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进入9月,国内玉米市场即将迎来传统的新陈交替期。在2020/2021年度的最后一个月,国内玉米市场也将迎来新季玉米的上市大潮。新粮上市之前,抛开对玉米市场价格的涨跌预测,笔者结合宏观层面对当前新季玉米的情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不容否认,2020/2021年度国内玉米种植迎来了近年来的首次扩种,种植面积较上一年度增长4%,2021/2022年度玉米产量在此背景下丰产预期强烈。虽然在7月至8月份,东北、华北两大产区接连遭遇了强降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客观上对新季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整体丰产预期仍然是比较明确的。可以说,从国内三大主粮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角度考虑,今年玉米扩种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从当前玉米本身的供需结构来看,替代品大规模进入玉米产业链中方才保障了玉米市场的供需“平衡”。而口粮大规模饲用化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保障玉米产量稳步增长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保障目前的玉米耕地面积稳步增长,直至其产业链本身的供给和消费回归常态化(无大规模替代)。这其中的决定性要素就是广大粮农的种植积极性。
而决定粮农种植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种植收益。众所周知,今年的玉米春播种植成本在土地租金大幅上涨的推动下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在此前提下,想要保障粮农的收益,从根本上就要稳定粮价,使其不出现大的波动。一旦收益跌破种植成本线,下一年度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也将因此大幅受损。
只有粮价稳定,种粮的收益稳定了,才能够提升农户种粮的积极性。时值秋收,提升秋收的效率,将损耗降至最低,保障秋粮颗粒归仓,才能为国家提出的“广积粮,积好粮”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包括粮食在内的基础消费品的需求量同样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想要继续实现用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稳定耕地面积、提升单产固然重要,保障粮农的收益,保障种有所得、种有所获至关重要,绝不能让因“谷贱伤农”而导致弃种的事件重演。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障玉米、水稻、小麦三大谷物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8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快健全统一的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健全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优化重要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分类分级落实储备责任。要完善战略储备市场调节机制,增强大宗商品储备和调节能力,更好发挥战略储备的稳定市场功能。
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适时地建立储备,一方面能够保障广大粮农的种植收益,另一方面能够实时进行抛储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供稳价”。这样既保障了粮农的收益,在稳定价格的基础上保障了市场供应,又可对下游企业制定合理化生产规划、保障全产业链健康运转产生更长远的意义。(来源:粮油市场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