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湖南湘西州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探索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中央要求,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湘西州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扛牢首倡地政治责任,总结运用好精准扶贫历史经验,进一步把脱贫成果巩固好,把乡村产业发展好,把乡风文明提升好,把人居环境改善好,把基层组织建设好,奋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一、湘西州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有利条件 经过新时代八年艰苦奋战,湘西州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一,精准扶贫首倡地品牌效应影响广泛。脱贫攻坚期间,我州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成为国际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和新时代红色地标,在国内外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十八洞村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18年6月2日,时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特意来到十八洞村,实地探寻“精准扶贫”中国经验;2023年3月25日至26日,西班牙共产党主席森特利亚专程到我州十八洞等地参观访问,感悟脱贫攻坚精神。今年11月3日,“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将在我州举办。近年来,已有40多个国家及地区近20批次参访团来湘西考察学习减贫经验,全面小康经验交流会、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建设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培训班等重大活动在湘西成功举办,以“湘西之窗”展示了“湖南之为”“中国之治”。精准扶贫首倡地品牌为我州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政治、经济、社会溢出效应,有力促进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公共资源向湘西州倾斜和流动。 第二,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生态文化旅游业呈现“井喷”发展态势,“神秘湘西”旅游品牌享誉国内外,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全州GDP增长贡献率提高至75.2%,带动50万人吃上“旅游饭”。全州农业特色产业面积突破400万亩,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富硒猕猴桃基地、椪柑基地、百合基地、优质烟叶基地和全省最大的优质茶叶基地。以酒鬼酒为龙头的白酒产业强势崛起,2022年酒鬼酒实现产值突破50亿元、税收近15亿元。中医药和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县市实现省级园区全覆盖。商贸物流加速兴起,湘西州成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州。10年来,全州GDP年均增长6.6%、人均GDP总量较2012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年均增长10.6%、是2012年的2.5倍。 第三,以城带乡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历史性改善,张花、龙永等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高铁建成运营,湘西边城机场建成通航,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道路硬化,农村全面实现“五通五有”,“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地理困境一去不复返。大兴寨水库开工建设,新建了一批水电站、防洪水库和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城乡防洪减灾能力、抗旱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湘西电网迈入了以500千伏为主要电源支撑的超高压时代;网络覆盖土家苗寨、走进千家万户。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超过1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2.2%,湘西高新区成为武陵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四,群众生活品质有了历史性提升。社会保障全面得到加强,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在农村劳动力众多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了比较充分的就业,每年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 万人以上,其中脱贫人口30万人左右。坚持从小切口入手,着力解决学位、床位、车位、厕位、摊位“五位”民生问题,突出关爱帮扶城镇困难群众、困难残疾人、困难老党员老干部、留守孤寡老人、未成年人“五类”人员,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2年,全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到31412元、13097元,分别是2012年的2.1倍、3.1倍。公共服务全面提质,新建、迁建、改扩建近300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有力改善了全州城乡办学条件,群众身边的公共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各族孩子读书的选择越来越多,古丈县“山村幼儿园”经验全国推介,“泸溪经验”全省推广。群众健康保障持续加强,城乡居民医保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为81.72%,乡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8县市二甲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合格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还有州博物馆、州艺术馆、州文体会展中心、州工人文化宫以及充电桩、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生产生活,2022年全州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三。 第五,基层治理效能得到历史性提高。创新推进“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农村党员干部与58万户家庭组成10.65万个互助小组,形成了党建引领、党群共治的农村治理新格局。回引1307名优秀中青年回村任职,97%的村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41.3岁,村村有一名35岁以下和一名大专文化程度以上干部,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得到明显增强。基层行政服务效能和便民服务水平大大提升,全面建成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平台,100多项服务事项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43项高频政务服务下放至村(社区)。从严惩治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全面加强农村维稳队伍和“雪亮乡村”建设,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二、湘西州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在推进实践中注意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湘西州当前最紧要的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但不能就衔接抓衔接,而要着眼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置于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进,着力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等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第二,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更加注重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既打好攻坚战,又打好持久战,实现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统一。一方面,要立足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加强乡村在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等方面的规划、统筹,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同步建设、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重点领域局部地区的突破,在基层党建引领、产业提质增效、建设和美乡村、树立文明新风、高效便民服务等方面作示范,以重点领域局部地区突破带动整体发展。 第三,要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一方面,党委政府要发挥好有形之手的作用,将规划设计、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职能落实到位,做好统筹协调、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工作,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越俎代庖、大包大揽,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政策激励,支持村集体和农民自主发展产业、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树立文明新风,充分激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四,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州县两级要加强统筹推进,既把总书记考察过的梨子寨工作抓得更好,又把十八洞村其他几个寨子同步发展好;既突出十八洞村的示范引领,又强化十八洞村与周边村的有机结合,协同做好产业发展、就业扶持、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工作;既要抓好272个重点帮扶村、117个示范村乡村振兴工作,又要把握“全面振兴”的内涵要求,以点带面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百姓都能过上更好日子。 