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王存刚:当下形态、未来趋势与战略选择
返回列表
查看: 502|回复: 0
收起左侧

王存刚:当下形态、未来趋势与战略选择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8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8988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9-14 09: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王存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01、全球化进程:新逆流出现,总趋势不会改变
  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政府频繁“退群”,被视为“逆全球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国政府出台了样式不同、力度各异的贸易限制措施。权威报告显示:从2020年初到5月中旬,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执行了针对医疗物资的共计156项出口限制措施,全球经贸体系开放性遭到新的损害。跨境贸易在全球商品产出中的占比继续下降,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均是如此。国家中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在某些国家重新抬头,民粹主义进一步泛滥。由此,新的“逆全球化”现象形成,人们对全球化进程的悲观态度进一步加重。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罗宾·尼布赖特(Robin Niblett)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压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目前情况看,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严重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的确会让各国政府在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更加关注国内事务,期盼控制住疫情、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社会心理也会对国家—社会关系的既有平衡产生重大冲击,从而使得“强政府”时代加速回归。在全球层面上,以新自由主义为基底的国际秩序坍塌也已不可避免。但鉴于经由经济全球化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人类不同群体空前相互依赖的总体状况,因此不能断言全球化将出现明显倒退,更不应当对全球化的长期前景持悲观态度。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特别是在全球范围的快速蔓延表明,全球化已远远走在当今世人观念的前面。与此相关联,建立在既有认知和理念基础上的全球治理体系,确已不能满足全球化发展的新需要。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平息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必将会受到国际社会更大的关注,并在各国政府的对外事务议程中发生较大前移;各国围绕这一改革的争论、交锋甚至对抗难以避免,从而为国际关系增添新的不确定因素,并对国际体系转型产生影响。
  02、国际体系:大国关系出现新起伏,金砖国家的重要性显著衰减,国际格局前景难料
  对一国发展外部环境的分析,必然涉及对国际体系的分析。而在国际体系中,大国关系的现状及走向无疑占据核心地位。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国关系预计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中美之间全方位、多领域的对抗烈度可能继续上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美关系大体呈现“小幅高开”“大幅低走”态势。起初,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政府抗疫措施表示赞许。然而,随着疫情在美国本土暴发和蔓延,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国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态的急剧变化,特朗普政府对华态度骤变,政策大幅调整,一种“利用一切机会对中国进行攻击抹黑”的政治病毒在美国国内快速扩散。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美国在南海、台湾、新疆、西藏以及香港等一系列问题上频频出手、恶意毕露。种种迹象显示,美国一些政治势力试图绑架中美关系,将这一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推向全方位、多领域的“新冷战”。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如得不到有效制止,不仅会葬送两国多年积累的合作成果,也将损害美国自身的发展,并危及世界的稳定与繁荣。2020年美国大选,如果特朗普连任成功,他会有路径依赖,不排除其将采取比之前更为非理性的对华政策;如果民主党的拜登胜选,根据历史经验和目前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其上台执政的最初阶段,也不大可能在对华政策方面有重大调整。而这一切都将对全球大国关系框架构成新挑战,并为亚太地区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俄美关系略有升温,但仍未摆脱“死循环”。受彼此结构性深层矛盾以及美国国内右翼反俄势力的影响,近年来俄美关系总体处于低谷状态,彼此间明争暗斗、龃龉不断。新冠肺炎疫情在欧美国家集中暴发后,俄美关系出现某些缓和迹象,普京与特朗普一度互动频繁,并就防疫合作、稳定全球能源市场等议题达成共识。然而,两国关系中存在的痼疾依然不时发作。最近几个月来,美国与中东欧、北欧盟国多次进行具有明显指向性的联合军事训练,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多次飞抵靠近俄罗斯领空的黑海、波罗的海和北极地区上空。美俄两国还就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问题发生正面冲突,并在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上互有攻防。俄美双边关系之所以未能走出长期存在的“死循环”,根子还在于两国对世界政治的前景以及彼此地位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期冀重振大国雄风的俄罗斯试图构建一个“后西方”“后美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美国只是几个主要大国之一,而非世界唯一霸主;美国必须承认俄罗斯的全球大国地位和势力范围,并彻底改变对俄长期实施的围堵和遏制战略。然而,目前还看不到美国有如此意愿以及由此展现的善意。美俄关系的持续“死循环”,势必对俄欧关系、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跨大西洋关系继续波动下行,欧洲地缘形势的未来走向值得关注。苏联解体后,大西洋两岸国家的共同对手消失了,彼此关系的基石开始松动;而美国愈发明显的轻慢态度,欧盟成立、扩容及一度良好的发展势头,加之俄罗斯持续采取的分化举措……跨大西洋关系逐渐下行的态势日益明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特朗普政府抛弃欧洲新老盟友的自私自利行为,显著扩大了跨大西洋关系中已有的裂痕。这在对待世界卫生组织(WHO)问题上体现得最为鲜明。在特朗普高调宣布断供WHO并终止与其合作关系后,欧盟国家与他拉开了距离。德国政府公开表示对特朗普此举的失望,认为这将重创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即使一贯给人“紧跟美国”印象的英国政府,此次也未亦步亦趋,声明没有从WHO撤资的计划。不仅如此,特朗普政府试图扩大七国集团(G7)搞反华联盟的举动,也未得到顾虑重重的欧洲盟国的积极回应。当然,拥有相同价值观并在现阶段仍存在诸多重大共同利益的跨大西洋关系,也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发生重大断裂进而一拍两散、形同陌路,彼此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仍有可能采取集体行动。
