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自己“种”在棉田里
返回列表
查看: 174|回复: 0
收起左侧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自己“种”在棉田里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0429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4 08: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马峙英(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马峙英,男,1958年10月生,农学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为河北农业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副理事长,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河北省棉花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这是古人赞美棉花的诗句。千百年来,人们能在冬天安逸生活,少不了棉花的功劳。“无粮不稳,无棉不安”,聊起棉花,马峙英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20世纪90年代,黄萎病在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大爆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其防治成为继棉铃虫之后又一世界性难题。黄萎病是土传维管束病害,传统喷药无法杀死病菌,非常难治理。“没有道路,咱们就率先趟出一条路来!”马峙英带领团队开始了新征程。经历20多年的潜心钻研,发现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和病菌致病特点及互作规律,攻克抗病与丰产同步改良难题,育成系列抗病高产新品种,解决黄萎病阻碍生产重大问题。新品种大面积应用,多次入选全国十大品种,防病增产效益显著。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随着粮棉布局调整和纺织工业发展,解决棉花旱薄盐碱病虫多逆境和中高端原棉需量不断增加的问题成为产业重大需求,生产急需多抗优质高产品种。他带领团队一扎又是十余年。精准鉴定筛选优异育种亲本并明确分子类群,创新育种材料,育成系列优质高产新品种,实现优质高产与多抗协同提高,新品种多次入选“全国大田作物授权品种推广面积前十”,是原农业部发布的重大育种成果,为棉花提质增效提供支撑。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病害少了、产量上去了、品质提高了,然而,这样的成果马峙英还是不满意。他说:“我钻研了一辈子棉花育种,要彻底弄清楚我育成的品种为什么好”。2014年起,他拉着团队来了个“深度潜水”,把目标直指棉花基因组变异与分子育种,力争让棉花育种从“海选”走向“定制”。率先解码了陆地棉纤维品质和产量遗传秘密,破译了棉花育种改良的基因组结构变异及遗传效应,发现了控制不同性状的重要遗传位点和新基因,为作物多性状协同改良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资源。研究成果先后于2018和2021年发表在Nature Genetics。
  三十多载,他风雨无阻、往返穿梭,将忙碌的身影留在了田垄、实验室和办公室之间。他不是农民,却和无数农民一样品尝着秋收春种。农民把种子播撒在了田野,马峙英把自己变成了一颗种子,播撒在了棉花研究的大地上!(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714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