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刘年艳:乡村振兴发展展望
返回列表
查看: 885|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刘年艳:乡村振兴发展展望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7722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6-28 13: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刘年艳(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认识新阶段
  从时间进程上看,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截止2020年,按照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总体要求,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基本确立,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20年是乡村振兴第一、二阶段的节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第一阶段的发展成果为第二阶段持续发展创造了极好条件。
  2020年,是乡村振兴阶段性发展目标的重要转换期。乡村振兴第一阶段正处于“二个一百年”战略目标交汇期,阶段性的战略目标是带领广大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从2021年开始,乡村振兴将进入第二阶段,围绕第二个一百年,需要对标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乡村振兴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是,为乡村振兴“开好局,打好基础”。按照小康社会发展目标要求补“短板”。进入第二阶段,乡村振兴将对标新目标,着力解决发展的新“短板”。需要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规划好阶段性的战略任务。
  到2022年,是乡村振兴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要求是: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为最终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创造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第二阶段在整个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表明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发展基础上的新发展。推进第二阶段乡村振兴,需要正确处理好巩固与发展的关系,将巩固与发展有机结合。巩固,就是要充分发挥好第一阶段创造成果的综合功能,将其作为第二阶段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做好战略融合,实现发展衔接。战略目标的融合,需要做好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的发展目标的结合与转换,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发展的衔接,需要对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做好阶段性战略任务的有机融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做好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这篇大文章。
  启下,就是要围绕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制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要求相一致的战略任务,同时,为实现乡村振兴各阶段的战略任务创造条件。发挥好启下作用,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要做好对标,处理好乡村振兴目标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转换的关系。2020年前,也就是乡村振兴的第一阶段,乡村振兴通过对标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确定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与任务,补齐了“短板”,为新阶段乡村振兴创造了好的发展基础与条件。从2021年开始,我国总体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后,建设文明富裕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所以,乡村振兴第二个阶段,既面临战略目标转换,又面临依据战略目标转换制定新的战略任务的双重主题。既要做好巩固小康社会目标成果,同时,又要向现代化强国社会目标对好标。在对标的基础上,制定解决新阶段发展的“新短板”的战略任务。
  二要做好衔接,处理好自身发展与承上启下的关系。第二阶段的乡村振兴,要发挥好三大功能:一是做好对“往”承载,推进第一阶段成果在新阶段的新发展。二是在做好对标的基础上,利用第一阶段的发展条件,实现第二阶段的战略任务。立足当前,解决新阶段的新“短板”。三是做好对“来”贡献。着眼未来发展,按照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战略要求,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创造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制度建设等有利条件。
  三是做好统筹,正确处理“短板”与“长板”的关系。“短板”与“长板”是相对于发展目标的要求提出来的。乡村振兴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发展目标不同,其“短板”与“长板”也不一样。一个时期的发展“短板”,是相对所实现目标而存在的制约因素。“长板”就是达到目标与实现战略任务发展的阶段性的优势条件。“短板”与“长板”是与特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条件相联系的,将随着战略目标、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短板”与“长板”体现了乡村振兴阶段性的战略需要与制定的战略任务。解决“短板”与“长板”问题,需要做好制度框架设计,推动政策体系创新,科学安排具体项目。
  二、把握发展坐标
  (一)开好了局,打好了基础
  一是绘制了路线图。按照党中央乡村振兴的统一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部出台,大部分市县出台了地方规划或方案,上下衔接的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各级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
  二是加快构建政策框架。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党管农村有了明确方向,党组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法律制度保障。除此之外,各级党政部门,依据阶段性的任务要求,相继制定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意见或方案。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31个省(区、市)全部建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一级抓一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工作要求,逐步建立与完善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的报告制度、督查制度和台账制度。
  四是补齐了 “短板”。各地对标小康社会发展目标要求,以解决“短板”为抓手,各项工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根基进一步巩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展现新的面貌。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优秀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明显加强,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弘扬农耕文化的金字招牌。
  五是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构建,城乡布局结构不断完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日趋明晰,村庄分类发展有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农村综合性改革不断深化,极大激发起乡村发展的活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农村整体性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推进创造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对标新目标,规划新任务
  首先,对标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奋斗目标。所谓“两个阶段”,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其次,对标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到二〇二二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二〇三五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二〇五〇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
  第三,发挥对标功能,规划战略任务。战略任务的制定是对标的结果,同时,也是战略目标阶段性的任务落实。要制定好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需要发挥好对标的三大功能:一是要对标引领。以奋斗目标为引领,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行动路线不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二是对标指导。以总目标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为依据,结合乡村振兴阶段性发展目标,规划并制定出具体的战略任务。三是对标调整。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面临阶段性发展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及时发现发展中的新“短板”,采取必要措施,补齐发展的“短板”。
