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向玉乔(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推进这一重大战略中,乡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伦理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遇到的挑战和问题也不少,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速度和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深挖乡村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五大突出伦理问题
乡村振兴包括乡村物质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全面振兴,其中伦理文明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核心,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力之上的乡村振兴的内在精神力量。当前,乡村振兴面临五大伦理问题。 1.乡村道德记忆淡化,传统伦理文明被遗忘。道德记忆是人类记录和重新道德生活经历的能力。它既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根本基础,也是人类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没有道德记忆,人类道德生活既无法想象,也无法向前推进。在当今中国乡村,乡民对先辈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淡忘甚至遗忘的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乡民仅仅关心当下的道德生活,对先辈的道德生活缺乏了解和记忆,致使乡村道德生活缺乏必要的道德记忆基础。久之,中华优秀的传统道德文明就会被遗忘。 2.道德冷漠不断加剧,乡村人际关系陌生化。道德冷漠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人与人之间缺乏道德情感和道德关怀是道德冷漠的基本表现。在中国,道德冷漠现象首先出现在城市,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之间缺乏相互关心、相互关爱的现实,如今正在向乡村蔓延。邻里守望、邻里相助等传统美德在当今中国乡村呈现日渐淡化的趋势,乡民之间的交往、交流和相互关心、关爱日渐减少,乡民之间的道德隔阂呈不断加剧之势,村民之间出现情感陌生化,乡村凝聚力不断减弱。 3.道德代沟日益严重,代际冲突增多。道德代沟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现象,意指不同代人在道德认知上存在差异性,其主要表现是不同代人具有差异悬殊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价值理念。在当今中国乡村,这一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是乡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价值理念普遍存在巨大差异,而弥补这种差异的可能性空间在不断缩小。代际之间的道德差异直接影响代际价值认同,进而影响代际感情沟通,造成乡村代际冲突日渐增多。 4.道德生活庸俗化,乡风文明建设添堵。人类道德生活可以很高雅,也可能很庸俗。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乡村,村民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打牌赌博。每到晚上,乡民就聚集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赌博,有些乡民甚至在大白天聚集赌博,不干农活。吸毒现象也常见于很多乡村,多见于青年中间,对中国乡村伦理文化产生巨大危害。道德生活庸俗化是当今中国乡村面临的突出伦理问题,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难点和堵点。 5.道德生活意义感弱化,道德追求动力不足。人类过道德生活的根本目的是要获取道德生活意义感,具体表现为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产生的光荣感、荣耀感和幸福感。在当今中国乡村,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在道德生活中确立强烈的意义感,得过且过,甚至表现出严重的道德悲观主义态度,缺乏高尚道德追求和修心养性的道德动力。
二、乡村在振兴过程中面临突出伦理问题的原因
乡村伦理问题的核心是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造成的,其具体成因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主体的主观原因,还有乡村发展的客观原因,以及乡村伦理文化滞后、乡村道德治理乏力等原因。 1.缺乏道德记忆建构和传承机制是历史原因。中国乡村本来是道德记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地域,但由于缺乏完善的道德记忆建构和传承机制,道德记忆缺失的问题在当今中国乡村十分严重。中国乡村主要依靠乡俗、乡规、家风、家训等方式建构、传承道德记忆,但这些方式具有随意性、零散性特征,不能承担建构和传承中国乡村道德记忆的全部职能。由于缺乏完善的道德记忆建构和传承机制,中国乡村出现道德记忆淡化的问题就在所难免。 2.道德认知不到位是主观原因。在当今中国乡村,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关心如何挣钱的问题,很少有人会关心如何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精神品质等深层次问题。大部分村干部素质偏低,普遍不重视乡村道德建设和乡村伦理文化建设问题。道德认知不到位,不利于提高中国乡村道德生活水平,甚至将中国乡村道德生活不断拉向庸俗化的方向。 3.乡村巨变是客观原因。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重要的在于,大部分乡村中青年离开乡村,涌入城市,变成了农民工,不仅导致了大国乡村严重空巢的问题,而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剧了乡村的道德冲突。农民工在城市接触和接受了现代道德价值理念,回到乡村时,他们的现代道德价值理念与乡村的传统道德价值理念很容易形成冲突。另外,乡村青少年大量涌入城镇读书,也加剧了中国乡村的道德记忆淡化、道德代沟日益严重等问题。 4.