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农科技   初心,在希望的田野上
返回列表
查看: 578|回复: 0
收起左侧

[科技策略] 初心,在希望的田野上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3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35157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3-18 14: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周晓东用30年的田野时光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麦稻良种,我们党力透时空的百年红色基因滋养了周晓东这颗高产量饱含正能量的优秀种子。他肩负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成长为一名新时代农业科技战线勇于担当的忠诚战士。周晓东把他乡当故乡,奉献在第二故乡。他扎根海南20多年,投身南繁育种事业,在五指山下万泉河边,他在绿色的试验田里“绣红旗”,为建党百年书着写无限忠诚。
11.jpg
  周晓东在他丰收后的稻田里。
  周晓东,汉族,1966年9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87年11月入伍,1991年3月退伍,大学本科,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现为海南华光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总农艺师、辽宁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寒区水稻高产攻关课题首席专家、国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本地与外引种质资源高效结合与利用》课题组首席专家。
  30年来,周晓东坚持用科学的态度,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辗转辽宁、黑龙江、天津、海南、四川等省市,潜心研究春小麦、超早熟水稻育种和跨纬度种植。收集整理3万多份水稻、小麦种质资源,建立世界首个个人种质资源库;发现小麦矮秆基因,解决了春小麦抗倒伏的世界难题;取得了沈阳地区麦稻一年两收、再生稻、北稻南移三亚市可实现每年种植4次水稻的突破性成果;他选育的2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推广,累计为国家增产粮食20亿斤,被社会各界誉为军营中走出的“袁隆平”。
  不忘初心,永葆奋斗者本色
  上世纪80年代初,周晓东在读中学时候,音乐老师教唱《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首歌,雄壮高远的歌声,让他萌发了要当一名飞行员的梦想。从那时起,常常在梦里英姿飒爽地走向战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1987年11月,周晓东应征入伍到空军某部。然而,新兵连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农场当一名生产兵,到北大荒去种地。刹那间,他傻眼了,梦里的蓝天变成了现实的黑土,他的心从云层直接被扎进了地垄沟。
  1988年的春天,在麦苗刚刚破土的时候,农场接到上级命令,说北京来了一批军旅艺术家到周晓东所在农场体验生活,要求农场做好保障。农场领导非常重视,举行了欢迎仪式。当介绍到《我爱祖国的蓝天》词作者阎肃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北大荒的春天,乍暖还寒。农场领导怕阎肃同志着凉,特意让周晓东拿着一件军大衣陪着阎老去采风。因为阎老和蔼可亲,没几天他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周晓东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当生产兵的想法。阎老乐呵呵地对他说:“飞机要有人开,飞行员也要吃饭,种地和开飞机一样重要!水兵爱大海,骑兵爱草原,晓东要爱农田!这片黑土地上留下的是红色的脚印,当年王震将军带领十万将士开垦北大荒,为全国人民种粮食,养育了新中国……”一番话说得周晓东心里像打开了几扇窗,甭提有多敞亮。临走时,阎老给他留下了通信地址和家里的电话,让他休假时去北京玩。那一年,周晓东被评为“生产能手”,并荣立了三等功。
  1991年,周晓东退伍后,针对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现实,选择了农业育种,用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来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他以一个战士的坚定意志,学习先进的育种技术。周晓东采集了全国各地的小麦标本,形成了私人拥有3万多份小麦种源数据库。周晓东珍贵的小麦育种资源和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小麦界的关注。他作为访问学者,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世界粮农组织邀请他参与援助非洲项目的研究。周晓东的学术报告不仅吸引了国际小麦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也吸引了一些企图“一条龙”垄断世界粮食市场的国际大公司的注意。他们从澳大利亚到北美,周晓东所到之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出现,想把周晓东和他的育种资源及技术打包一起收购。收购价码一次次抬高,都被他婉言谢绝。在国家利益面前,周晓东不为洋财所动。他说:我是一个中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维护中国的利益是我的责任。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让中国人民吃饱饭也是对世界的贡献。周晓东赢得众多国际友人和侨胞的尊敬和赞扬。
