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曹倩:产业精准扶贫思想在十八洞村的实践探索
返回列表
查看: 153|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曹倩:产业精准扶贫思想在十八洞村的实践探索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8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8015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13 09: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曹倩(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读《大国小村》有感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陈锡文主任对十八洞村完成脱贫攻坚、走向发展致富之路的评价。《大国小村》一书虽是对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经验的总结,实则是全国实现脱贫攻坚的缩影,在党的领导下,扶贫干部、贫困群众、社会力量等坚持不懈努力,创造了脱贫攻坚的“中国奇迹”。本书内容详实,本报告主要从精准脱贫思想中的产业扶贫思想在十八洞村的实践运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主要内容
  本书将十八洞村这一“小村”的变化放在“大国新时代、新格局”下,对十八洞村脱贫攻坚中扶贫工作队、产业经济、村庄治理、文化、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六个方面进行了梳理论述。并总结了十八洞村可借鉴、可梳理的模式。
  1.大国背景
  精准扶贫的国际背景。贫困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联合国自1979年起,每年都会举行以消除贫困、饥饿有关的主题纪念活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实现脱贫,不仅是对中国人民庄严的承诺,也为世界提供扶贫经验。同时,发达国家等脱贫的成功实践也为中国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贫困治理问题是世界性的、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挑战,需要全世界人民携手团结起来,共同消灭这个制约世界发展、影响和平的不安定因素。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千年梦想,是人类奋斗的目标,更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只有妥善解决贫困问题,人类才有光明的未来。中国愿携手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一个远离贫困的美好世界。
  国内背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生活条件、医疗保障之间的巨大差距,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不但是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要创新,扶贫方式、帮扶思路和措施、指导思想等方面都要创新,要改变贫困群众等要靠的落后思想,要扶持他们自主脱贫的意识,要在扶贫实践中探索治理贫困“良方”,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亟需解决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有显著成效但仍出现许多问题,包括项目资源浪费、缺乏监督管理机制等。第一,个别项目的益贫性不足。在产业扶贫的实践中,基于种种原因,产业发展没有真正帮助贫困群众,出现“扶富不扶贫”,在某种程度上使贫富不均的现象更加突出,导致国家资源的浪费。第二,某些地方的政府主导性太强且缺乏监督机制。政府掌握着绝大多数扶贫资源,因此顺理成章成为产业扶贫中的主角,一旦政府抽身,扶贫产业便无法继续发展。同时,作为确保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转“输血”为“造血”的产业扶贫需要科学合理的选择当地的扶贫产业,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无论是县级还是乡镇产业规划,都需要科学的管理。第三,某些产业扶贫项目缺乏对市场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很多地方在发展产业扶贫项目时缺乏市场需求,盲目选择扶贫产业进行投入,要么质量差导致价格低,要么产品供给大于市场需求而损伤农民的利益,要不产业项目夭折。最后,在实践中,贫困农户在产业扶贫实践中的意愿不强,弱势地位明显。
  2.“小村”经验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十八洞村作为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的典型村,长达七年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变化。在精准扶贫实施之前,十八洞村作为深度贫困村,该村及其村民已长期陷入贫困状态,村民的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问题十分显著,“等、靠、要”思想严重制约着村民的生存与发展,贫困已成为当地的生活常态。
  村容村貌从房旧屋破、人畜共居到干净卫生、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村寨。产业从传统种养、靠天吃饭到“飞地经济”“四跟四走”“生产互助兴产业”等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增加造血能力。本地人语言、技能、服饰、价值观念等发生改变,从习近平总书记刚来十大洞村时语言不畅到几乎人人都会普通话等。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准扶贫前劳动力外出务工,十八洞村开始发展起自身产业后本地劳动力回流、村外人口流入;以务工及农业为主的就业到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多、机会增多。治理结构从传统熟人社会向多主体熟人社会的转变带来的自治,以及向基层党政领导的多层治理的转变。
  十八洞村的经验体现在产业发展方面,一是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村民脱贫致富的进程。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苗绣、猕猴桃、黄桃、山泉水等特色产业。二是在产业扶贫基础上发展新职业,加快社会结构的变化。该村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资源优势的发挥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召回了大量外出人员并进行返乡创业。三是扶贫先扶志。,十八洞村的扶贫干部对全体村民进行了思想工作,凭借“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激发村民的内生力量,逐渐使村民克服了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实现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态度转变。
  二、我国产业扶贫发展历程