  (三)顺应时代变局,实施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作为推动我国农村变革的重要力量,必须顺应时代变局,践行、引领、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是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的历史性转型。其发展路径,主要通过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乡村产业、传统社会性农民向现代产业型农民、传统村庄向现代乡村社区发展的整体转型来实现。
  二是后工业文明社会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转型。以重构人、自然、社会三元新关系为主体,通过创建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建立生态文明的制度与文化、实现绿色发展、构建起生态文明共同体社会,推动传统社会形态向生态文明社会形态转型。生态文明社会形态在向我们展现。
  三是社会生活向新时代化转型。人类生活方式由传统的社会生活正在向全球化、市场化、智能化、人本化、大数据化、区域化社会生活转型,以人为本的社会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新时代。
  三、新阶段的战略任务
  (一)巩固与发展阶段性成果
  首先,确定重点领域。重点面向第一阶段的“短板”,巩固乡村振兴阶段性振兴成果。重点抓好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其次,强化发展带动。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来源于农民收益的可持续性的不断增长,真正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大力扶持发展区域性乡村特色产业,以产业作依托,建立平等、互利、共享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链接机制,引导农民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
  第三,做好政策创新。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扶持特色产业,组织农民创新创业上。加大扶持优势产品,扶持品牌化的市场运营的政策力度。体现公平与效率。
  (二)推进“三个全面”加快实现
  首先,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农民全面发展不仅是单一农民的全面发展,也是乡村民众集体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是农民的振兴,也是农民的全面发展过程。农民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政治上享有民主与自由权利;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体验昂扬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上享有一切现代文明成果,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充分就业、社会安全上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与优良的社会服务。乡村经济的发展就是要通过强化集体经济在乡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实现按劳分配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功能,为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开辟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道路。
  其次,实现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村的全面进步是乡村文明发展的进步表现,也是农民全面发展的外在形式。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是农民行为的公共表现,有两个主要的标准:一是乡村发展是不断优化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乡村民众的和谐生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二是乡村社会所存在的物质、精神形态的资源成为农民全面发展重要促进力量。要实现这两个发展目标,就必须发挥乡村经济的社区有效治理与公共资源积累功能,促进生产与自然,生产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促进乡村社会良性发展。
  第三,实现农业的全面升级。传统农业升级的目标是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转型的方向。现代农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与时代性的成果,具有可持续性、食品安全与生态友好、多功能与产业融合、优质安全食品与生态友好、高效、现代科技武装、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特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形态,是农业文明由传统的小农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型的具体路径,是人们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现代方式,突出强调农业装备及其智能化是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主要动力,通过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来组织生产与经营,极大满足人们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乡村经济将以创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内容,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的主体推动力量。
  (三)实现“五大振兴”
  推动产业振兴。以融合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配置乡村新型产业资源,面向社会新需求,推进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突出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型升级。重点创新乡村特色新型产业,形成满足现代市场需求,促进农民收益可持续性增长的乡村产业集群。
  推动人才振兴。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乡村人才振兴应该把立足点放在农村现有人才队伍的提升及作用的发挥上,构建起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社会治理的综合性的人才体系。
  推动文化振兴。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总抓手,以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总要求,塑造乡村发展灵魂,推动现代文明与乡村文化的有机结合,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推动生态振兴。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培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创建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实现山清水秀城乡共美美好愿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与生态产品消费的需要。
  推动组织振兴。以建设“善治乡村”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确保乡村治理有序有效,乡村社会安定和谐,充满活力。
  (四)重构新型“四大关系”
  着力构建工农产业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大力发展主导性的新型产业,以主导性的新型产业为龙头促进产业融合。打造区域特色,形成主导性优势产业带动周边形成周延产业集群式发展。
  着力构建城乡互助,区域一体的城乡关系与村镇关系。促进县域区域化发展。实现各类元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在体制机制、产业经营要素的支撑方面,享有共同的平台服务。
  着力构建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新关系。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夯实“生态支撑、文化传承、市场拓展”等新基础性地位,构建乡村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关系。
  着力构建乡村产业新型供求关系。发挥政府、社会、市场三大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政府的总量平衡式调控与市场的供求机制调节相结合的调控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的传播引导作用。加快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调控机制。
  (五)打造“五大支撑”
  打造特色小镇支撑。强化特色小镇在信息传播、区域治理、新经营主体孵化、市场引领、产业元素聚集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乡村特色中心与区域组团式新经济增长极。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支撑。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科技型农业,文化体验与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发展乡村综合性服务业。立足乡村特有的资源特性及围绕人的各类需求进行的服务产业的个性化创新,形成个性化乡村新型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村庄支撑。顺应村庄兴亡发展趋势,突出特色村庄的“特色风貌、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服务、特色自然生态景观”的突出表现。充分呈现乡村元素,实现村庄、农田、池塘、水面、荷花、林木、花草、水牛、小桥、流水等元素创意融合,向世人呈现美丽的乡村画卷。
  打造新型产业农民支撑。推动传统社会性农民向新型产业型农民转型。重新定义农民,以乡村产业链为载体,形成乡村产业大军,打造一支宏大的产业性新型农民队伍。
  构建新体制机制支撑。建立市场导向的现代乡村产业,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构建市场导向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面向乡村现代社区形成的治理需求,以“善治”乡村治理为基础,构建“德治、法治、自治”融合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新阶段的短板
