“量”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抓经济质量是未来主要方向。考虑到今年低基数,以及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发展目标相衔接的需要,2023年的GDP增长目标预计将设在5%左右。这样的目标有助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既是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目标的关键一环。
第三个统筹是“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国内需求,着力点既要放在需求侧,也要改善供给结构,供给体系质量,消除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只有通过挖掘需求潜力、促进需求升级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高端产品供应、减少过剩产能,才能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第四个统筹是“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经济政策主要指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其他政策包括科技、社会政策等,之前还提过结构性政策、改革政策、就业政策等。各项政策之间应努力保持一致性,以便更好的引导市场主体预期的稳定性,“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要避免造成货币政策财政化、财政政策货币化、宏观政策微观化、产业政策行政化、新经济政策运动化,致使政策无效、无用对市场形成冲击,使政府的政策陷入“事与愿违”的陷阱之中,并出现具有收缩性效应的“非意图后果”。
第五个统筹是“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国际循环;我国参与国际循环遇到一些阻力和挑战,也并不意味着国际循环重要性的下降。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经济的供给质量。通过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在提高经济自我循环能力的同时,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必须统筹兼顾。
第六个统筹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短期来看经济面临的困难是疫情防控、内需不足、外需收缩交织并存,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未来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中国式现代化刚刚开局,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需要统筹兼顾。
“一个入手”指的是“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会议反复提及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让人印象深刻。说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千条万条,核心一点是信心不足,预期转弱,特别是民间资本对于未来的信心和预期不足,背后既有疫情冲击的原因,也有我们营商环境、经营成本、投资回报等多重原因。因此,2023年国家将更加重视调动民间资本的活力,以增强我们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看点四:明年经济工作的五个重点是扩内需、建体系、不动摇、引外资、防风险
关于扩内需,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就理论层面看,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毕竟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它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相对于投资,我们对提振消费还是重视不够,特别是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发挥稳消费对于稳增长“挑大梁”的重要作用。因此,未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主要的着力点是消费,政策支持的重点也应从“以扩大投资为主”,逐步转向“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此次会议对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视,以及强调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也非常有针对性。此外,会议还明确指出了重点支持的三大消费领域: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
关于建体系,会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理攻关,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对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平台经济的未来发展,会议也有明确部署。会议要求,“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特别引人关注的是,会议对于平台经济的定位和发展一锤定音,“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这意味着今后平台经济将进入到一个在规范基础上加以正面引导和常态化监管的新阶段,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批“绿灯”投资案例,有望在明年集中出台,特别是,类似历史上“非公三十六条”和“民间投资三十六条”的系统性、规范性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可能也将会出台。
关于不动摇,会议再次重申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彻底粉碎了之前国内外舆论场上的一些混乱、荒谬、错误和悲观的论调。这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形成爱护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从法律上充分肯定企业家的贡献,切实保护产权,特别是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保护企业家,建立健全正面褒扬、超额激励成功企业家的长效机制,培育企业家精神。这也是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扭转预期转弱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有利于稳定企业家的市场信心和预期,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防止民营经济日益明显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
关于引外资,会议强调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还特别提到了两项工作,“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标准经贸协议”,这是典型的“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此,需要按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关于防风险,会议重点关注了三个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会议不仅正视了这些问题,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正在加快出清,未来房地产业有望迎来困境反转,全行业将逐步“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转变”,这一“新发展模式”大概率与现在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有较大差别。
看点五:五项中长期工作有序推进
会议还提到了五项我们一直在做,未来还将继续坚持下去的工作,也非常重要。
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这也是稳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二是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这是新一届政府的重大使命,万众瞩目、全民期待。
三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举措和重要抓手。
四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需要,既有利于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这里暗含着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看点六: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五个具体要求
会议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为此,会议就“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提出了五项具体工作要求。
一是要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三稳”是明年的三大任务。今年的稳增长一波三折,三季度经济虽有所回暖,但四季度明显又受到疫情的冲击,11月供需两端数据双双出现走弱,出口已是连续两个月负增长,预示着未来外需的支撑作用将大打折扣,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很大。稳就业事关民生,事关居民收入、事关社会稳定,在内外部复杂环境下,整体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青年人的失业问题较为突出,这也是明年工作的重点。稳物价在当前虽然还不是主要矛盾,但也要未雨绸缪,明年随着经济复苏越来越确定,需要“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
二是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通过深化改革稳增长、稳预期是此次会议的主基调。改革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打破制约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不断优化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营造公平竞争、透明法治、更加便利可靠的营商环境。
三是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风险和稳增长是经济运行一体两面。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走弱和持续收缩是超预期的。虽然有“金融十六条”的出台,但2023年房地产能否真正走出泥潭,实现“软着陆”,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继续蔓延,特别是引起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上升,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房地产投资在2023年继续负增长,可能是明年最大的“灰犀牛”,这会进一步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和GDP增速向上的空间,需引起高度关注。
四是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随着全球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甚至是实质性衰退,中国“双循环”战略的驱动因素之一——外需将显著回落,这将对中国的出口带来较大冲击。同时,中美之间围绕关键核心技术产生的诸多摩擦也显示,外部科技领域脱钩断链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外资波动不容忽视。为此,需要尽可能地稳定外贸、外资,从规模到结构,从存量到增量。
五是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改善民生是稳定社会基本面的基础和根本,特别是在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阶段,更是增强居民对未来信心的重要举措。会议提出要“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旨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也是对二十大报告中相关部署的具体落实。
看点七: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高度重视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和经济下行的问题,都与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不公正待遇有关。会议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再一次为民营企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能起到很好的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巨大作用。未来显然会更加重视民间投资的作用。
会议至少在五个地方、从不同角度提到了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具体举措如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等等。这些提法都很令人鼓舞,值得期待。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