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陆岷峰(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周军煜(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文献综述
(一)关于金融科技生态的研究
金融科技是指利用科技手段来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组成的行业,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的痛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孙国锋(2017)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涉及多方主体,其中包括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和中介组织,这些主体共同构成金融科技生态系统。一个运作良好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的运作成本。陆岷峰、葛和平(2018)认为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加速拓宽生态边界的同时存在一定的隐患,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生产出的前后端技术和核心科技,改变了商业银行生态系统的业务流程和盈利模式;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联系,强化了服务业、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加快了风险传导过程。
(二)关于商业银行生态系统转型策略研究
商业银行及时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能力,抢占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助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于文强等(2017)基于创新效率研究视角,从动力、干扰、实施和反馈四个方面建立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内部驱动力模型。内部驱动力主要来自公司内部完善的治理结构、企业员工合理配置资源效率和企业家探索精神。对平安银行等17家商业银行2008~2013年的经营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合理、人力资源效率高和丰富的探索文化能够对商业银行转型起正向推动作用。罗恩东(2016)认为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跨国业务范围越来越大,且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方式加快变化,目前创新能力差,产品开发流程繁琐,智能化应用不足是国内商业银行成功转型的劣势。这表明智能化、多元化的商业银行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标。
(三)关于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生态系统竞合关系研究
加强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跨界合作、互利共赢是当前的发展重点。陈泽鹏等(2017)认为我国在第三方支付以及网络融资方面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加上商业银行巨大的客户群和厚重的发展底蕴,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跨界合作的条件。商业银行应当以上述优势作为切入点,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外部合作,重塑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加强自身金融科技的应用。汪可等(2017)以中国34家商业银行2003~2016 年的数据为样本,对银行业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实证分析,验证金融科技的诞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暴露是否有正相关性及其影响范围,实证得出金融科技发展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金融科技对非系统性重要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和系统性重要银行等不同类型的风险行为影响具有异质性。
基于以上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构建金融科技生态,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研究以及金融科技生态与商业银行生态竞合关系上,没有说明如何将金融科技这一舶来品成功嵌入到商业银行生态系统中,构建两者良性耦合机制。但是这一问题却具有鲜明的时代挑战性和深入研究的紧迫性。本文基于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探寻金融科技嵌入商业银行生态系统的桎梏、机理、架构和生态路径的铺设,从而实现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和商业银行生态系统两者紧密耦合的新生态。
现实困境: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生态系统二元耦合桎梏
(一)商业银行生态系统主体发育不健全
一方面,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缺乏顶层设计和有效推动,经营理念落后。由于金融科技发展的时期不长,且前期呈片段化发展,商业银行并未完全重视在内部嵌入金融科技,缺乏顶层设计架构和创新开发流程。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专职负责牵头金融科技的职能部门、科技支行和金融事业部。商业银行的传统制度和组织框架间接扩大新型业务的创新周期,落后于瞬息万变的金融科技市场。另外,部分商业银行对于发展金融科技仍然持有保留态度,对引入金融科技存在抵触心理和不得不追随的矛盾心理,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会排斥金融创新,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抢占金融科技公司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前沿人才匮乏,研发水平较为低下。国内银行人员的学历背景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领域,商业银行传统的信息技术部门主要负责内部系统的牵头开发与维护,对于人工智能、[url=]B[/url]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缺乏研究。从金融科技的发展路径来看,在商业银行内部发展金融科技需要的是复合型科技人才。虽然可以依靠具备技术优势的互联网公司,但出于商业秘密保护的需要,金融科技公司必然不会将自己的核心技术泄露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也很难将核心内容向金融科技公司合盘托出,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受限。
(二)商业银行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够协调
1.市场环境
过去金融产品迭代速度慢,商业银行的技术基础设施具备运行稳健、波动性小等特征,技术系统基础设施主要为主机、移动式存储,很少考虑资源利用效率和设施迭代问题。此外,客户行为也发生了变迁。随着“千禧一代”的逐步成长,客户不再局限于商业银行提供的统一金融产品和服务,灵活弹性、定制化服务更受消费者青睐。未来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商业银行的服务也要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推进。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尽快适应新市场环境的变化,但是当前产品、流程和渠道比较封闭,短时间内难以对外开放,输出至互联网金融场景中,市场研发机制也难以满足更新速度快、业务连续性强的业务流程。
2.监管环境