  “短板”是相对发展目标所提出的要求而言的,是促进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阶段性的制约因素。乡村振兴新阶段发展的“短板”就是影响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实现的阶段性制约因素。乡村振兴阶段性的任务及实践创新要求,要在不断对标中,发现发展的“短板”,通过制定相应的战略任务予以解决。
  一是对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形态,是农业文明由传统的小农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型的具体路径,从本质上说,是人们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现代方式。农业现代化突出强调农业装备及其智能化是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主要动力,通过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来组织生产与经营,极大满足人们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农业通过发挥综合性的产业功能,构成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所以,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现代化要紧紧围绕创建现代农业来实现。现代农业要体现可持续性、食品安全与生态友好、多功能与产业融合、优质安全食品与生态友好、高效、现代科技武装、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特征,是市场导向型农业。
  二是对标农民收入可持续性增长。保障农民收益可持续性增长,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之源,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仅仅通过发展传统农业,农民增收缓慢。要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难题,就是要以提高农民的增收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益能力,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新型乡村产业,拓宽农民收益渠道,为农民收益提高创造条件。还要通过创新农民的收益权的实现方式来拓展收入渠道,构建多元权益增长与利益共享的链结机制,实现农民收益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增长。
  三是对标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农村人的现代化,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形式与成果。创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现代乡村,体现的是三个全面:农民的全面进步,农村的全面发展,农业的全面升级。当代,是我国农村由传统农村向新乡村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农村整体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一些长期困扰发展而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乡村居民集体归属感失落;二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三是广大农民在农村发展的希望与前途堪忧;四是非乡村化趋势加快发展;五是工农、城乡、区域二元发展结构长期存在。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通过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从构建农村现代化能力为出发点,提升满足农民生活与新型产业运营的服务与支撑能力,以此来实现农村现代化。
  四是对标区域化发展。在我国农村发展中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不同人群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也表现为社会发展对未来乡村功能需要与现有乡村非乡村化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乡村向现代社会的供给内容与供给能力滞后现代社会发展;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缓,社会资源配置的不断萎缩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治理能力的发育不能完全满足乡村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需要,生态环境的优化不足已经成为人们居住追求美好生活的严重威胁。要根本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实现区域化发展战略。培育区域特色,打造新型产业集群优势。实现区域现代治理是区域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五、新阶段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统领
  我国整体进入小康社会,下一个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特征。我们已经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是我们从事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
  (二)推进制度和政策体系创新
  推进三个层面制度框架建设:
  一是围绕乡村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制度建设。主要围绕“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乡村建设的要求来谋划制度创建。重点推进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制度建设。
  二是围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进制度创新。
  三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保持“三农”各项工作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新阶段的战略目标与任务,谋划制度安排。
  围绕三个方面,推进政策创新:
  一是围绕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形成相关政策体系。乡村活力的培育要围绕两个出发点:一是要围绕培育与孵化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帮助和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发挥作用。这是乡村政策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是围绕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开展政策创新。主要是围绕“五大振兴”,在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振兴的要求中来谋划政策创新。围绕乡村振兴的“七条之路”来推进政策创新。
  三是围绕解决阶段性的“短板”,实施政策创新。在对标发展目标后,确定发展短板,由此制定的相关政策,通过具体的项目推进战略任务的实现。
  (二)规划新项目
  项目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具体措施。乡村振兴项目可分为“短板”性项目与战略性项目。乡村振兴具体的项目安排要实现乡村振兴阶段性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总体发展目标的需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需要三者的有机结合。
  一是围绕巩固与发展第一阶段的成果来规划新项目。重点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两个方面来规划具体的项目及其组织项目实施。
  二是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具体项目,从打基础、培育新型增长点、孵化发展新动能来规划新型发展项目。
  三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使乡村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有力支撑着眼战略的规划项目。
  (三)构建工作落实与成效评价机制
  一是要明确评价依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是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度要求的准绳。将阶段性的评价与工作巡视有机结合。
  二是建立分级考核制度。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机制的要求,制定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的实施细则,严格督查考核。在出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意见基础上,加强考核结果应用。
  三是建立对标机制,制定阶段性“短板”台帐制度。确保每个阶段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一是要明确目标。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目的是,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区域、产业融合创新,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是明确改革重点。围绕培育新主体,围绕发挥主体活力来推进改革。重点在三个领域来展开:一是促进新主体组织创新所需的高效配置;二是产权归属明晰,发挥产权激励作用;三是服务体系健全,促进主体发挥功能。
  三是实现四大开放。一要做好市场开放;二要做好产业开放;要做好区域开放;四做好城乡开放。推动“人、财、物、商”在城乡之间自由活动,共同发展。打造区域特色,推动区域一体。
  四是做好三个跳出。一是跳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发展乡村新型特色产业。二是跳出传统农村,重建未来乡村。三是跳出传统农民,重塑产业农民,使新型农民成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产业大军。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8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