  →中欧关系整体缓慢上行,但隐患时有发作。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中欧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总体保持合作的主基调,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欧双方总体而言有着较为积极的互动。习近平主席与欧盟及多个成员国领导人展开“云外交”“电话外交”,其中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通话就有三次。中国向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提供了大量抗疫援助,得到受援助国及欧盟的欢迎和赞赏。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国家治理方式的差异,还是对中欧合作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比如,一些欧洲政治精英、主流媒体公开质疑中国援欧抗疫行动的目的,认为其具有地缘政治乃至全球政治的考量。个别欧洲国家如瑞典与中国的关系更是渐行渐远。中欧关系中既有隐患的新发作,不仅对中欧关系未来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也将给中国整体外交布局调整带来新的困难。
  →中俄战略互信再次经受考验,双边关系将进一步加强。自俄罗斯1991年独立以来,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不断经受考验的中俄关系持续在高水平上运行。习近平主席曾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多次通话,在全球主要大国领导人中保持了最为紧密的沟通。俄罗斯是第一个派遣防疫专家代表团来华的国家,中国则是向俄罗斯提供抗疫物资支持最有力的国家。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的形势下,中俄双边贸易逆势增长。双方第一季度贸易额增长3.4%,全年有望实现2000亿美元目标。面对个别国家的无理攻击、抹黑言论和挑拨行径,中俄相互支持,彼此仗义执言,成为在全球肆虐的“政治病毒”攻不破的堡垒,体现了中俄高水平战略协作的新气象。可以相信,此次中俄共同抗疫的经历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疫后中俄关系提速升级的强大动力。
  →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出现新问题,金砖国家的作用显著衰减。中印关系既是一种周边关系,也是一对新兴大国关系,对地缘政治、地区安全和全球格局均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中印关系在两国领导人的强力引领下总体向好,但近期在两国边境地区发生的流血冲突给双边关系的未来发展蒙上了浓重阴影。而个别域外大国日益公开的挑拨行为,将使得中印关系的未来具有更大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一度为各方看好的印度经济近期严重下滑,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增长均处于十年来最低水平,商业信心指数则呈自由落体状态。另一个新兴大国巴西近年来饱受国家高财政赤字、政府高负债和社会高失业率等多种因素的困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又遭受重创,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前景短期内不容乐观。因乌克兰问题而长期遭受西方制裁之苦的俄罗斯,近期又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价的双重打击,未来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难题。本来就因经济发展成色不足而遭受质疑的南非,今年以来GDP正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萎缩”,固定资本占GDP的比率持续下降,企业债务超过GDP的100%,失业率节节攀升。骤然黯淡的经济发展前景,自然对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产生严重消极影响,并导致世界力量走向新平衡出现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当下及未来一个时期,无论是传统大国间的关系,还是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关系,以及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对抗性、不稳定性的一面将有可能不断强化,国际格局的未来难以预料。
  03、国际安全领域:全球战略稳定遭受新的严重损害,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议题排序发生重要变化
  全球战略稳定遭受新的严重损害源自美国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为。今年5月21日,特朗普政府宣布,鉴于俄罗斯未能遵守条约,美国将退出《开放天空条约》。俄罗斯对美国此举提出强烈批评。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芬兰、法国、捷克和瑞典等10国发表联合声明表示遗憾。但从目前情况看,美国退出《开放天空条约》已不可逆转。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公开表示,正在考虑是否要延长美俄之间另一个重要军控条约——即将于2021年到期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这无疑是对全球军控体系的又一个沉重打击,将对全球战略稳定构成新的重大威胁。更令人不安的是,今年5月中旬举行的美国国家安全会议就美国重启核试验问题进行了讨论。美国国防部的一位高级官员对外宣称:一旦特朗普总统下达命令,美方就可以在“数月内”安排一次实弹核试验。中国权威军控专家认为,“美国如重启核试验,产生的连锁效应会比以前特朗普退出的所有条约加一块还要大,等于把一个巨大的魔兽放了出来”。
  国际安全领域的一个新现象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议题排序发生重要变化,相关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和社会后果,使得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受到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扩展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全球依赖性,也使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这在6月4日举行的全球疫苗视频峰会上已见端倪。此次峰会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为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筹集了88亿美元的资金。各国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积极合作,又将对彼此在其他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04、国际舆论场:非理性言论甚嚣尘上,围绕社会制度优劣的博弈重新浮现并可能激化