  2018年10月23日习总书记在广东省清远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产业扶贫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抗风险的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加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全面小康。
  1.“救济扶贫”阶段(1955年1977年)
  尽管在 1955至 1977 年这一阶段没有提出专门的、规模性的扶贫计划或项目,但这一阶段尤其是人民公社时期在农村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上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对穷社、穷队和贫困户生产的扶持都构成了后续产业扶贫的历史基础。本阶段有针对性的扶持穷社、穷队以及贫困户生产,此时,产业扶贫的方式以“农贷扶贫”、“救济扶贫”为主。
  一方面,依托集体所有制在土地占有和劳动力投入方面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水利设施和交通条件。灌溉面积从1952年的 1995.9万公顷增加到了1978年的4488.8公顷,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较50年代初期增加了9倍。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扶持穷社、穷队以及贫困户生产。一是对穷社、穷队的扶持。1959 年,鉴于人民公社之间存在较大的穷富差别,毛泽东提出扶持穷社、穷队的建议。据此建议,当年经济建设支出中增加了 10 亿元用于支持穷社、穷队发展生产。这项中央财政“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奠定了中国财政扶贫的基础。二是对农村贫困户生产活动的扶持,直接对贫困户生产活动的扶持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前,主要有农贷扶贫和救济扶贫两种方式。
  2.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农业产业扶贫阶段(1978 年至2001年)
  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专项扶贫与农业革新发展的开端,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农产品交易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启对老旧生产关系的改革,以及持续处在一连串对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阶段和相关方面的基础上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这项改革是在我们党和中央指引下逐步规划完成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修正和进步。
  一方面,农用土地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1978 年后,农村家庭在生产合同、房屋承包等具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了土地承包和与其相关的行政权利。同时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后,开始经营个体公司和服务业。这样的行为产生了个体经营者和家庭经营的崭新方式,让农业产业迅速发展了起来。另一方面,农业产品贸易体制的改革提高农业产业商业化水平。发布的所有中央一号文件在 1982 年至 1985 年间,都在不同程度上调整了农产品封闭流通制度,逐步形成了途径多、中间环节少、开发类型全的流通体系;改革了农产品购销价格制度,一步步对农产品价格有所放松,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体系;成功地进行了重建农业产业生产结构,使农业产业进一步商业化,增强了生命力。最后,规模使用专项资金支持最困难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改革农用土地体制、市场体制和就业体制,促进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减轻农民贫困,开始动用专项资金支持一些极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3.开发式扶贫阶段(2002年至2011年)
  本阶段通过产业项目的实施进行扶贫,改变以往瞄准个人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区域瞄准的工业产业扶贫。从中共十六大开始,党中央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了重要步骤来减少扶贫困难和发展农业产业扶贫。在本阶段,将三农中仍存在的“顽疾”作为施政方略的重中之重,创造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首先,调整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产业扶贫的这一时期,农业部门开始通过加工、转换和扩大出口来增加农民的农业产业收入,指导农民在农业市场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指南。其次,研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模式的创新。在这一阶段,相关农业产业的政府部门提出了农业产业市场导向,这是基于科学技术和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之上得来的。最后,加大对贫困地区扶贫教育和培训的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自身努力的潜力发掘作为起点,农业产业扶贫举措与促进村庄和就业转移培训相结合。它还支持在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措施,促进农业产业机械化,提高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
  4.产业精准扶贫阶段(2011 年至2020年)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冲刺期,以粗放式、单一式为特点的扶贫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尤其在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生态发展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新常态下,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来提高农村综合发展水平,让农村贫困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与传统“输血式”扶贫模式相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最大的进步在于从整体上提升“肌体”的“造血”能力。