第五,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生态保护支撑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方面,要遵循生态规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生态化、无害化和绿色化,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开发土地、山水、林木、自然景观等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第六,要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尽心竭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科学评估财政承受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本动力,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制度保障等供给水平,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吊高胃口,不能层层加码,不能盲目举债搞建设,做到稳扎稳打推进乡村振兴。 三、湘西州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现实路径 我们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和“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努力做到“五个走在前列”,积极走共同富裕、产业兴农、宜居宜业、绿色发展、人才振兴和乡村善治之路。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工作要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做,首先要巩固脱贫成果,巩固住再往前走,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当前,我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巩固脱贫成果压力较大。截至2023年7月,全州有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10355户33159人,收入刚过7500元/人.年的监测线,数量位居全省第2,特别是一些边远乡村未消除风险监测户占比较大,因病、因学、因残、因灾致贫返贫风险隐患仍然存在。二是收入来源结构不够合理。呈现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高,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低的“两高两低”特征。以监测户为例,2022年度全州监测对象共19591户60338人,人均纯收入为1168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6594元(占比56.5%),转移性收入3717元(占比31.8%),经营性收入1197元(占比10.2%),财产性收入175元(占比1.5%)。收入结构的“两高两低”特征说明,监测户收入过于依赖外出务工和政策支持,产业经营性收入和土地、存款收益等财产性收入较低。三是一些产业项目存在失败风险。有的产业扶贫项目效益不理想,难以按期分红。如:吉首市2019年以来的特色产业项目中,有7个项目不能按期分红;永顺县2019年以来产业发展项目中,有4个项目设备闲置甚至毁损,有18个项目中止或失败;花垣县因政策禁养、经营不善退款、非洲猪瘟等原因造成35个产业项目亏损。四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还需加力。集中安置区产业结构单一,部分企业或扶贫车间抗风险能力弱,产业规模不能满足搬迁群众的就业增产增收需求;易地搬迁产业帮扶形式相对单一,集中安置户主要采用委托帮扶分红模式,受外部环境或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一些产业发展带动效果和帮扶效益欠佳,一些项目每年分红额度不及预期。 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促使各族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一要压紧压实责任。全州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统一领导和研究部署,扛牢党管“三农”的政治责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充分发挥党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党委办公室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统筹调度。落实好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州委常委联系县市、州县市领导包乡镇、后盾单位包村、工作队驻村、党员干部联户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二要守住守牢底线。落实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建立乡村两级防返贫监测帮扶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全过程管理工作责任,确保精准监测、及时发现,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能力,合理确定带动方式和收益分配制度,让群众更好享受到产业收益。三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感恩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观念,消除“等靠要”思想。加强职业教育,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培养致富能手和共同富裕带头人。坚持就业优先,运营好就业帮扶车间和产业帮扶项目,依托以工代赈等政府投资项目促进就业作用,因户施策落实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等后续扶持措施,让脱贫家庭有稳定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积极争取上级增量资金,统筹整合相关存量资金,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加大后续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安置区可持续发展。四要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持续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省辖兄弟市对口帮扶湘西州工作,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和金融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进一步优化帮扶关系与帮扶方式,汇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五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推动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社分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股份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二)做优做强当家产业,走产业兴农之路。 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扬长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我州乡村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组织化程度不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这是我州乡村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分”的充分、“统”的不够,家家包地、户户为农,没有“联”或“联”的不好,导致小农户生产经营成本偏高,对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产”的效益不够好。二是资源保障不足。在土地资源方面,湘西州耕地保有量300.9万亩,基本农田稳定在237.75万亩,人均耕地仅1.2亩、农田不足1亩,而且农田耕地呈“小、短、弯”形状,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在资金保障方面,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乡村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不够。三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发展过于依赖政策“输血”,产业同质化、低水平重复比较多,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欠缺,品种老化、市场竞争力弱,品牌化营销滞后、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四是市场主体带动不强。龙头企业少,市场主体“散”“小”问题突出。全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仅48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仅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增长与管理组织松散、生产经营不规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带动能力较差。五是基础设施综合协同性有待提升。以交通为重点的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水、电、路、网络等产业配套设施跟不上,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总的来讲,产业振兴要立足湘西资源禀赋,围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做好“土特产”和“品种、品质、品牌”文章,探索产业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范化、营销品牌化、三产融合化“五化”发展路径。一要推进产业规模化。按照“一县一特”“一县多业”的思路,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建成一批区域分工合理、统筹种养加销、覆盖优势农产品的产业集群。加强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带动作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增强产业辐射力、带动力,不断提升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二要推进生产科学化。把种子种苗培育作为“源头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示范基地。