  国际舆论环境是国家发展外部环境的重要一环。由于历史原因,以英文国际媒体为代表的欧美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些欧美主流媒体背后又总是闪现着国际垄断资本和欧美主要大国、活跃政党的身影。有观察者认为,“这些媒体都是操控在同一批人手里,或者说操纵在同一类人手里”。而这“一批人”或“一类人”基于自己的价值、信仰特别是狭隘利益,对快速成长的社会主义中国通常并不友善。仅就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而言,国际舆论场上就出现了大量针对中国的污名化言论,诸如“中国病毒源头论”“中国不透明论”“中国转移责任论”“中国问责论”乃至“中国崩溃论”,林林总总,令人错愕。某些反华政治势力或团体甚至利用远程控制的“机器人账号”,协同转发海量针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假消息,致使国外公众对中国产生了新偏见、新误解与新误判。中国所面临的外部舆论压力也因此陡然增加。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制度竞争话题再度浮现并有可能进一步发酵。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不同国家治理模式、治理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不同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出色表现和资本主义制度领头羊美国的狼狈不堪,使得社会制度竞争话题再次浮现。《华盛顿邮报》发文称:抗疫考验着东西方不同模式。法国政治学者布鲁诺·吉诺撰文指出,现实可能会令一些所谓的自由世界媒体不爽,但他们需要习惯这一点。中国做到了别的国家从未做到之事: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大规模动员战胜了一种流行病。面对这种不无尴尬的情势,欧美国家的各界精英自然心有不甘。他们中的一些人或公开诋毁中国,或为自己所拥戴的体制进行辩解。可以预见,重新浮现的社会制度竞争议题肯定不会很快消失。面对优越性益发凸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将为捍卫其制度的合理性而竭尽全力,在对华舆论战方面可能会采取一些出人意料之举。
  就中国方面而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部分欧美媒体的荒腔走板、狭隘偏私也给中国公众好好地上了一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在国际舆论场上持续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争获更大国际话语权,塑造更好中国形象,以为中国发展创造更为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对中国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来说,仍是一项十分艰巨但又不得不努力做好的大事和难事。
  05、中国的战略选择
  无论如何,世界“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对中国而言,上述新变化、新态势、新趋势恰好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时间段上重合,挑战直接而严峻,如何有效应对十分重要。我们应当在正确运用统筹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强化“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是中国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波澜壮阔的现当代史的有效积淀,是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科学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克服万千困难、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充分利用好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激发出来且广受肯定的民心、士气和强大凝聚力,努力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应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与新挑战、推进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二是努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态势。解决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内外挑战,都在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其中关键是要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健康的发展。面对新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新产业革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剧烈的冲击,中国经济应当在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努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与此同时,还要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治理体系,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转化与融合,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创造力。
  ▲三是更加积极地推动全球化向更为包容、普惠和平衡的方向发展。拒绝全球化,为新的“逆全球化”现象过分焦虑,均是历史短视;重拾国家中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旧帜,默认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泛滥,注定没有前途。作为一个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颇丰的国家,中国应当继续全力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坚决反对各种“逆全球化”的政策、行为和思潮,努力维持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总体稳定;继续大力弘扬多边主义精神,更加有力地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各种多边机制,更加积极地构建新的具有包容性、普惠性、平衡性的多边治理机制,以有力提升全球治理的绩效,推进全球化稳步、健康、持续地发展。
  ▲四是大力稳定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关系总体格局。首先是稳定大国关系总体格局,特别是竭力遏止中美关系持续下行势头。为此,既要在涉及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又要注意对美反击、反制的节奏、分寸和着力点,同时持续弘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以占据双边关系的道义制高点。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和欧盟核心国家的关系,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把东北亚、东南亚放在周边外交总体布局中更为重要的位置,以次区域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有力推进全区域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最后是进一步提升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关系的质量,努力打造内涵一致、形式各异的双边命运共同体,夯实中国总体外交的基础。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