目前,监管部门无法在短期内补齐金融科技的知识短板来重塑监管框架,难以准确测算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潜在风险。面对不断扩张的海量业务,监管当局的监管成本将不断提高。如果监管力量不足以实现对金融科技的日常监管,一旦发生并暴露大量的不合规业务,最终将倒逼监管机构集中力量进行清理和整顿,也会妨碍科技创新的进步。
3.法律环境
作为新兴市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法律层面上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仍然滞后。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中,金融与科技分别立法,法律体系自成一派,目前国内没有直接规范金融科技的法令。从狭义金融科技角度,甚至在官方文件中也没有关于金融科技的正式表述,其表述多为科技创新、互联网金融等。另外在一些法律条文中对于商业银行持股金融科技公司在注册资本、员工激励、公司架构等方面有诸多限制,而金融科技公司可以通过获得金融牌照而自由进入金融市场,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不公平竞争和发展失衡。
“新生态”构建: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生态系统二元耦合机理和架构
由图1可知,“金融科技+商业银行”新生态的构建是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在耦合方式和耦合载体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商业银行”新生态体系。
(一)“新生态”耦合方式的选择
金融科技生态系统与商业银行生态系统的良性耦合是基于系统运行最优化原则,依赖生态因子、生态位、生态体系三个维度的耦合方式,三者之间不是孤立、毫无共性,而是存在着系统运行最优化的内在联系。生态因子耦合存在于新生态的微观层面,具体是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生态位耦合是指新生态的中观层面,利用相关技术形成新的业务模式、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生态体系耦合即新生态构建的宏观层面,商业银行通过兼并收购或者建立全资子公司等方式将金融科技应用至内部系统,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生态系统功能、效率、运行最优化。生态因子、生态位、生态体系的耦合方式必须是后者包括前者,影响范围逐渐增大,即后者的稳定实现的前提是前者运行稳定、作用充分发挥。
1.生态因子耦合
生态因子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生物或生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繁殖、习性和分布有很大影响的因素。在金融科技生态系统中,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底层技术是其发展基础,利用金融科技解决经营过程中痛点问题,创造出新业务模式、服务流程和金融产品,这些技术构成了新生态搭建的技术层。
2.生态位耦合
生态系统中,物种所占据的最大空间叫做生态位。在生态因子耦合的作用下,商业银行生态系统与金融科技生态系统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两者之间的基础生态位不断重合,形成新的业务模式、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简言之,生态位耦合是在生态因子耦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联系更加紧密、作用更加强烈的耦合方式。
3.生态体系耦合
生态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生态环境以及各种非生物因子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生态体系耦合是宏观层面的耦合,通过兼并收购或者直接建立子公司等方式,实现将金融科技应用至商业银行内部生态系统。
(二)“新生态”耦合载体的选择
如图2所示,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是新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这些技术构成了新生态搭建的技术层,商业银行生态系统利用金融科技来进行金融创新,创造出新业务模式、服务流程和金融产品,解决风控难题,夯实科技基础,扩大基础生态位。另外,商业银行生态系统可直接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及兼并收购金融科技公司,直接获取金融科技公司先进技术、流程和模式,实现生态体系层面上的耦合。
1.生态因子耦合载体
(1)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是金融科技的初级阶段,可以使得金融科技低成本的抵达客户,为更多创新性的金融服务奠定基础,更多产品模式得以实现。
(2)区块链。区块式共享数据库,利用分布式数据框架来验证和共享资源,将区块式节点共性程序用来产生和处理资源,使用加密方式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区块链技术减少了中间成本,通过“去中心化”简化操作流程,可以用于各类合约,有效规范操作流程,实时掌握资产质量,降低交易成本,具有全面性、不可篡改性、用户共享性等特点。
(3)大数据。基于全部数据的大量、高速、准确、低价值密度等特点衍生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理念,主要包括数据架构和信息整合步骤,应用人工建模进行分析和决策,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大数据分析。处理分析大量终端客户数据,提供良好的数据处理分析依据。
(4)云计算。云计算的投入将降低硬件的投入比例,为客户提供方便、按需获取以及可配置的计算资源的共享式网络信息服务,为大数据分析提供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5)人工智能。研究、开发用于模拟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应用系统的一种新型应用型科学体系。智能分析与决策,涵盖投资、借贷和保险行业,同时支持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由“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构成。人工智能将成为金融科技下一个催化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已应用于反欺诈和身份验证等环节中。
(6)物联网。基于互联网和其他移动网络等信息承载体,所有能够被独立寻找IP地址的物理对象都能够连接的网络。换言之,物联网就是能够实现物与物之间互联互通的互联网。
2.生态位耦合载体
(1)业务与渠道。过去,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实体网点辐射、路演和线下广告对外提供服务,商业银行的线下业务一直是其扩展业务渠道的基石,在客户数量以及客户粘性上存在优势。但是由于线下渠道的局限性,其所覆盖的疆域有限,获客成本高,容易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商业银行可利用互联网方式开发和培育客户,加快线下业务线上化,简化操作流程。双方还可以共同开发融合线上线下业务,囊括投融资服务、信用管理、咨询顾问等服务的新型智能化综合平台,形成线上线下金融生态闭环。
(2)产品与服务。在移动互联时代,商业银行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各场景中挖掘客户需求,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量身制作金融服务方案,包括网银、用户客户端APP等用户平台。传统商业银行的本质在于存、贷、汇,商业银行最初先通过网上银行将部分或者全部业务转移至网络,与此同时,用户客户端APP等电子渠道也应运而生,通过与互联网的高度结合以及大数据的应用,扩大了银行服务范围。
(3)合规与风控。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时经常会受到信息不对称困扰,在金融科技时代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充分挖掘互联网底层海量数据,还可以和拥有用户数据库的互联网巨头合作,挖掘客户信息、产品交易信息、第三方平台、征信、借贷行为等领域的风险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控制模型,对资产负债业务实时监控,接近风险阈值时及时报警,为风险控制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使风控机制更具有预先性和实用性。