  刻苦钻研,勇攀育种科学高峰
  航天育种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育种技术,也是周晓东多年的梦想。2004年10月15日,我国第二十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返回地面,它搭载了周晓东第一次选送的13个小麦品系共计54克遨游太空。从那时起,周晓东进入了航天育种阶段。之后,他又实施了三次航天搭载。目前,通过该项技术已经选出小麦新品系1000多份。
  周晓东突破小麦倒伏的世界性难题。 东北地区和世界盛产小麦的美国、加拿大气候、纬度相近,是春麦主产区,曾经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作出过巨大贡献。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尤其是小麦新品种的缺乏,造成产量和效益的直接下滑。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夜以继日地与小麦为伍,辗转各地搜集育种资源,筛选淘汰了成千上万份的麦种。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做了上百次的各种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实验地里发现了几株性状特殊矮秆小麦。在此基础上利用杂交选育的方法培育出了一批新一代“铁秆小麦”。
  2005年7月,正值东北春小麦收获的季节,主产区黑龙江省克山县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全县小麦倒伏面积达90%以上。但周晓东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的试验田里和在原解放军沈阳军区克山农场试验种植的150亩小麦却一株不倒,收获后平均亩产达到800斤以上,成为北大荒的一道风景,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2008年底,国家农业部主持召开了年度国家春小麦品种试验总结会。从2006年开始参加试验,全国共有10家育种单位参加,参加试验品系14个,经过3年的区域和生产试验,能够达到显著增产水平和符合国家新品种审定要求的品系只有2个,其中就有周晓东的“铁秆小麦”华建“60—1”。2009年全国春小麦早熟组区域试验,12家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符合国家新品种审定要求的只有周晓东的“沈太2号”获得通过。
  周晓东的研究成果引起农业部重视。2010年年4月29日,国家农业部组织国内10名权威育种专家在北京对我的成果进行了专题论证,给予一致肯定。专家组认为,周晓东的研究成果,对加快提升我国北方春小麦育种水平意义非常重大。
  无私奉献,高产量饱含正能量
  周晓东实施公益惠农。小麦育种被政府认定为农业公益事业,国家专项资金扶持,由农业科研部门主抓。作为“个体科研户”,周晓东用个人的努力实现着国家行为,坚持30年把公益事业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行业内没有人愿意研究小麦育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小麦自花授粉作物,农民第二年可以留种。这样,农民得到了实惠,育种单位形不成小麦种子每年的垄断经营,效益无法保障,不像搞玉米研究的赚钱没有人愿意干。
  周晓东认为,小麦育种必须研究,不能看眼前利益。小麦既是中国人的主食,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过年要吃饺子。现在依赖进口,但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永远不能依靠外国。外国对我们“卡脖子”时,还得靠我们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所以说小麦育种必须研究,还要藏种于民,延续种植。不能让我们的小麦种子退化失传,也要保留小麦的种植技术。周晓东可谓用心良苦,舍小家顾大家,时刻心怀国家。
  为了心中的坚定信念,周晓东搞小麦育种放弃了经济效益,他选育的小麦良种如期得到了老百姓的自然推广。业内的同行们都说他的麦种是“雷锋牌”的。东北麦区的农民,把周晓东种的的小麦买回家“以粮代种”。周晓东多次提出,虽然现在搞育种也是市场经济,但不能光想着自己的钱袋子,要多想想以后老百姓的面袋子和国家明天的饭碗子。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勉励周晓东继续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新贡献。
  迟浩田首长欣然为周晓东题词:学雷锋不忘初心,谋创新硕果累累。
  周晓东危难时刻献真情。2013年4月20日,周晓东在列车上得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的新闻。他立即通过多种渠道查到了雅安雨城区的救灾捐赠接受电话,联系好以后,即刻通知家人,把储存在仓库里的一万斤大米运往灾区。2013年8月,辽宁抚顺清原县发生特大山洪,他又为灾区人民送去一万斤大米。
  牢记嘱托,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砥砺前行
