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崔红志 芦千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要素良性互流,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关键是找准产业载体。城市农业就是实现城乡要素良性互流的重要产业载体。城市农业是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围绕城市居民需求和城市功能需要进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集合体。
城市农业四种主要业态
城市农业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城市空间范围的延伸,适应了城市空间特征、生活节奏,匹配了城市要素和需求结构,呈现了与乡村农业不同的丰富业态。
其主要有以下四种业态。一是城郊特色农业,主要有采摘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等休闲农业和高值农业。该种农业以城市消费者到“田”消费或农超对接、社区配送为主要消费形式,以社区团购、线上体验、净菜配餐等新的营销模式迅速普及,是食品短链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二是城市庭院农业,主要是在阳台、屋顶、居室的部分空间发展微型农业,用于观赏、休闲、体验等,收获的产品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微型菜园、微型农场等广受城市居民欢迎,是生活新风尚的重要体现形式。三是城市绿化农业,包括用于城市绿化的植物种植、养护、防治、更新等活动以及围绕城市绿化形成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举措。四是城市科技农业,主要是城市的农业教育、研发、服务、科普等活动,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创新驱动能力。
发展城市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城市农业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举措。
体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城市农业是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产业体系在城市和乡村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结果,具有联通城乡产业发展、贯通城乡要素通道的作用。推动城市农业发展,有助于搭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桥梁,促进城市优质要素下沉乡村。
重构农业内生循环的关键举措。农业内生循环是农业现代化的原生动力。发展城市农业,可以进行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补齐农业创新驱动链条,畅通农业创新要素由城入乡的通道;也可以为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接触、见习、了解农业的机会,恢复农事经验的代际传承秩序。
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战略支撑。城市农业是实现城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产业载体,碳减排和碳汇潜力巨大。城市农业循环利用厨余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污等,变污染为资源,减轻城市负荷,有助于实现城市内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转型。
丰富城市美好生活的有效选择。城市农业能够引领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美好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选项。如老年人、青少年利用空闲时间,体验田园生活、农耕文化,在陶冶情操、健康养生的同时,享受到自己生产的绿色有机产品。
加快发展城市农业
城市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一直处于业态自我发育、市场随机生长的“萌发”阶段,尚未成为独立的产业门类。人们也尚未在战略、规划、政策等方面进行考虑,使城市农业发展缺少制度层面的约束。未来,要高度重视、明晰战略,加快发展城市农业。
一要明晰城市农业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农业范围和边界,加强其发展规律研究。把城市农业纳入发展城市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城市人居环境、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中,尽快制定城市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建立支持城市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消除城市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限制因素。
二要更新城市建设管理理念。提升城市发展对城市农业的包容性,加强宣传、推广、普及。推动城市绿化向以城市农业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造碳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升级转变,激发城市绿化的多重功能。社区管理者应主动导入城市农业产业项目。
三要增加城市农业要素供给。引导现有的都市农业研究机构,加强面向城市农业的基础科研和科技创新;加强面向城市农业的技术转化,顺畅城市农业创新驱动发展通道,推出适应不同城市农业业态和场景的技术解决方式,加强器械、设施及相关投入品的研发和应用;加强对城市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要完善城市农业配套服务。逐步引导农技推广、植保、种子等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向城市农业延伸覆盖,鼓励发展为城市农业提供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社区活动。发展城市农业服务业,搭建城市农业孵化平台,为各种食品短链、共享农业、智能农场等城市农业新业态提供服务支撑。
五要加强城市农业行业管理。明确城市农业的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城市农业发展规范,建立覆盖城市农业全产业链的监管机制,杜绝假冒伪劣投入品进入城市农业产业链,避免城市农业成为监督监管的盲区。总之,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城市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城市农业成为构建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抓手、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来源:乡村发现转自:中国三农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