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张丽:繁荣乡村文化 点亮多彩生活
返回列表
查看: 119|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张丽:繁荣乡村文化 点亮多彩生活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7-22 09: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张丽(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大地流彩,诗赋“三农”。2024中国农民诗会近日在安徽池州杏花村启幕,舞台上,悠远的诗词咏唱、欢快的歌唱表演透着淳朴的乡音,载歌载舞的村民将观众带入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舞台下,古朴淳厚的池州傩、精美绝伦的东至花灯、惟妙惟肖的乌石手狮舞、欢腾飞舞的贵池龙灯等非遗展演引人注目,村民们用诗歌与非遗文化邀请八方来客共赴一场乡村文化盛宴。


乡村文化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从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到党的二十大按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快进键,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我们见证了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鸣,谱写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章。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体活动、人气火爆的乡村文旅打卡地接连涌现,文明新风吹遍乡村大地。不过也要看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更好满足广大乡村群众的文化期待,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塑形在于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风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铸魂则要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繁荣乡村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繁荣乡村文化,赓续不绝的文脉是底气所在。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农耕文明中孕生、演化和积淀,流转于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历史遗存和传统技艺中,承载着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尊老爱幼、勤读力耕的家风家训,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乡规民约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形成了乡村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构筑起农民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家园。留住乡土文化的“有形”遗产、激活其“无形”价值,在保护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是关键。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逐渐成为让乡土文化“活起来”的综合载体。浙江省以三年“五创”行动为抓手,高质量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打造“诗画浙江”,助力“千万工程”。通过打造“生态景观—文化体验—乡村风情”一体化的农文旅融合产品,发挥乡土文化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功能,把“文化存量”变成了“经济增量”,从而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乡村文化的真正魅力,在于乡村的“泥土味”和农民的“人情味”。农民是乡村文化赖以发展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繁荣乡村文化不是政府单向主导的形象工程,而是农民唱主角、农民真受益的暖心工程。近年来,“村超”“村晚”“村BA”等充满农趣农味的文体活动,火爆全网、叫响全国、出彩海外,成为乡村文化的新名片。这些乡村文化活动由农民组织、农民参与、农民捧场,彰显了农民极具感染力的精气神,营造了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在创造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充分尊重、保障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创新多种形式,让农民全过程参与,激发农民主体活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带动发展文化产业、塑造文明乡风、扩大文化交流,就能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的自豪感、自信心,迸发出创造和美乡村幸福生活的热情和干劲。

繁荣乡村文化的关键在组织来搭台。依托文化阵地,创新组织形式,整合文化资源、汇聚建设力量,打通服务农民文化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2年,全国建成28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8万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58万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了中心、所、站在县镇村三级阵地的全覆盖,编织起一张庞大的文明实践组织网络,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文化生活的孵化器。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文化大礼堂、村史馆等生活场所,创建农民“家门口”的文明实践中心。在这里,农民和文化工作者们欢聚一堂,共同筹办道德评议会、“好家风、好家训”评比、非遗民俗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通过直观化的文化体验、生活化的文明场景,让农民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将新时代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来源:光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3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