  第一,本阶段切实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提升农村群众增收能力。发展产业就是要建立“带贫”的机制,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适当的产业项目,防止步入扶贫“养懒汉”误区。第二,产业扶贫到户到人、提质增效。建立了贫困户发展指导员制度(到户帮扶干部),指导员需要分析和明确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困难之处,比如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缺销路,然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指导,并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第三,综合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手段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三、产业精准扶贫思想在十八洞村的实践与发展
  十八洞村产业扶贫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下进行了丰富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贫困治理经验。在习近平产业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十八洞村产业脱贫取得巨大的成功。
  1.人本思想:外来因素激活群众内在动力
  人才在发展精准特色扶贫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繁荣乡村乡土文化有着示范和带头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断使我国的人民逐步脱离贫困、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实现产业扶贫的目的是为了人民。2018年2月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贫困地区最缺的就是人才。”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鼓励、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贫困治理工作是党的各级扶贫干部的责任。十大洞的人才可以总结归纳为三类:外来人才、扶贫干部以及当地人才,三类人才共同发力助力十八洞村产业发展。
  首先,社会结构变化吸引外来人才就业,这些外来人才可以分为扶贫干部与外来就业人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就业人口增至六七十人P160)外来就业人才给十八洞村注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带来了新职业、新气象与发展新机遇。其次,产业扶贫不仅仅要求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要懂农村、爱农村,要深入扶贫工作的前线了解农村,还要求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善于通过经济手段发展扶贫产业帮助农村脱贫致富。所以,鼓励和选派一批愿意扎根农村脱贫致富的年轻干部、复员或转业军人、大学生等人才到贫困村工作,服务贫困地区。外派下来的扶贫干部起到了人才衔接的关键性作用,先后三任政府干部进村,分三个阶段开展不同工作,每个阶段对应的扶贫工作队实现专长与脱贫攻坚任务的动态协调。扶贫工作队在助力十八洞村产业发展问题上花了大力气、下了狠功夫。
  最后,当地人才在扶贫干部以及外来人才的改变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值观念实现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提高沟通能力、外界信息获取以及内部信息外传的能力;深化技能学习,包括绣娘培训、个别特殊群众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学校教育提质,更注重子女教育问题,家风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多方位的教育,全面提升个人素养;组建“十八洞村青年民兵突击队”,激发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许多回乡人才不仅回家乡寻找致富新机会,同时也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为了村青年干部,为民众办事,报效家乡。
  2.要素激活: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016年7月,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十八洞村虽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缺失等,但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此条件下拥有许多的内部资源,同时精准扶贫背景下带来丰富的外部资源,十八洞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激活内部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十八洞的内部资源包括:种植猕猴桃、油茶、养殖蜂蜜有一定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苗绣加工传承、丰富的山泉水等,外部资源包括扶贫干部、政策支持、社会力量。首先,在扶贫干部不懈坚持下,分类、分步骤、有计划的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包括:猕猴桃种植、养蜂业、苗绣加工等,同时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十八洞村的产业扶贫,遵循市场引领,把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民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产业扶贫合力格局。其次,利用政策支持,发展特色产业时,提供技术平台与贷款渠道,助力特色产业脱贫发展。同时加大对当地人才的技能培训,有针对性的对提高核心产业技能掌握的量与质。最后,引进社会力量,以本村为主体,新增山泉水产业。与以前发展产业的范式不同,十八洞村坚持自立山泉水品牌,打造出了“十八洞山泉水”这一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金字招牌,使村里每年按“50+1”的分红模式获得了长期固定的收益。
  3.实事求是:渐进式发展特色产业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十八洞准确落实这一指示,产业发展渐进式而非不顾实际情况的飞跃式,将产业发展分为了两个阶段,在精准脱贫摘帽前,属于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弥补产业发展短板、找准产业发展优势、构建产业发展基本框架。在种养业、养殖业、旅游业、苗绣加工产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就。2017年至今,产业结构调整与确立阶段。确立核心产业(旅游、猕猴桃种植、养蜂产业、苗绣加工);成立合作社(养蜂、苗绣);新增山泉水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刘建武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既要有“短平快”的项目,让贫困人口快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更要有长远的打算和目标,以具有竞争力和自生能力的中长期产业发展,助推贫困群众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十八洞村没有一味追求短平快,而是实事求是渐进式发展自身产业,走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373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