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依旧较多。从国内视角来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依旧较大。2022年,CPI自9月触及年内高点之后,已连续两月大幅回落,11月CPI仅同比增长1.6%,重回“1时代”;与此同时,PMI也连续两月位于荣枯线之下,显示经济扩张乏力。通胀疲软与市场主体扩张动能不足,表明宏观经济面临总需求不足的矛盾。从国际视角来看,各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加息,经济衰退概率已显著增加,全球经济增速回调将引致外需不足与国际循环动能减弱。 在前期基数较低的情况下,2023年经济大概率将实现回稳。但回稳的基础并不牢固,亟待实施更加强有力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全力推动总需求回升,以改善微观主体预期以及提振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因此,必须实施更加强有力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在目标、财政、货币、内需等重点环节实施力度更大的举措,以快速提振市场信心,实现“需求扩张—信心回稳—投资扩张—盈利修复—消费恢复”的良性循环路径。 首先,要制定具有扩张性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疫情冲击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匀速回落的轨迹被强行打破,当前疲弱的经济增速并非我国应有的真实增长率,各类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并未得到全部的有效激发,总需求不足的前提下,国民经济的产出缺口正在扩大。有鉴于此,2023年需要制定具有扩张性的经济增长目标,要朝着5%以上的目标努力,或可考虑将经济增长目标“硬约束化”,凝心聚力稳增长,借此给予市场主体更大信心,助力预期快速修复。 其次,财政政策的取向要更加积极。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提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2022年以来,大规模的留抵退税,体现出财政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与“自动稳定器”作用。但在经济增长乏力且支出保持刚性的前提下,财政收支缺口不断扩大,2023年财政将依旧维持“紧平衡”的状态。因此今年的财政政策取向应更加积极,适度提高赤字率。在经济下行区间,应适度地增加国债发行量,适当扩大财政赤字。适度提升赤字率水平,增加财政的支出空间,有利于IS曲线进一步右移,借助乘数效应给经济带来正向影响。 第三,货币政策要更加精准有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实施更大规模的逆周期政策,需要货币政策发力加码。在利率市场化纵深推进、利率走廊调控机制不断完善,以及M2增速保持增长的前提下,数量型调控的优先度应小于价格调控,结构性工具的优先级要大于总量性工具。政策利率特别是MLF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对制造业企业以及房地产融资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四,要发挥有效投资与消费的“双支柱”作用,共同助力扩大内需。2022年出口的较高增速,叠加2023年外需环境的走弱,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降低。而2023年的重点是要通过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性与可靠性。在有效投资方面,基建仍是对冲下行压力的重要抓手,制约基建发力的因素主要在项目和资金两大方面。提前下发2023年的专项债额度同时,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保证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支撑力度,保证基建“稳”的作用持续发挥。而在“进”的方面,则需依靠制造业投资,特别是依托战略性支柱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注入强大的新动能。在消费方面,发放消费券等是短期内刺激消费回升的重要举措。但中长期来看,刺激消费需要增加居民工资以及财产性收入,并制定相关消费品的税费调整等政策,形成有效合力。 总体来看,保证明年经济回稳的关键仍在逆周期调节政策。各项政策应当前瞻布局、提前发力、协同并举,助力经济继续延续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