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生态振兴   王淼:新时代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析
返回列表
查看: 153|回复: 0
收起左侧

[生态策略] 王淼:新时代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析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0429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6 09: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王淼(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读《资本论》有感
  美丽宜居村庄是指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行政村。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的核心是宜居宜业,特征是美丽、特色和绿色。建设美丽宜居小镇、村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村镇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资本论》对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必然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要义,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初心就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研究不平等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这一思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核心的指导作用,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人的振兴,不是单纯的物质的提升。我们既要改变乡村的物质面貌,同时更要让农民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村庄为导向,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二、推进新时代美丽宜居村庄建设
  贯穿《资本论》的主要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制度变迁在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决定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此做了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在或慢或快地进行着,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新的生产力出现和发展又会引致新的生产关系产生。《资本论》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发展规律,且是紧密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它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如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以及机器大工业的三个阶段,首先具体考察和论述了三个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其次,阐明适应这种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经历了相应的发展阶段。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它不否认生产关系的发展可以出现跳跃性,并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有时候社会制度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把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标准和上层建筑标准统一起来。目前,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就是着力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多种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加快资本循环与周转的必要性、社会再生产中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提出了要重视自然资源的有效效用和生态平衡等。这些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我国新发展阶段生产力的有效发展,促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1.实现自给自足的小农向商品化小农转型
  在《资本论》中有一处关于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论述: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具有的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可从英国人同印度和中国的交往中明显地看出来。在中国,“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形成了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其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直接结合而造成的巨大的节约和时间的节省,对大工业产品进行了最顽强地抵抗。这意味着市场经济不发达和小农经济的强大造成了旧的生产方式稳固地保留下来。这也可以说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历史原因的话语。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借助城乡生产要素市场提高房屋、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资本化水平,其典型表现是农村商品化农业和商品化劳动力愈加繁荣,并出现快速增长,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具有明确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导向,但实践已经表明,规模化经营并不一定比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效率更高。按照社会自然演化发展,小农经济基于生计、安全、情感等众多考虑并不会走向终结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表明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农经济与规模化经营呈并存和发展的局面。小农经济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家庭生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对商品化生产毫无兴趣。当农民通过家庭分工与非农经济收入获得稳定生计来源时,对待土地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受市场体制的理性法则来支配;当资本、技术、装备、管理等先进生产力要素与小农经济实现融合,就能够破解小农户农业生产现代化困局。因此需要搭建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桥梁,通过生产、销售、金融的组织化将分散的农民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解决市场主体地位不对称和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一旦将分散的小农户与市场链连接起来,小农户农业经营收入将会成几何级数增长。
  2.“科技支撑”是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例如,在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科学的施肥、新的灌溉方法的采用可以直接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中各要素结构的科学组合可以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21世纪现代经济生活中,“互联网+”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应用到传统产业,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社会的创新力。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而乡村产业振兴更多是农业振兴,这离不开科技支撑,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更好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当中。要坚持以伟大事业为导向,着眼提升乡村振兴的支撑力,把科技赋能贯穿全过程,为全面推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
  要坚持全方位推进。科技对乡村产业的发展是巨大的,科技优良的品种,才能卖出好价钱,这对于提高农业的附加值都是极端重要的。要认识到推进科技支撑,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就是要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首先是发挥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当前,乡村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非常低,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在一些农村,甚至还可以看到勤劳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干实干,但是由于科技含量低,发展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同时,发展乡村产业,要通过深挖主导产业增值潜力,促进农业产业链前延后伸,把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解困,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助力。
  3.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要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伴随着资本积累,不仅雇佣工人受到资本的盘剥,而且自然资源受到资本的掠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马克思重视节约资源、促进生态平衡。他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会相应减少,要重视森林、矿藏等资源的枯竭;要“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从而节约地利用自然力”,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里就表达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伴随着经济长期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资源消耗巨大,空气、水、废弃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强环境治理,正是对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的高度重视和着力践行。在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过程中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已变得刻不容缓。
  4.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社会经济部门归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平衡理论就是要求部门之间在全面协调的基础上实现按比例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结构比例失衡往往无法避免,一般通过经济危机强制实现平衡。马克思很重视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张社会主义再生产发展要克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实行按比例平衡发展。现代经济中结构问题错综复杂,如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等结构矛盾,需要创新、加强计划调节和宏观调控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把协调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遵循与发展。
  我国城乡关系结构变迁大体经历了城乡对立、城乡统筹、城乡融合3个发展阶段。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对当下中国的城乡关系、城乡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城乡融合意味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不仅要继续“给予”还要“激活”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形成城市与乡村的对称性发展关系,二者呈现出双向互动、互为依存。这表现为,一方面解决好农村问题要借助城市的力量,需要城市为农村提供资金、技术与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解决好城市问题也要借助乡村的力量,生态环境、休闲旅游、健康养老、乡愁寄托等都离不开农村的作用,需要农村资源的支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政府力量处于核心位置,主要发挥规划和引导作用,致力于塑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如最基本的通过农村土地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为市场力量介入创造条件和激励机制;市场力量是主导,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市场化激活城乡发展活力,形成合理的城乡分工体系;农民个体力量发挥主体性作用,通过组织化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更多地分享发展红利。归纳起来,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城乡独特价值是认识前提,城乡地位平等是基本保障,城乡要素互动是作用机制,城乡差距缩小是现实目标,城乡均衡发展是最终格局,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进一步推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83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