  海南三亚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农业育种南繁基地。从1997年起,周晓东带领他的技术团队开始进驻三亚,简易棚和出租房是他们最初的落脚地。在南来北往的奔波中,他一直在思考:怎么能把好吃的东北大米种到海南来,且品质和口感不变。于是,他萌生了北稻南移的想法。2017年4月,周晓东在三亚对东北1000多个水稻品种进行测试,终于选育成功6个口感相同、产量相当的东北水稻。
  周晓东根据海南省三亚市和三沙市热带气候特点,周晓东把北稻南移做成阶梯循环种植的农业观光项目。游客不管几月份来,都能体验插秧种田的乐趣,还能挥镰收割到成熟的东北水稻的喜悦,还能吃上当天产的新鲜东北大米。如今,那边插秧,这边收割,东边翠绿,西面金黄的景象已经成为海南的一道农业种植景观。仓储,是被人们遗忘了的字眼。水稻随吃随割随加工,稻田直通餐桌,实现了藏粮于地。
  周晓东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和袁隆平同地试验。因袁隆平的试验地在路南,周晓东试验地在路北,园区工作人员们都习惯的称为“南袁北周”。刚进驻三亚水稻国家公园那段日子,周晓东也曾面对很多怀疑的目光。一个退伍兵搞什么育种研究,那是博士、院士的事情。还跟袁隆平南北搭台,真是不知道深浅。还有的说,南方适合籼稻生长,怎么能打破千年种植规律,在海南种北方的粳稻呢?周晓东说允许争论,但争论不能当饭吃。他平静地做好自己的每一步研究,让事实说话。那些天,他吃住在试验地边上的帐篷里,日日夜夜和水稻在一起。收割的时候,他把脱粒机、磨米机和电饭锅拿到地头,让那些曾经摇头说不可能的专家们现场品尝北稻南移后的米饭。专家的味蕾胜过周晓东千言万语的解释。当他们吃到原滋原味的东北大米饭味道时,专家们都闭嘴沉默了,虽然还有些抱着老书本旧理论的固执,但目光却温暖了许多。对他称呼也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从过去的“老周”变成了周老师。
  2018年4月12日,总书记视察海南三亚国家水稻公园袁隆平和周晓东的高产攻关试验田时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十分宝贵。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周晓东深入落实总书记的要求,按照“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构想,他从北纬53度的黑龙江漠河一步一步向南推进,一直到北纬16度的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经历了万分之一的种质资源的筛选,优胜劣汰,在永兴岛选育出性状稳定的品种。这项试验的成功意义深远,意味着好吃的中国东北水稻可以种植到“一带一路”沿线11个东南亚国家,为将来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晓东实施北稻南移入川工程。 2018年10月,在四川荣县启动“北稻南移”粳稻项目,在周晓东教授的指导下,当地农科人员从100多个粳稻品种中筛选出表现好、品质优、检疫合格的21个品种从三亚带回荣县,在长山、双古、双石三个镇开展田间试验110亩。通过直播、规范化插秧等多样化播种,精准化施肥,生态化防控病虫害,21个品种平均亩产量可达到500公斤。产量、米质和口感都达到技术要求,北稻南移在四川荣县获得成功。
  2020年9月4日,由周晓东主持的“北稻高移”项目试验在西藏察隅县获得成功,这是东北水稻首次在西藏高原地区种植。经过当地农业科研部门的测产,亩产过千斤,质量和口感与东北大米相同。北稻高移是在北稻南移的基础上,将东北水稻由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种植的过程。经过周晓东20多年的反复研究和试验,由北向南、由低向高向作物种植极限要粮,让东北水稻在南方其仍然能保持东北大米的口感和品质。北稻高移科研成果落户西藏,让藏族同胞9月份就能吃上本地产的东北新大米,是西藏地区粮食生产的一次革命,也是藏族同胞一次餐桌的革命。
  爱国拥军,真情支持部队建设
  军人的情节和海防情怀,让周晓东把支持部队的建设当成自己家里的事。周晓东到三沙岛礁进行北稻南移试验时,坚持为守岛官兵办实事。淡水和新鲜蔬菜对海军守岛官兵尤为重要。在岛上那里吃中国最好的海鲜是平常的事情,但吃新鲜的蔬菜却是奢侈的大餐。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周晓东先给官兵送去了先进的海水淡化机,让官兵们在原有保障的基础上使用淡水更充足。他把海岛自种蔬菜做为下一个研究课题,岛上蔬菜生长困难,瓜果不长,只能种叶菜,产量也不高。周晓东把在三亚育好的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苗运到岛上,手把手指导官兵种菜。岛上的土壤不适合种菜,他就把在实验基地改良的土壤、肥料和种子运到海岛,和守岛官兵们一起打造海上南泥湾。
  官兵们被周晓东的真诚感动着,纷纷表示:当好天涯哨兵,不负人民希望。岛远浪高,平日里的支持变成周晓东的牵挂。没有冬天的海岛,海天间斗转星移,在那云飞浪卷的西沙群岛上,周晓东支持海防建设的脚步不停息。他从三亚累计给官兵们送去新鲜蔬菜12万多斤,猪肉1万多斤,鸡蛋1万多斤。
  “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30年岁月如歌,周晓东把人生的芳华献给了他钟爱的育种事业,度过了一位最美奋斗者的幸福时光。每每走在齐刷刷的稻田里,他好像又回到绿色的方队中,仍以一个战士的姿态保卫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从遥远的北大荒到天涯海角,从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绿油油的试验田映出他红色初心,周晓东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正自己手中。他以忠诚为犁,凭黄牛之肩,耕耘着祖国希望的田野。(来源:东北老菜)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3378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