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春风,正吹拂着这片辽阔的土地。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声中,英雄的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只有深刻领会“五个牢牢把握”重要要求,才能切实把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转化为生动实践,在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创造新奇迹。
“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10年的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全面领悟党和国家事业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从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的赶考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们约请代表委员谈感受、话收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山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巧良代表:良法善治守护公平正义
“十几年都办不下来的房产证,如今终于到手了。”每每想起群众手捧房产证时洋溢的笑容和欢快的话语,我总是打心底里感到高兴。2022年,我作为法律顾问协助某地以法治方式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当地群众那一声声肯定和赞许让我特别自豪。
10年来,我深刻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仰不断加深,法治为美好生活带来更多获得感。这一切源于我们党崇尚法治、厉行法治,源于新时代10年法治建设的累累硕果。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民法典、外商投资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修改立法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一批冤错案件被依法纠正,司法责任制改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正在形成……司法机关向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奋勇前行。行政机关愈来愈自觉地将法治理念贯穿到工作全过程,更加擅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上法治中国新征程,我们要以高质量法治引领、规范和保障高质量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加强高质量立法,加快完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同时,严格公正司法,牢牢守住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法治防线,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可及。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代表:经济巨轮驶向光明前程
过去5年和新时代以来的10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深深锚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劈波斩浪,我国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1万亿元。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发展效益实现新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9800元上升到2022年的85698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经济发展不仅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10年来,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第二产业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第三产业重点领域蓬勃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过去5年和新时代以来的10年,风险挑战风高浪急,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潜力。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全球首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新时代10年中国经济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新航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当前我们要从稳预期、强信心、抓落实入手,尤其要注重激发中小微企业的信心和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把握好“六个更好统筹”的要求,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委员:文化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书香满京城。不久前,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圆满落幕。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超十万人次进入展场,点燃了全民阅读的热情,激发了文化产业的活力。
沁人的书香,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选择。近年来,我在履职中深刻感受到,书香社会建设不断结出硕果,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也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厚重深邃。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用文化之光照亮复兴之路,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
《我和我的祖国》《山海情》《人世间》……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等重大主题,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从神秘的三星堆文物,到舞蹈《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国潮国风成为新时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
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盛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当前,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让更多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照亮百姓美好生活,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枝繁叶茂,让文化自信洋溢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力。
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主委李学林委员:绿色生态助力永续发展
2021年,一群亚洲象的北上及南归之旅,惊艳和温暖了全世界。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果,也看到了云南当地良好生态环境的巨大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绿美云南建设扎实推进,“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更加名副其实。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家园更美丽……老百姓能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近年来我先后围绕金沙江流域生态修复、河湖流域绿色经济发展、高原农业绿色化转型、红土地保护、农村生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主题建言献策,提案也多次被全国政协和云南省政协列为重点提案或评为好提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算好生态账、长远账,更加自觉地投身美丽中国建设,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更大力度解决好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旭委员:矢志创新实现科技领跑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党的十八大以来这10年,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科技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万亿元,是2012年的3倍。科技力量结构不断优化,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布局,大学和研究院所能力不断增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企业持续涌现,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数字科技、新能源、电动汽车、生物科技等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可以说,我国总体上改变了科技上跟跑为主的局面,实现了更多领域的并跑和领跑。我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受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不断出现革命性突破和里程碑式进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越发明显;同时,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成为国家发展之基、安全之要。牢牢把握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要求我们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科技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进一步找准着力点: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强化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部署,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深化科技评价、数据治理、要素流动等方面改革,让各方创新创造的激情迸发;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以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场景为牵引,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统筹推进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青年科技人才在最具创新能力的年龄心无旁骛地搞科研;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突破性的举措吸引、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
38.6%
2013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78.2岁
10年来,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
24.02%
截至2021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
2.8万亿
10年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52.93万所
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2800余万人。
95%
10年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