乡村伦理文化建设滞后是根本原因。在当今中国乡村,伦理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问题非常明显。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国社会各界更多地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经济建设等领域,很少关注和重视乡村伦理文化建设,造成了乡村伦理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乡村经济建设的突出问题。如果乡村伦理文化建设不能及时跟上乡村经济建设的快速步伐,中国乡村出现道德记忆淡化、道德代沟日益严重、道德生活庸俗化等问题就不可避免。 5.乡村道德治理乏力是关键原因。乡村是中国社会最广阔的领域,乡村人口是中国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和道德治理的重心在城市,乡村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这不仅使乡村在当今中国的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和道德治理格局中被边缘化,而且使中国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伦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三、解决乡村振兴中突出伦理问题的五点建议
如何解决乡村伦理问题,事关我国全面乡村振兴的成败。因此,要把乡村中振兴中的伦理问题置放于民生发展的高度,从转变理念、立足根本、聚焦重点、重视外援、着眼长远等入手,构建解决乡村振兴中伦理问题的对策措施。 1.转变理念,将国家发展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城市长期居于发展的中心地位,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中受益较多,而广大农村长期处于边缘地带,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中受益相对较少。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达到比较高级、成熟的阶段,中国的发展理念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将发展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农村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它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如果农村长期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中国式现代化就算不上真正成功。 2.立足根本,把乡村伦理文化建设确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使命。要振兴乡村,必须首先振兴乡村经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乡村必须始终聚焦于经济。中国乡村的根本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伦理文化精神。中国乡村可能是落后的,但只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邻里守望、邻里相助、勤俭持家、遵循自然规律等传统美德依然在强有力地发挥作用,它就依然是强大的,就依然能够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要实现中国乡村振兴,必须从根本上振兴乡村伦理文化精神。 3.聚焦重点,加强乡村道德治理。要振兴中国乡村,必须大力推进乡村道德治理。乡村道德治理是一项无比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充分调动广大乡村人口向善、求善、行善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中国乡村蕴藏的丰富道德记忆和伦理文化资源,广泛借鉴中国城市推进道德治理的成功经验,着力建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道德治理体制,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中国道德价值理念教育广大乡村人口,致力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伦理文明模式。 4.重视外援,不断增强乡村道德正能量。要用整体思维和系统观念推进中国乡村伦理文化振兴,既要鼓励和支持城市在岗党员干部到乡村任职,为乡村带去先进道德价值理念,又要鼓励和支持乡村干部进入大城市接受培训,使他们的伦理文化建设能力得到提升;既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乡村求职就业,为乡村带去道德新风尚,又要为乡村干部深造学习提供条件,使他们有机会系统学习先进道德价值理念和伦理学理论;既要鼓励和支持城市退休人员回归乡村,为乡村伦理文化建设发挥余热,又要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归乡村,使他们为传承和发展乡村伦理文化贡献力量。 5.着眼长远,实施乡村伦理文化建设希望工程。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乡村伦理文化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在乡村伦理文化建设中的组织、统筹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乡村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乡村伦理文化建设、乡村伦理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致力于提高乡村人口的伦理认知能力和水平;提炼展示中国乡村伦理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引导中国乡村人口增强道德生活光荣感、荣耀感和幸福感,从根本上提升其道德生活意义感;充分发挥村委会、村级党组织的道德教育职能,着力提高中国乡村人口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精神品质,以乡村人口搞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3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