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专家多角度解读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返回列表
查看: 171|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专家多角度解读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007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1-1 09: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胡良宇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之下应如何感知乡土文化?2022年10月28日,在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发起、与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秘书处共同举办的《中国乡村大讲堂》活动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俊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先德和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关凯围绕文化振兴中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及其表现形式、如何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并实现其价值的提升和拓展、乡村文化如何转变为乡村振兴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观点分享与实践对话。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唐丽霞教授主持,来自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近百名师生线上参与聆听
11.jpg
唐丽霞教授首先对当前国家政策文件中县域为载体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背景进行了阐述并分享了在中国农业大学在云南省乡村振兴实验中的文化实践案例,同时以问题的形式与各位专家展开对话。
22.jpg
李俊清教授通过对中国文化历史脉络的梳理,重点分析了历史中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连结机制,同时从类型学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分为两类: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主要是农业文化。李教授指出传统农业文化在现代社会受到了重大的挑战,现今的乡村文化脱胎于农业文化,但不等于农业文化,其内涵更加多元,从广义上讲是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文化记忆,其实是对乡土景观和农村文化的怀念。李教授认为这样的情感也是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中的文化烙印,同时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情感驱动力。随着现有乡村文化实践的逐步丰富,不同的村庄禀赋、不同文化基础、展现为乡村文化的千姿百态,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群体参与、研究与总结。在针对乡村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问题上,李教授指出文化作为观点形态具有多重性,即可以物化以体现在建筑雕塑绘画与指导人的行为,同时也体现在乡村场域内对意识形态的引领、伦理道德的维系和价值体系和目标的确定。在对乡村文化建设度的掌控上,李教授建议政治文化要防止空洞化、凝心聚力要防止庸俗化、社会关系要防止商业化和文化娱乐要防止低俗化。
33.jpg
李先德研究员围绕着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话题分别向听众介绍了我国国家级与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内涵,其中世界粮农组织将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的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大概可分为九个类型,其中包括:农田景观类、混合系统类、农作物品种类、蔬菜瓜果类、茶叶类、林果类、特产类、农田灌溉类和动物养殖类。其中主要强调农业文化遗产当中的所蕴含的古老的农业智慧、活态性、对小农生计的辅助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等特性,特别是农业文化遗产中所反映出的农耕文化与社会组织与当今社会中乡村振兴文化密切相关。用好现有农业文化遗产,应建立在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深刻认知之上,以传统农业遗产为基石,因地制宜,拉长产业链条,拓展特色传统农业外延与内涵,与消费者和市场建立有机合作系统。
44.png
关凯教授以乡村文化现实状况为切入点,总结了云南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下,从文化性资源到产业性资源的成功转型与变迁历程。关教授认为云南的文化的成功转型是从生计经济到市场经济路径的成功,同时也是对隐性的地方社会和文化资本的成功的利用,而拥有多重身份属性的农民的集聚成为了发展过程当中的关键要素,并引导了村庄场域内发展的裂变。在文化资本产业发展的现在,关教授提醒农村在功能性与事实上的衰退的背后,非产业化的农村文化正在大规模的凋敝,农村正在屈从于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等级分配,现代农民已不是自给自足的农民,而是拼命想嵌入一个更大的与城市相关的文化系统当中,却成为现代文化体系中的底层群体。(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
55.png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06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