大力推广适合山区特点的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提高特色农业的数字化水平,推进机械化智慧化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以产业基地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牧—沼—果(包括茶、菜)”等种养结合模式,积极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新技术,充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做到精准施肥、科学施肥。三要推进管理规范化。对接农业生产的国际国内标准,围绕产地、生产管理技术、投入品管理、检验检测、包装标识等环节,制定全州统一的农业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建立标准化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高质量建好一批特色产业种养加示范园、标准园、精品园,通过规范化管理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四要推进营销品牌化。实施创品夺牌战略,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品牌认知度高的名优品牌。培育标志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品牌,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同一地区同类品牌整合,加强品牌注册性保护和常态化管理维护。以农产品展示展销和产销对接活动为契机,加大品牌农产品营销力度。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建设具有广泛性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让湘西品牌农产品搭载“互联网+”快车,走出深山,走向世界。五要推进三产融合化。利用技术创新、要素渗透打破传统农业产业边界,扩宽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产业功能。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乡村服务业,充分利用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提升传统农业产业附加值,打造一批国家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种养产业、庭院加工产业、庭院旅游产业等,把优质的特产、美丽的风景、神秘的文化、良好的空气、干净的水等优质产品推销出去,让村民在家里有钱挣,让广大群众得实惠。 (三)全面提升乡村建设质效,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州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规划质量不高。村庄建设没有严格执行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原则,影响和美乡村整体建设品质。有的规划没有依据村情编制,标准不高,操作性不强。二是风貌不够协调。传统村落建设管控力度不够,大部分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存在与民族特色不相统一的现代建筑,破坏了村庄的整体风貌。三是环境还有差距。乡镇之间、村寨之间、户之间和家庭内外环境还有差距,乡镇、村寨乱搭乱建、乱批乱挂、乱堆乱放等现象仍有存在。四是公共服务还有短板。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除保障村民生活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外,其他方面的公共服务建设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我们要把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美丽湘西的基础工程,久久为功抓下去,实现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一要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县域统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把延续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传承好历史记忆,让“乡耕”、“乡风”、“乡愁”和“乡恋”成为最大的情景体验。加强规划执行,做好工程设计,提升村庄风貌,不过度建设,不大拆大建。二要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继续抓好“四治三种一创”(治厕所、治垃圾、治污水、治容貌秩序,种树、种花、种菜,创最美农家),深化最美集镇、最美村寨、最美农家、最美河库、最美生态公路“五美”创建,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合片成面的乡村建设格局。三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在“人”的方面,着力抓好招才引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资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在“地”的方面,推动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在“钱”的方面,进一步优化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完善县域金融市场体系,地方政府根据各方风险控制能力建立担保体系,搭建农村三资产权登记平台,创新县域金融机构支农惠农模式,调度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更好满足县域经济多元化融资需求。四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县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互联互通、衔接互补,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抓好水、电、路、气、讯、物流、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四)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走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17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生态是湘西最大的优势,绿色是湘西最美的底色。我州林地面积1733.61万亩,森林覆盖率60.39%,具有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如何进一步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更好地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是全州上下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当前,我州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省内长株潭绿心区2019年补偿标准为24.75元/亩·年,而我州生态公益林当前补偿标准为18元/亩·年。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仅为木材采伐收益的20%,远低于木材经济利用价值。二是林权改革不彻底。普遍存在证山不一、一山多证、一证多山、界限不明等现象,多数林权证只发放到乡镇或村民小组,林权证的到户率不足50%。三是政策支持不够。目前,林业碳汇类尚未全部进入国家碳交易市场,缺乏交易进入的途径。林业作为一项基础性产业和重要的公益事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融资弱质”。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强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和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湘西、美丽湘西。一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体系。争取合理提高现行中央财政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渠道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研究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生态效益补偿有效途径,推动创新生态金融产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促进生态事业向生态产业转变。二要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的林权矛盾纠纷。构建发展林下经济的组织和政策体系,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做好林下经济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着力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发展一批林下品种,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种植基地,支持企业开展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做好湘西特色品种地理标志、注册和认证工作。着力完善利益链,培育一批本地企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带动效应。三要积极探索推进林业碳汇工作。加强林业碳汇产权制度建设,探索将小而散的林地根据林木类别进行分类收储、统一开发、集体获利。加强能力建设及技术支撑,推广碳汇测量路径和碳汇造林项目开发的技术与经验,加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设计、管理、核算、监督等各方面的人才培养。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鼓励建立林业碳汇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林业碳汇领域。探索林业碳汇改革试点,以国有林场与权属无争议、集中连片的集体林地为试点对象,打造林业碳汇样板,加强CCER项目储备与开发,力争首批进入国家碳汇交易市场。 (五)做好乡村育才聚才工作,走人才振兴之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州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着人才缺口大、流失容易、留住难等问题。一是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近年来乡村人力资源大量流向城市,留守村庄的主要是部分妇女、儿童和老人(俗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如,古丈县古阳镇有16-60岁劳动力人口15000余人,其中12000余人外出务工,很多偏僻村寨没有年轻人,农业农村发展严重缺乏人力支撑。二是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较难。近年来,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有近30%岗位因无人报考而取消了引进计划,主要集中在工学类、临床医学类、理学类、农学类等技术人才。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教师学历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仅57%。