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陈文胜:创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部典范区
返回列表
查看: 346|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典型] 陈文胜:创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部典范区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0429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11-15 09: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长沙市乡村振兴示范市创建研究报告》发布词
11.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为了助力推进长沙乡村振兴示范市创建,长沙市社科联委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课题研究,并联合开展深入调研,今天发布的《长沙市乡村振兴示范市创建研究报告》立足对长沙市典型县(区)、典型村庄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了长沙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显著成效、当前存在的六大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长沙乡村振兴示范市创建的对策建议。
  一、三大举措擘画长沙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图景
  近年来,长沙市按照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根本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全市之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加快形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图景。
  1. 以多元赋能为突破打造都市农业领航区
  长沙市委、市政府以多元赋能,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以发挥地域优势建设特色品牌赋能。通过实施农业品牌建设行动,突出长沙地域特质,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推进农产品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2020年新增“三品一标”99个,浏阳油茶、望城荷花虾、长沙绿茶、宁乡花猪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不断扩大。二是以龙头企业引领加快产业集聚赋能。通过创新“国有平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健全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全产业链模式,以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振兴。2020年,长沙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8万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增至1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突破2500亿元。三是以设施农业发展推动现代要素赋能。大力推进农业设施现代化,如望城区设施蔬菜示范园2020年开始运营,万亩蔬菜基地提质建设全面完成。望城区高塘岭街道的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试水“智慧农场”,初步实现水稻耕种管收生产全过程的无人化操作。长沙县春华镇加快实施“区块链+智慧村庄”和智慧农业场景打造项目,打造了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四是以土地流转创新实现适度规模赋能。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推进土地合作经营。如宁乡市鹊山村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撬动社会资本投入8000万元,2016年获评全国十大改革案例,2019年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望城区茶亭镇以“带地入建”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辐射推广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收益与宅基地使用权互换,让宅基地资源实现跨村配置,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五是以农旅融合催生新业态赋能。以农旅融合的新方式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如望城区乔口镇按照“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用荷花衬托民宿,以乡土风情完美诠释了乔口的“荷塘月色”,形成了特色种养“乔口模式”。长沙县浔龙河村,形成以“教育产业为核心、生态产业为基础、文化产业为灵魂、康养产业为配套、旅游产业为抓手”的多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探索出了“美丽乡村+生态社区+特色产业”的生态艺术“浔龙河模式”。六是以产供销三位一体优化农业服务体系赋能。加快农村传统商贸数字化、连锁化转型升级,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交易、物流、技术、金融等电子商务服务融入农业生产,实现“以销定产”“产地直供”,打造适应本地消费需求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宁乡市老粮仓镇的“粮仓在线”模式,着力构建资源利用型、股份合作型、产业孵化型的“三型”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
  2. 以美丽屋场建设为抓手打造生态宜居典范区
  通过集中资源、集成政策、集聚要素,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市涌现出一批生态美、环境优的示范屋场,农民的幸福指数在家门口“升级”,实现了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的良好开局。一是共商共建,实现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让市民共享。坚持美丽宜居村庄创建“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建、大家管”,探索群众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把美丽宜居村庄建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全市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0余万份,组织干部走村入户宣传约5万人次,召开村民议事会、屋场理事会等3000多场次,共计筹资约4.5亿元、投工投劳约40万人次。其中望城区举行“屋场夜话”1000余场,全区160个美丽宜居村庄累计筹资筹劳筹料折合人民币超过8000万元,其中村民个人捐款最高达10万元,实现“用自己的钱建自己的家园”。二是就地取材,实现因地制宜让乡村各美其美。突出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将保持原有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让乡村各美其美。