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版块   组织振兴   刘世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腐败治理的经验与展望
返回列表
查看: 465|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刘世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腐败治理的经验与展望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3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3883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7-27 10: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刘世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

  推动腐败治理目标从治标向标本兼治转换
  在不同时期,腐败治理的目标有所不同。所谓治标,就是查办案件、惩处腐败分子,强化反腐的威慑力。所谓治本,就是强调对腐败的预防,重点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从源头治理腐败。所谓标本兼治,就是将惩治腐败同预防腐败结合起来,既注重夯实治本基础,又敢于运用治标利器。推动治理目标从治标转向标本兼治揭示了治理腐败的一般规律,也为推进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有力遏制了我国腐败蔓延的势头。截至2017年6月底,共处置问题线索236.2万件,立案141.8万件,处分140.9万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5.4万人。治标式反腐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然而,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长期存在,腐败问题朝着更加多样化、隐蔽化的方向发展,反腐败的力度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必须坚定不移向纵深推进。因此,在打击和惩治腐败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党中央更加强调标本兼治,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一体化推进腐败治理常态化、长期化。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系统谋划、通盘考虑。不敢腐,侧重于惩治和威慑,要求继续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依靠带电的高压线让腐败者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腐,侧重于监督和制约,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和机制建设切断利益输送的链条,填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漏洞,让权力寻租者无机可乘。不想腐,侧重于教育和引导,要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让手握权力者从思想上消除腐败的念头。只有三者相互贯通、一体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腐败治理的效能,不断巩固反腐败斗争的战略性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败斗争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根本经验,也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
  注重国家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
  腐败治理从理论上讲主要存在两条路径,国家中心和社会本位。前者强调国家力量的重要性,认为政府(政党)及其领导人的政治意志、制度建构和反腐行动是一国治理腐败的决定性力量。后者则强调社会大众的主体性地位,认为腐败治理应该遵循自下而上的方式,充分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督和揭发公权力腐败行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治理腐败始终注重国家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站在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认识反腐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反腐败斗争中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不断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作出了重要指示。在其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注重对腐败治理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将反腐倡廉与深化改革、促进治理贯通起来,通过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解决反腐败力量分散、权责不明、衔接不畅等问题,着力构建起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体制机制,为顺利开展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坚强领导。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参与腐败治理。一方面,腐败行为具有弥散性,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家力量再强也存在着盲点和空白,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反腐败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社会力量参与腐败治理的意愿和能力空前增强,他们通过不断揭发腐败行为来强化自我政治效能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为社会力量参与腐败治理,不断完善机制、丰富平台、畅通渠道,并努力探索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机融合。依靠体制内外力量的共同努力和相互联动,中国共产党构筑起了惩腐防腐的复合保障体系。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双轮驱动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思想是政治的灵魂,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无法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的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就是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正是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不怕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与此同时,无数反面案例也告诫中国共产党员,一旦思想开始懈怠、理想开始消退,就会忘掉出发的“初心”,难以经受住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党性教育、整顿作风、加强纪律、开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等多种举措进行精神“补钙”,不仅强化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而且引领了社会风气,提升了道德水平。
  要保证思想建党的规范化、常态化,离不开相关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快相关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及时制定修订146部实践亟需、务实管用的中央党内法规,占现行有效中央党内法规总数的69.5%,实现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党内法规制度的全覆盖。按照党中央部署,中央纪委、党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党委大力推进本领域本地区建章立制工作,有针对性出台配套党内法规。截至2021年5月,中央党内法规共210部,部委党内法规共162部,地方党内法规共3210部。经过坚持不懈努力,我们基本构建起了以党章为核心、若干配套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使得思想建党的战略成果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为领导干部和党员同志确立了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
  依靠深化体制改革规范权力运行
  从理论逻辑上看,腐败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因为腐败可以带来巨大收益,另一方面源于公权力滥用的低成本。因此,反腐败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制度设计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并降低腐败带来的预期收益,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和追责。
  首先是对权力的有力制约。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遏制腐败的前提在于确保权力的有限性。其次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有效的权力监督一方面要确保权力运行的公开化、透明化,让大家清楚了解权力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要为各级各类的监督主体赋予明确权利,并提供多元畅通的监督渠道。最后是对权力滥用的追责和惩戒。权责不统一、不对等,权力主体违法乱纪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进一步助长腐败行为。因此,腐败治理必须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只有实现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和追责权力的统一,才能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腐败治理效果的有效性和长期化。
  规范权力运行离不开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构建权力有边界、受监督、有责任的制度体系,以解答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党自我革命、自我监督的历史性课题。一是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实行简政放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其指引下,政府从诸多经济和社会领域有序退出,大大压缩政府权力的边界,从而减少了权力寻租和腐败的机会。二是推动监督体制改革,实现对权力及时、精准和全方位的监督。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明确党委监督的主体地位,厘清上下级纪委以及同级党委与纪委的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巡视利剑的震慑和监督作用。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整合多种形式的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依法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三是积极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强化问责机制。对于不当用权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对于滥用权力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于懒政庸政的行为进行及时整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高度统一。
  实现破除潜规则和确立明规则相统一
  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治理腐败的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正气不彰、邪气不袪;‘明规矩’名存实亡,‘潜规则’大行其道;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受到排挤,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如鱼得水。”政治生态的破坏导致党内各种非制度化行为滋生蔓延。这种行为忽视和丧失制度、法规底线,超越政治、社会、文化规范体系所设定的“自主空间”和“行动禁区”,借助金钱、权力、人情、关系、圈子等资源进行利益交换、博弈。这些非制度化行为和潜规则破坏政治生态,引发政治认同的危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打破了官场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沉疴弊病,对拉帮结派、跑官要官、钻营关系的官员坚决查处,对党内的圈子文化和人身依附关系坚决破除,实现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极大好转。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反对隐瞒实情、报喜不报忧。”这为进一步破除党内的各种潜规则指明了方向。政治生态的重构必须破立并举,只有建立起新的明规则才能使潜规则逐渐失去市场,直至最后消失。《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就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公开透明的政治规则,进一步扎紧监督权力的制度笼子,让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同志做到守纪律、讲规矩,营造出政治运行规范有序的良好政治生态。
  总结与展望
  在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起了一整套推进腐败治理的成功经验,不仅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也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提供重要借鉴。当然,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将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必须做到反腐“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尺度不能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任务,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坚定方向、保持定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努力探索出一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21年7月第2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2674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