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地为粮之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总书记对耕地保护看得很重,深切叮咛,声声在耳:
“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叮嘱,化成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的坚决行动。新年伊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近日,经济日报针对耕地问题进行调查,目前,保饭碗的耕地数量正在减少,局部质量也在变差。
据统计,1957年至1996年,我国耕地年均净减少超过600万亩;1996年至2008年,年均净减少超过1000万亩;2009年至2019年,年均净减少超过1100万亩。这一趋势反映在人均耕地面积上是,一调(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为1.59亩、二调1.52亩、三调1.36亩。现有耕地19.18亿亩,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减少,10年后可能会突破18亿亩红线。
根据记者梳理,我国耕地耕地“非粮化“现象突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朱道林计算,2021年全国粮食亩均产量387公斤,假如土地流转费500元/亩,在现有粮价水平下,种粮并不挣钱。由于土地流转费是经营者要付出的成本,在粮食生产比较收益低的背景下,通过流转获取的耕地往往被用于效益更高的非粮化耕作。
其次,近年来的布局北移也是耕地问题的一大表现。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介绍,我国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光热水较差、复种指数较低的北方耕地所占比例较10年前增长5个百分点。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5个省份耕地占全国耕地的40%。即使在相同耕地面积下,这种布局变化也会相应减少耕地产能。
郭永田分析,耕地保护难的核心问题是耕地利用中存在多重目标冲突,围绕耕地保护产生了多种利益的博弈。在这种博弈中,经济利益上的最大化往往占据上风。“种粮食,还是盖房子?”“种粮食,还是种经济作物?”根本上这是对选择国家利益还是地方局部利益的考量。
2021年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已强调,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是重大战略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耕地问题涉及粮食安全,亦是如此。
经济日报指出,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视角下,千方百计确保耕地安全,要处理好地方与全局、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当下与长远三对主要矛盾。当务之急是坚持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构建统筹数量、质量、利用于一体的耕地安全制度体系,梯次解决“有没有地”“好不好用”“种不种粮”的问题。
针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突出问题,2021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专门增加规定,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耕地应当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等行为重罚。(来源: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