望城区制定了《长沙市望城区美丽宜居村庄“十不十要”建设要点》,尊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保留屋前有菜蔬、屋后有畜禽的空间格局,不使用与农村风貌不符的建筑材质,不新增大规格树木和不易养护的花草,保留乡愁乡味,真正留住原汁原味的乡风乡貌,确保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不折腾不走样。三是协调互融,实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在保护村庄原有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选择遵循“经济价值同时兼顾景观效果”的原则,形成经济型风景林配置方式;农田种植顺应自然规律,适地选择具有优化耕种环境的农作物;村舍庭院内的植物配置在“一家一景”的特色基础上,遵循乡村传统配置模式,栽植柑桔属、李属、枣属、柿树等果树;路网的植物配置中路缘选用能体现自然野趣的菊科、藜科和蓼科等植物,充分体现乡村植物特色,实现生态与生产互促互融。四是三色融合,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深度挖掘宁乡花明楼镇、长沙县开慧镇、浏阳文家市镇等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激活香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围山、九峰山、黑麋峰、乌山和“一江七河两湖库”等绿色生态资源,重点做好民俗风情、名人文化、家风家训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乡村的“面子”和“里子”。五是回应期盼,实现基础设施“系统配套”。聚焦村民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美丽宜居村庄创建撬动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实现建制村和重点自然村通沥青路比例达50%以上,新增自来水入户8万人,基本实现农村4G网络全覆盖。全市建立15个市级名师农村工作站,实现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80%;提质改造乡镇卫生院5家、村卫生室20所;完成20家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新建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50家,提质改造村级儿童之家35个,打造50个村级综合便民服务中心。
  3. 以特色小镇为依托打造富裕富足先行区
  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优势,引导同类型企业、资金、人才等要素向特色小镇集聚,分类打造产业强、环境美、配套优的富裕富足先行区。一是多方位谋划布局,优化城乡融合发展区域规划。将市政公用设施、教育医疗设施、文体科技设施、商贸综合设施规划融入城乡国土空间规划之中,合理确定以工业功能区、农业园区、特色小镇等为重点的城乡产业发展空间格局,高水平推进镇村规划工作,不断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多模式实践探索,推进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紧紧围绕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根基这一关键,立足生态禀赋,打造如浏阳市柏加镇“花木小镇”、长沙县金井镇“绿茶小镇”等农业特色小镇;聚焦产业优势,打造如宁乡市煤炭坝“门业小镇”、浏阳市大瑶“花炮小镇”等工业特色小镇;挖掘人文底蕴,打造如长沙县果园镇“田汉艺术小镇”、长沙县开慧镇“板仓小镇”、望城区铜官窑古镇等文旅特色小镇,推进特色小镇分类差异化发展。三是多元化加大投入,构建利益共享多方共赢机制。把有效的多元投入机制、多元的融资平台、持续增长的资金规模作为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以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如长沙县浔龙河小镇,通过明确产权边界推进乡村资源资产化,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主力”的“三驾马车”新机制,形成政府、企业、村民“谁投资谁受益”的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实现“农民受益、企业发展、政府满意”的多赢局面。四是多举措进行改革,激活特色小镇发展内生动力。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和内生动力的重要“切入点”和“发力点”,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理核实集体资产313.45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33万人,对集体经济组织全部进行登记赋码,赋予独立法人地位,着力推动要素聚集,致力于建设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使特色小镇真正在乡村振兴中担责赋能。五是多层面强化党的领导,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把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富裕富足美好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层面强化党的领导,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生活品质持续提高。据统计,2020年度长沙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754.34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共同富裕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长沙乡村振兴示范市创建需要应对的现实挑战
  长沙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全面乡村振兴全域示范市,率先开展乡村振兴的多模式探索,全方位示范,取得了可喜成就,形成了有益的经验。但是,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因而必须在逐渐解决问题中推进。调研发现,长沙市在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要注意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一是乡村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乡村规划与长株潭一体化对接度不高;村庄规划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不很协调;个别地方的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影响规划落地。二是要素投入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保障的难题未破;人才优先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不足;投入优先乡村振兴的力度亟待加大。三是基础设施多龙治水与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水电路等“七张网”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各自为政;负责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县乡政府无权统一协调;系统配套难与统一管理维护难成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四是现代都市文明不断推进面临如何留住乡愁。主要表现在:乡风民俗在强势都市文明冲击下逐渐衰落;传统老屋与文化地标的保护机制缺失;乡风文明建设忽视久久为功导致短期行为盛行。五是合乡并村后治理与建设成本攀升面临乡村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人口与地域双增的陌生人社会村级治理成本上升;现代化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费用剧增;形象工程与责任不断下移引发乡村负债趋势日益显现。六是考核问责机制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考核问责没有明确界定;关键指标缺乏硬性约束;单位考核与责任人考核相脱节。
