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变迁
返回列表
查看: 886|回复: 0
收起左侧

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变迁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61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8-11 09: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 粮食自古作为各统治阶层管控的关键,储备制度是粮食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中国历史上的储备制度又分哪几个阶段呢?是如何演变的?
  ?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国内使用的粮食储备可表述为:粮食储备=战略储备+后备储备。当前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存在明显的计划储备与市场储备、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的“双轨运行”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储蓄制度(1840年以前)
  1.中国古代仓储目的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基本上,我国古代仓库的基本用途有储存和储备两大功能。储存是将漕运过来的粮食保管起来,供皇家、吏官和人民日常消费;储备是为应付战争、灾荒和突发事件
  2.中国古代粮食储备仓类型
  中国古代时期的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
  其中官办储备主要采用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仓库进行储备;民办储备一般采用义仓、社仓、预备仓等仓库进行储备。
11.jpg
  3、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设施
  (1)中央专管:古代对粮食储备实行专管,由中央财政直接控制。如明、清时期的户部和东汉的大司农都掌管着全国钱粮。
   (2)区别管理: 对不同类型的仓储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实行分仓储备、分仓管理、分仓核算方法。
  (3)制定条规:制定了比较严密的管理条规和制度。如西汉的粮食会计簿册和秦代的仓律。
  (4)注意监管:建立了仓储保管者责任制度,加大了监管力度,使一切都能按制度进行。
  (5)损耗管制:加强对库存损失损耗和保管费用的管制。
  (6) 审计核查:设立了审计机制和账实核查机制。
  二、中国近代的储蓄制度(1840-1949年)
  1.近代时期的粮食储备制度(1840-1919年)
  近代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粮食储备类型较古代增加了官民共储,即官储、民储和官民共储3种形式,储存粮食的仓库也随之命名为官仓、民仓和官民共办仓。
  官仓:包括常平仓、京仓、漕粮转运仓及营仓等仓库。
  其中常平仓设在各直省州县,储粮来源于采买、捐纳与截留,发挥着平抑粮价、灾年赈恤的作用。
  京仓(共17所)主要储存朝廷直接掌管的皇粮:
  漕粮转运仓(共7所)承担着转运各省运京漕粮的任务;
  营仓是为边防官军提供粮食供应而设的粮仓。
  民储和官民共储是指采用社仓、义仓等仓库储粮的行为。
社仓设于乡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府干预与监督,储粮一般来源于民间自行输入。为鼓励民间输入粮食,各地制定了通过免差役、给匾、给顶戴、给花红等方式给予民间捐谷者奖励的办法;
  义仓为市镇的民办民管粮仓,乾隆年间,直隶、山西、江苏、江西等省陆续设立。
  2.现代时期的粮食储备制度(1919-1949年)
  现代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应对频繁的灾荒,加强了粮食储备制度的建设。这个时期的粮食储备制度分为以备荒恤贫为目的和以辅助农村生产事业为宗旨的两种储备类型。
  (1)以备荒恤贫为目的粮食储备制度
  1928年:颁布《义仓管理规则》,以备荒为目的,设市、县、区、乡、镇和义6种形式的积谷仓。
  1930年:制定《各地方仓储管理规则》,明确以备荒恤贫为目的设立仓库,其中必设仓设于县、乡、镇、义等地。
  1932年:鉴于中国自然灾害频繁,提议“中央择粮食主产区设立总储备仓”。
  1933年:制定《兴办仓储计划》中央设国立储备仓,省设省立储备仓,县和区储备仓必须普遍设立。市、县、区等仓依据地方财政和实际情况分别设立。
  (2)以辅助农村生产事业为宗旨的粮食储备制度
  1933年:实业部依据农仓业的发展状况修改了农仓法,并制定了《农仓业法》,指出“各县必须要有由农民银行设立的农业仓库“
  1935年:重订《各地方建仓积谷办法大纲》。"各种积谷仓需以辅助农村生产事业发展为宗旨,对输谷的个人或社会团体给予奖励,同年又对积谷、建仓、查验、管理等方面的实施方案作了更具体的规定。此外,南京国民政府还引进了新的仓储制度且加以大力推广,并明确了农业仓的法律地位。
  三、中国当代的储蓄制度(1949年至今)
  1.准备阶段(1949-1990年)
  准备阶段的粮食储备制度分别在统购统销体制和自由购销体制的背景下形成,其储备类型有周转储备、“506粮”储备、“甲字粮”储备和农村集体储备4种。
  (1)周转储备:周转储备粮主要发挥着两方面重要作用
  保证居民口粮供应:基于1950年中国粮食丰收、余粮储存和粮食出口的情形,中国逐步形成了中央粮食储备,保证城镇居民口粮的供应。
  平抑粮食市场价格: 为稳定粮食市场,中央政府利用周转储粮在公开市场抛售,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达到平抑粮价的效果。        
  (2)军政共管的“506粮”
  “506粮”是在台湾海峡危机局势紧张的情形下,为加强国防建设和应战备战,于1962年由中央建立的军用战略储备粮,其粮权属中央军委。
  (3) “甲字粮”储备
  “甲字粮”储备目的是应付灾荒。1953年和1954年,中国部分地区都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且不均衡。为了应付灾荒,中国设立了国家粮食储备(“甲字粮”),并在相关的条例中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其粮权属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等部门下达计划,国有粮食企业承担储备任务,实现权责明确。同时,粮食储备统计中排除了周转储备粮,并将其中的部分粮食划出作为“甲字粮”。
  (4)农村集体储备
  农村集体储备于1963年建立,其粮权属村集体。中国于1962年对此也作了明确指示,”逐渐增加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粮食储备,达到国有余粮、队有余粮户有余粮的要求“。
  2.形成与发展阶段(1990-2000年)
  此阶段是一个粮食流通完全计划向市场化运作转变的过渡阶段,在粮食购销与价格“双轨”运行体制和粮食购销市场化体制背景下形成。粮食储备制度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完成了由国有粮食企业“单轨制”向国家粮食储备局和国有粮食企业并行“双轨制”储备模式的转变。
22.jpg
  3、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
  中国当代粮食储备制度的完善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完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的组织结构。国家主要从设立国家粮食局和挂牌成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两方面完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的组织结构。
  二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首先是国务院干2001年批示增加中央粮合储备规模;其次是延伸了粮食储备的功能,即保护粮食主产区粮农利益和解决粮食过剩时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再次是实行临时粮食储备。
  四、历代粮食储备制度的对比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体制的改变和国内外形势的转变,纵观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粮食储备制度可以发现,在储备目的、类型、条例、组织结构与设施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发展与丰富。
33.jpg
  来源:中华粮网整理自中储粮大学·微课堂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4903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