(4)科技基础与研发。传统商业银行的科技系统的构建采用集中化模式,虽然一致性很强,但是拓展性和灵活性较差。商用软件的外包形式虽安全可靠,但是开放性较差,采购以及维护成本很高。基于云计算和分布式计算而部署的商业银行科技系统为其硬件投资巨大和开放性差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未来银行的开放型应用系统非常适合在分布式计算上部署或者迁移,配合安全性方案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并增加科技系统的安全性与多面性。
3.生态体系耦合载体
(1)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商业银行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将科技部门拆分为独立的公司,在业务流程、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上可以更多地向科技公司靠拢,增加经营收入,更好地服务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转型。
(2)投资或者持股金融科技公司。一些知名投资机构或金融机构可与商业银行联合,共同投资或持有金融科技企业,将自身资本注入金融科技公司,以此搭建内部风险投资和战略部门、独立的金融事业部。这种模式可提前获得金融科技公司创新方案,同时能够解决内部人才不足和创新文化缺失问题。在国外发达国家,一些知名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科技公司中寻找合作对象,通过持股金融科技公司向公司内部注入发展活力,为未来经营周期做好准备。
(3)兼并收购。收购金融科技公司可扩大商业银行线上业务的范围,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在全球范围内,大型商业银行都持有线上竞争对手的股份。商业银行可快速进入市场,并且以低成本向客户交叉销售(见图3)。
生态路径铺设:金融科技嵌入商业银行生态系统的实现路径
(一)商业银行生态系统主体优化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金融科技的特点,借鉴同业机构以及国外成功引入金融科技的案例,结合本行客户基础和有效经营资源,对整个金融科技发展的顶层架构和发展策略进行设计。商业银行可以设立金融科技事业部,启动相关领域转型升级计划,加快为商业银行布局金融科技提供可行性方案。商业银行必须转变金融科技发展理念,审时度势,以全新的金融科技发展思路,调整自身经营策略。此外,商业银行需要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金融科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才,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以实现成功发展金融科技的目标。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运用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变,须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系统开发人员的招募、布局和培养。同时营造有利于金融科技人才集聚的环境,在政策和考核、绩效等方面给予倾斜。
(二)新生态系统环境优化
1.监管环境
从广义上看,国内为规范和引导金融科技的发展,既有国家层面的顶层布局,也有战略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地方政府的重点突破。监管部门应建立统一的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实施标准,规范金融科技各市场主体的金融行为,营造权责分明、规范发展的金融科技市场,促进公平竞争的局面的形成。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对不符合市场准入要求的企业予以取缔,加强客户合法权益保护和市场秩序稳定。
2.法律环境
在当前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阶段,必须为金融科技搭建一套完善的法律框架。只有完善金融科技的法律框架,才能从源头为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建立整套完整的法律规定,才能为监管机构提供监管制度依据,为金融科技新生态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此外,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对于金融科技立法的相关经验,比如日本在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持股金融科技公司的法律方面比较宽松,允许商业银行投资金融科技公司,持有5%以上股份。
3.市场环境
商业银行应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突破地理以及距离上的限制,提高抵达客户的能力和速度,更新服务场景,发现并重新塑造客户关联,提高资源的周转效率和客户服务频率。坚持为消费者服务原则,针对不同的客户推出个性化服务方案,抓住并黏住消费者,加速资源循环。尽快适应新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层次分明、立体化的产品和服务。
(三)新生态系统功能优化
为了使“金融科技+商业银行”新生态运行绩效最大化,在生态主体和生态化环境优化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必须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完善生态功能,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痛点,建设围绕金融科技的“三大功能”,构建新生态系统发展模式。第一,场景融合功能。商业银行应逐步开放产品、流程和渠道,将专业的金融服务包装成标准化产品,嵌入到客户应用生态场景中去,加固触点延伸以及场景输出能力,打造金融产品、流程和渠道新模式。目前场景生态趋势已明朗,比如支付工具与电子商务平台无缝对接,网贷产品与消费金融场景联系紧密。第二,数据洞察功能。数据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资产,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使用无明确的规律可循,商业银行应用金融数据并不活跃,导致数据库和数据集市中海量结构化数据得不到应用。商业银行应当从建立数据标准入手,按部就班地做好数据收集、数据分层、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第三,产品开发功能。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面对大规模客户的产品开发能力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可参考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经验,采取产品工厂开发流程,厘清产品结构、参数体系、开发程序等,将核心产品分解成标准零部件,在通过平台自组织模式建模改装,从而使原来复杂冗长的创新过程,变得科学、合理、高效。
结语
尽管金融科技历经市场洗礼和技术革新,但是金融科技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脱离金融的金融科技会失去依附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嵌入内部时要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统一标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部门,是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对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将金融科技嵌入商业银行生态系统要对经济金融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正向作用。帮助构建金融科技新生态,以产业链为引导支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关注中小企业和“三农”群体,推进普惠金融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