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徐高:宏观经济分析要守住专业底线
返回列表
查看: 158|回复: 0
收起左侧

徐高:宏观经济分析要守住专业底线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437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2-17 09: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徐高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 宏观经济分析的门槛看起来很低,其实相当高。看上去,人人似乎都能对宏观经济发表看法,而且普通人对宏观经济观点的辨别力也有限,但没有受过严格经济学训练、缺乏研究素养的人其实很难胜任这项工作。
  • 研究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桥梁,其结论需要符合研究对象自身的运动规律,不是想给什么结论就能给什么结论的。而观点表达则不受什么约束,一个人想说什么都可以。专业研究人员用研究说话,而外行则只是在表达观点,尽管其表达观点的方式有时可能伪装成研究的形式。
  • 经济研究的专业人士要守住自己的底线,用研究说话,有理有据。如果打着专业的旗号而信口开河,会伤害所有专业人士的声誉。

宏观经济分析的门槛看起来很低,其实相当高。说它门槛低,是因为人人似乎都能对宏观经济发表看法。大家在生活中都对宏观经济运行有自己的感受,也很容易从媒体上听到GDP、通胀、债务等经济名词,看到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因此,谈起宏观经济时,人人都能多少说上一些东西,有一些自己的观点。 门槛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普通人对宏观经济观点的辨别力有限。如果一个人说可以用火柴和报纸把火箭点燃,把卫星送上太空,大家不需要懂多少火箭科学就能知道这不靠谱。但宏观经济非常复杂,经济现象与其成因之间有时有着漫长且隐蔽的因果链条。所以在谈论宏观经济时,就算有人讲着类似火柴点火箭这样的荒唐话,也可能会有不少人看不出来。 正因为谁都能讲出一些东西,而普通人对各种说法的辨别力又有限,再加上各方对宏观经济的关注度又比较高,所以市场上总是有各路人员在宏观经济上激昂文字、挥斥方遒。 但宏观经济分析的门槛其实挺高,没有受过严格经济学训练、缺乏研究素养的人很难胜任。这还是因为宏观经济非常复杂。经济中的不同主体相互联系和互动,会形成一些与微观经验迥异的现象。有些宏观经济运行的方式甚至与普通人得自生活经验的直觉相悖。因此,没有受过严格经济学训练的人,仅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感受,很难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这里笔者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萨伊定律”。这是从19世纪流传至今的经济结论,说的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但任何一个厂家都知道,有时找到需求是比生产产品更困难的事情。怎么可能生产出产品来了,需求就自动找上门来?事实上,萨伊定律这个反直觉的结论只能宏观经济层面成立,反映了古典经济学家对市场有效运转的高度信仰。在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新凯恩斯模型最深处,就内嵌着萨伊定律。换言之,萨伊定律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世界观的关键组成部分。【1】 第二个例子是凯恩斯的“挖坑理论”。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伟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在经济萧条时,可以由政府出钱雇人来在地上挖坑再填,以创造就业,刺激经济。这样的建议放在现在,一定有人说政府是在做无效投资,在玩庞氏骗局。但事实上,凯恩斯的“挖坑理论”提出至今,时常被各国政府所使用,尽管具体形式未必是挖坑填坑。【2】 对普通人来说,以上两个例子显然是反直觉的。但它们恰恰是前人研究经济所得的思想结晶,体现了在特定状况下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一个人仅凭自己日常的经验,而不去系统学习经济理论,不站在前人的肩上,很难把握经济运行的本质。 在宏观经济分析专业人士与外行之间有一条很宽的鸿沟。站在鸿沟一边的专业人士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无非两条:第一、扎实掌握经济学理论,让自己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第二、用研究说话,而不能想当然地胡说乱说。而这两条都与研究有关。因此,可以说将宏观经济分析专业人士与外行区分开的是研究素养。 通过研究得到结论,与没有根据的观点表达有本质区别。研究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桥梁,其结论需要符合研究对象自身的运动规律,不是想给什么结论就能给什么结论的。而观点表达则不受什么约束,一个人想说什么都可以。专业研究人员用研究说话,而外行则只是在表达观点,尽管其表达观点的方式有时可能伪装成研究的形式。 只要是研究,就得讲逻辑,讲证据。讲逻辑,就是要形成严密的推理逻辑链条,不犯逻辑错误。讲证据,就是要通过经验观察来支撑逻辑链条。在这两者中,讲逻辑是最基本的。一个逻辑不通的叙述不可能归到研究的范畴中。 2023年2月14日,笔者发表了《将债务比作鸦片错得离谱》一文,批评赵建将债务比作鸦片的说法【3】。但对赵建而言,最致命的问题是他并没有在做研究,而只是打着研究旗号做观点表达。在《将债务比作鸦片错得离谱》一文中,笔者指出了赵建文章中的诸多硬伤。严密的逻辑链条需要环环相扣,有一环连不上,整个链条就不成立了。而赵建文章中的概念误用、逻辑漏洞远不止一处,整个论证过程支离破碎,没把逻辑理顺、更没把道理讲圆。 前面说过,经济研究的门槛看似很低、其实相当高。普通老百姓对经济分析文章的辨别能力本就不强。这种情况下,经济研究的专业人士更要守住底线,用研究说话,有理有据。如果打着专业的旗号而信口开河,会伤害所有专业人士的声誉。 最后笔者还想说,观点的分歧很正常。如果观点分歧的双方都是专业研究员,那么相互之间会有专业训练所形成的广泛共识,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话基础。双方也很容易定位到产生分歧的具体问题,并展开进一步研究。但如果面对逻辑支离破碎的阐述,笔者除了批驳其中的硬伤之外,实在没法找到对话的基础。所以每当出租车司机朋友给我讲宏观经济的时候,我总是笑而不语。(完)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