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曹倩:工农城乡关系中的农业发展问题
返回列表
查看: 350|回复: 0
收起左侧

曹倩:工农城乡关系中的农业发展问题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3-31 09: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曹倩(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读王元璋《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发展思想导论》
  王元璋所著《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发展思想导论》用全新的视角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发展思想,将经济增长的各要素与经济发展联系到一起,全面系统的论述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种动因、要素、条件、环境、途径、方式、方法、机制、政策和措施等。本问题的缘起是寒假以来通过调研走访,包括与其他同学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发现村庄内许多种植大户,其盈利的方式不是从售出产品的利润中而来,而是从政府给出的补贴而来。加上去年暑假在开慧村的调研发现,村庄内所有种植大户,比如种植猕猴桃、草莓等,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于是我便有了疑问,乡村农业的发展为什么这么难?进而在作者的书中以及平时的阅读中,发现可以从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角度看乡村农业发展的难题。
  一、理论溯源与历史变迁
  (一)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工农城乡关系的论述
  1.农村与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农村在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过程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农业生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是其他社会部门进行劳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其地位是其他一切社会生产部门都无法替代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论述了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他表示,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农业整个社会其他部门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超过劳动者个人生存所需的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社会分工深化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影响着农业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分工水平的高低。人类只有在解决了吃穿用度等基本的生存问题后才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显然,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可以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生存需求,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料与劳动力。因此,农业与农村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基础,必须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基础性地位。
  2.城市与工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曾对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与工业对社会生产力进步及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推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城市与工业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速了乡村城市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使他们脱离了封闭落后的乡村生活,拓宽了眼界和思维,获得精神发展的条件,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地区推进日益消灭那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破除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农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无所作为的状态,促进了农民的政治觉醒和参与政治的热情,农民阶级的革命热情日益高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由于过度追求利益,缺乏计划性生产,导致工业化生产方式破坏了城市建设与环境。由于工业生产没有区域的限制,资本家们为了继续谋利生产,将工业生产地点从被污染的城市移到未开发的乡村。这样一来,一直被孤立、发展落后的乡村也开始受到城市化的影响,逐步成为现代工业城市。资本主义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迅速发展。
  (二)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落后的农业国要对农业进行改造必须先对新生产要素进行分类,并找到使得受传统农业束缚的农民能获得并接受的方法。其中,吸引农民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关键在于这个新的生产要素是否具有“有利性”,且决定农民接受新要素的也是“有利性”对农民吸引力的大小。新的生产要素不仅包含土地、技术、新生产工具等,还包括人力资源。
  同时,他指出现代农业要素的供给者在生产这些由贫穷社会的农民得到和接受的要素中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成本,这些成本要使得农民可接受,否则新生产要素的推广则会缓慢;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投入最低但回报最高的人力资源的投入是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可以通过对农民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等。
  (三)中国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变迁
  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城乡要素流动各阶段的特征,整体来看我国在现实中城乡要素总体仍偏向单向流动、城乡要素分配不均,处于一种不充分不完全低水平状态。
11.jpg
  第一个阶段,这期间我国投入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修建水利设施、公路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农村劳动力受户籍制度等制度作用的影响不能自由流动。同时,对乡村投资资金缺乏,劳动生产率低,且以农业生产为主,农副业劳动很少,几乎忽略掉了所有其它活动;第二个阶段农业生产条件较第一阶段更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起了农民生产的热情,也开始对农业进行简单的长期投资,包括农业小型机械化及补贴等,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我国农业能够维持简单再生产;第三个阶段,国家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重视,也开始在社会层面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因此既有劳动力继续从农村流向城市,也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特大城市群中出现了劳动力从城市向农村回流现象。
  二、从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看农业发展问题
  (一)从农业自身的局限来看
  只考虑单纯的经济价值是对农业的亵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村与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因此,要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许智宏认为粮食安全意味着要满足全人类对食品的需求,要满足人类的营养健康需求,还要满足人类对食品多样化的需要。然而我国每年虽然有大量的农作物新品种审定,但其中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我国经济转型中农产品进入市场是低水平上的商品流通,因此带来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等问题。
  受自然环境及资源限制的影响大。农业生产历来承受着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及经济风险的多方威胁,在农耕文明时期,因自然风险而形成的靠天吃饭是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原始农业的常态。不同于其他产业,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运动而进行的生产,对气候、土壤、水质等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这就决定了即使进入到工业化的今天,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农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农业还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当市场价格过低,农产品不易储存的特殊性会导致若不能及时售卖,则难以克服自身的生长周期,出现变质、腐烂等现象;若急于出售,则可能成本不保,甚至出现亏损。特别是由于技术风险难以掌控,导致抗风险能力差,农业科技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中,并非易事,一旦新技术运用失败,其产生的风险过大,让农户望而生却。
  农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期长,再之自然风险的不确定性等,让下乡资本望而生畏。温铁军指出制约资本进入乡村的关键问题在于获取乡村资源时,所要支付的高昂的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如果企业不顾实际能力,盲目扎入乡村投资中,很容易陷入交易费用的陷阱。
  (二)从工农业边际收益率来看
  1.农业生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将生产要素“推”向城市
  农业生产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性。收益递减规律是相对于其他不变投入量而言,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增加某些可变投入量(例如,劳动、资金、新技术等)将使总产量增加。但是在某一点之后,由干增加相同的投入量而增加的产出量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少,即我们得到的增加的产出量是递减的。农业生产的边际收入递减性使得农民不可能无限地投资于农业生产,必须向农业之外的行业投入剩余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资金、资源都将转移向城市中。
  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投资收益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来源的价格是比较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储蓄与投资,也不可能打破长期停滞的均衡状态。农业边际收益持续下降,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趋势。这必然诱使农业生产资源流向比较收益更高的部门。黄宗智对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考察时,认为家庭农业的“过密化”问题也存在于乡村发展之中。即便农村改革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增长,但并没有给小农家庭及乡村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发展。
  2.工业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将生产要素“拉”向城市
  边际收益递增也称边际效用递增,边际收益递增是指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随着知识与技术要素投入的增加,产出越多,生产者的收益呈递增趋势明显。这一规律以知识经济为背景,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生产要素简化成知识性投入和其它物质性投入。知识依赖型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与技术的投入。而其它物质性要素已成为次要要素,物质性固定投入所占的比例很低。例如芯片生产的基本原料是硅和电力,只占总成本的1%——2%。那么这些要素已不再构成约束,这时连续增加知识和技术要素,产出不会因为其它要素不变而受到约束,从而产出递增。
  资本边际收益率落差的存在,使得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流向城镇,包括资金、土地及劳动力。农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产生的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其一,作为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居民的生活水平,农产品的价格必然是不会高的。加上生产技术水平更高,则农业剩余人口越多,农业剩余劳动人口为了增加收入,会流入城镇进行工作。其二,在我国工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历史变迁中,农业资金通过“剪刀差”、农业税等方式大量流入城市,这阻碍了农业稳固发展的资金基础。同时受工农业边际收益率落差的影响,难以吸引资本下乡。其三,资本下乡不仅要考虑交易成本问题,还要考虑劳动力问题。在人才、人口流失的乡村,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乡村将难以找到相应的足量劳动力,而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乡村,在人才贫乏的乡村寻找高素质的劳动力更加难上加难。因此,农村劳动力的缺失也成为限制资本下乡的一大重要因素。
  农业发展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如何将农业作为新的动力源泉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如何在既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农民增收,是我今后将要关注及研究的重点。农业强则国强,农村美则国美,农民富则国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更大力度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农”强美富的梦想一定能够早日照进现实。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8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