  三、全面推进长沙市乡村振兴的基本建议
  长沙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市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率先奏响了湖南乡村振兴的最强音。如何发挥省会优势,强化省会担当,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需要从成效中总结经验,从挑战中寻找突破,在实践中探索路径。
  1. 顺应长株潭一体化的目标要求,强化规划约束力。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印发的《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基本要求、具体举措等战略安排,强化长株潭区域发展一体化对乡村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以区域发展定位推行规划目标引领。明确各乡镇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根据功能定位制定规划目标,根据规划目标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二是建立乡村规划约束的正负面清单。建立乡村规划约束的正负面清单,强化乡村规划建设许可与监管。三是定期对乡村发展规划进行评估。健全规划的绩效问责机制,明确乡村发展规划实施评估重点,创新评估方式方法,进一步强化乡村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
  2. 发挥长沙市独特的区位优势,激活乡村产业要素动能。科学精准定位长沙独特的区位优势,整合发展资源,充分释放“钱地人”三要素活力,促进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加大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力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建设用地供应“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做法,因地制宜调整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和增存挂钩机制,加大设施农用地供给力度,探索制定面向乡村振兴的点状供地政策。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推动农业科技优势赋能都市农业发展,促进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三是政策和待遇优先向乡村优秀人才倾斜。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制定吸引能人回村的政策,加大对优秀乡镇和村干部支持力度,优化乡村振兴人才评价政策。四是不断完善乡村多元投入与共同富裕实现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在“整合”“撬动”和“开源”方面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畅通工商资本下乡渠道,建立多元投入的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设湖南省共同富裕示范区。
  3. 优化长沙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打造城乡融合中部地区范例。通过区域统筹规划,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城乡共享,构建完善的、现代化的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一是建立各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推进的协调机构。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同步发展,做到“无缝对接”、互联互通。二是明确乡村规划对水电路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约束。通过乡村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专业规划,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在量和质上面的导向、协调、约束作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增强乡村的承载、服务、集聚和辐射能力。三是构建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和维护机制。根据乡村分散的特点,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体制机制。
  4. 提升长沙乡土风情魅力,建设“富春山居图”都市乡村。立足都市优势,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突出“乡”和“土”的韵味,提升长沙的乡村风情魅力,建设具有“乡土气息、田园风光、都市特色、长沙品牌”的乡村。一是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长期战略任务。开展乡风文明评选活动,多种形式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强化农民德治和法治教育。二是以敬畏之心提升和传承乡土文化。以尊重传统文化为前提,把“历史+人文”作为长沙乡村振兴的灵魂和支撑,让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三是加强乡村老屋与文化地标的保护利用。摸清乡村老屋与文化地标家底,增加乡村老屋与文化地标保护的经费投入,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四是营建具有长沙都市特色的“富春山居图”乡村。立足长沙乡土特色,结合都市风情,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中保持长沙特色,营建具有长沙都市特色的“富春山居图”乡村。
  5. 建立“一核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构建高效能治理高地。探索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构建多元主体为依托,多元互动、多主体参与、共建共享的“一核多元”新型乡村治理模式。明晰乡村两级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健全和创新党建引领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以村民小组的熟人社会为治理单元新模式;引导乡贤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构建公共产品差异化的村民民主决策机制。
  6. 完善乡村振兴工作考核机制,压实各级领导责任。抓住“实绩考核”这个问题的“牛鼻子”,用好绩效评估这杆“称”,公平公正掂量好各地工作开展的实效。推行考核评价关键指标的硬性约束;明确县级党委书记作为考核的首问责任人;实行对单位和责任人的双考核制度。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383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