全州还有306个村卫生室没有配备合格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资格的村医127人,仅占8.71%,大部分村医仅持有乡村医生资格证。三是专技人才作用发挥不够。专技人员服务基层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创新创业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成果转化不明显,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还不突出。 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从招引、培育、关爱三个方面靶向发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发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一要拓宽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着力搭建建乡平台,畅通回引渠道,强化政策引导,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共同规划家乡、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浓厚氛围。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协同,以村为单元、情为纽带,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打通回乡堵点,有效畅通社会力量投身家乡建设的渠道。坚持精准化按需招才,编制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目录,加强引进乡村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基层教师、医生。坚持灵活化柔性借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才理念,实施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搭建专家工作站、产业研究院、领军人才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医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平台,加强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选派管理,柔性引进一批专家带培本地人才,支持乡村发展。坚持项目化定向引才,实施高学历村干部岗位补助、乡村振兴巾帼人才、青年英才返乡创业等支持项目,引导和支持湘西籍在外能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就业创业。二要聚焦发展所需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实行订单式培养,实施好定向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免费医学本科生、农技特岗生、水利特岗生、林业特岗生等国家政策性培养计划,大力推动人才培育本土化、基层化和定向化。开展点对点帮扶,选派州、县优秀中青年干部下乡镇挂任职、组成乡村振兴工作队进村服务,健全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建立和落实好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注重全方位培育,实施农业产业领军人才、乡村工匠等各类人才支持项目,分层分类培育高素质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挖掘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和其他农村实用人才。三要强化保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州委组织部、州人社局牵头,州直有关部门、县市、湘西高新区分工负责的人才发展工作机制,将落实“乡村育才聚才行动”目标任务纳入部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压紧压实各职能部门责任。强化政策支持,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规定,制定巩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到乡村振兴一线创新创业。强化关心激励,将乡村振兴人才纳入州县领导联系服务专家范围,第一时间帮助解决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子女入学、待遇保障等难题。树立重视乡村人才发展的鲜明导向,开展优秀高素质农民评选等乡村人才评价工作,在“武陵人才”评选中面向乡村振兴人才单列名额,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乡村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共湘西州委书记) 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当前,我州乡村治理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村民自治能力不高。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乡村成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同时,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村民集体意识减弱,村规民约约束力不强、村民自治能力不高等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强。农村党员作用弱化、老龄化等问题较为突出,截至2022年底全州农民党员共59002人,35岁以下8982人,仅占15.2%。村干部年龄偏于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发展观念不强,致富带富能力相对不足。党内基本制度落实不够规范,有的乡镇对村干部管理失之以宽,有的村党组织党内生活不经常,民主评议党员走过场,没有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三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欠活力。村集体经济存在地域之间、村村之间、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普遍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品牌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缺少有发展后劲的主导产业,部分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发展空间小、增收渠道窄,缺乏新的收入来源。四是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法治宣教有差距,部分群众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低,法治观念、法治意识不强;乡村网格化工作在服务管理、治安防控、事项办理等方面发挥作用还不够;基层综治力量整合不够,条条、条块分割,不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社会力量,社会共治合力不强。五是乡村文化建设中还有短板。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效能不高;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如何进一步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把“要文化”“送文化”“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仍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下一步,要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一要坚持党建引领赋能。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引领行动”,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加大从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五方面人员”中择优选拔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力度,锻造一支充满干事创业热情的乡镇干部队伍。注重从本地致富能手、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返乡大学生群体中发现优秀人才,充实村支“两委班子”,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教育培训,多资源多渠道培养农村创业带富党员干部,着力提升其“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创新推进“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二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村落建设型等适宜当地实情的多元发展模式,探索推行集体经济“联合体”“优先股”,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政府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必考项目,作为县乡两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必述内容。加强监督管理,做好中央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村的审核和项目实施,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三要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发挥自治基础作用,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增强村规民约的合法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把政府各项涉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发挥智治支撑作用,实施“互联网+乡村治理”行动,完善“微信群+群防群治”基层治理体系;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四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示范工程,建好用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持续打造好“院坝小讲堂”“一起赶场去学习”等理论宣讲品牌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科学普及和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好“山乡小剧场”文艺电影志愿服务下基层活动,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坚持办点示范开设“讲习所”,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涵养乡风文明。(来源:乡村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