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壮大新消费 释放新潜力
返回列表
查看: 181|回复: 0
收起左侧

壮大新消费 释放新潜力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29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3-17 10: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消费持续恢复。近年来,新型消费成为消费发展的强劲动能,呈现出巨大潜力。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最近在国新办举行的“坚持稳字当头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要壮大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新型消费与传统消费有哪些区别和联系?新型消费的发展如何更快、更稳、更健康?本报邀请业内权威专家一一进行解读。

专家

任兴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依绍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陈丽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赵萍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

新型消费与传统消费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和潜力?

任兴洲: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发布的《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着力促进“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发展”。

与传统消费相比,新型消费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四“新”:一是消费内容新。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新的消费内容和热点不断涌现,不仅涉及工业品和农产品,还包括医疗、教育、旅游、健身、养老等领域,主要可以分为信息科技类产品消费、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健康休闲类消费、绿色低碳消费、新兴服务类消费五大类。二是消费品质品位新。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牌、品位要求明显上升,带动了全球品牌产品的消费,也带动了国货精品的消费热潮。比如更多人在重视物质消费的同时,更注重对精神、情感层面关照的消费,具有仪式感、治愈型、娱乐型、悦已型和时尚类的消费呈明显增长趋势,进而推动了文化创意、时尚类、健康类消费的增长。三是消费业态方式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消费模式不断衍生,消费方式和场景更加多元化和细分化,数字化消费进一步凸显,线上消费实现高增长,消费者更注重体验式消费,注重个性化消费。四是消费支撑模式新。新型消费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和数字化引领为主要特征,通过互联网平台、小程序开发,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算法、智能机器人开发应用等,在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智慧物流、数字化推动等方面促进新型消费规模的扩大。

依绍华:一般来讲,新型消费主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与消费产业融合,实现线上平台与各类线下实体店合作发展,并催生出各类在线服务,如在线医疗、在线教育以及“互联网+健身”等新业态。新型消费是相对传统消费而言的,其突出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新型消费的内涵很丰富,对带动消费增长的潜力也很大。

新型消费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全渠道消费模式快速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消费方式将加快由单纯线上或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变,全渠道消费成为消费发展新趋势。这体现为线下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向线上转型,以及大型电商平台企业不断向线下拓展。二是在线服务消费快速增长。近年来,中国服务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推动了在线教育、在线娱乐、在线医疗等在线服务消费迎来新发展契机,比如市场对在线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迅速增强,高校及中小学广泛开展在线教学,渗透率和转化率大幅提升,为其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品牌消费、绿色消费渐成热点。随着《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发布,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广泛增强,消费需求由满足日常需求向追求品质转变,对个性化、智能化商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品牌消费、绿色消费等渐成热点。四是全球消费、全天候消费持续升温。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消费者购买国外商品的渠道愈发多元化,“买全球”便利度大大提升,奢侈品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同时,消费时间也向全天候延伸,夜间消费成为潮流趋势,如有数据表明夜间餐饮消费占全天餐饮消费在60%~80%和80%~100%的人数分别占3.9%和1%。可以看出,以夜间消费为代表的全天候消费将成为“新消费”的重要组成内容。

陈丽芬:新型消费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涌现出来的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型消费的主体、载体等均呈现出了不少新特点。

就新型消费的主体而言,年轻消费群体引领力强,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扩大,老年消费群体“有闲有钱”。同时,这些群体更注重消费的品质化、个性化、绿色化。就新型消费的载体而言,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5G等为主要基础设施,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主要消费技术支撑,场景具有数字化、多元化、跨界融合等特征。

随着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无接触配送、到家服务等新型消费发展迅速,成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了消费,扩大了内需,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赵萍:从当前情况看,新冠肺炎疫情对聚集性、接触性的服务消费影响较大,使得部分传统消费受到抑制,而新型消费以其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特征,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以文化娱乐消费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营业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下降9.2%。今年1月,涉及接触性消费的住宿、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45.0%以下的低位收缩区间。

疫情导致消费场景变化,对商品消费的影响有所扩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见面和非接触的特点使得社交消费场景大大减少,工作、开会、聚会等社交消费场景明显简化。而在新型消费方面,以网上消费为例,由于占比高、增速快,其被看作中国消费增长新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042亿元,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

在新型消费培育和促进上可以采取哪些举措?

依绍华:主要可以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制度创新,为新消费创造发展空间。政府在鼓励新型消费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监管机制,健全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新型消费提供发展空间,同时加以规范引导,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消费质量,更好地促进消费增长。

二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与应用力度。重点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广泛应用,以智慧零售、智慧物流为引领,提升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具体包括:推广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流通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推动实体流通企业向线上转型,加快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催生新型消费模式;加快推动新业态与制造、交通、金融等行业跨界融合,整合上下游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流通效率,提升流通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增强消费能力。首先可以提高居民在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水平,提升社会保障基准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其次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购买力。依托“互联网+”,加快电商、快递进村,同时加快推进带货直播等新业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再次要加大新型消费基础设施供给,尤其注重加大中东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同时引导优质服务资源渠道下沉,更好满足不同地区消费发展的需求。

陈丽芬:培育和促进新型消费,一要加强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智慧物流和无接触配送体系建设,布局智能快件箱、社区O2O等终端设施,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无人店、可穿戴设备等,丰富数字化场景。加快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转化。

二要完善新型消费网络布局。梯度推进大城市、中小城市、城市社区、乡镇商贸中心等网络节点的新型消费发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增强大城市和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智慧商圈、智慧街区。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

三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支持鼓励建立支撑新型消费的服务标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规范行业发展。优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营商环境。加强商务信用体系建设。

任兴洲:一是做好新型消费的顶层设计,加强规划,从基础设施、渠道体系、政策优化等方面发力,加速释放新型消费发展潜力,带动消费提质升级的速度加快,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新型消费需求,进一步丰富新型消费的场景。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新型消费群体呈现扩容态势,尤其是老年消费群体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网络消费、无接触消费、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渗透率不断提升,促进了新型消费群体的扩大。三是从产业层面发力,促进新型消费的发展,释放新型消费带动产业发展的潜力。新型消费带动产业发展和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包括带动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婴幼儿照护、文化娱乐、体育赛事等领域发展的潜力增大,应进一步推动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四是从数字化转型方面进一步发力,促进互联网平台企业和相关服务企业的发展,引导平台和企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新型消费更好发展。

新型消费作为消费新形态,需要防范哪些风险,实现健康平稳发展?

依绍华:新型消费涉及诸多新的领域,相对应的监管正在逐步加强。目前来看,其虽然存在一定风险,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属于发展中的风险,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

比如由于监管体系不健全,虚假宣传等商业欺诈行为仍然存在,尤其电商平台在促销过程中,随意调价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待完善,新型消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呈现跨行业、跨范围特性,往往属于不同领域交叉、重叠地带,而现有法律规范尚未覆盖,产生纠纷后的举证难以认定,导致难以实施处罚,给知识产权维权带来困难。

陈丽芬: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迅速渗透到消费领域,由此衍生出的新型消费在现阶段还存在监管规范滞后、服务能力偏弱等短板。例如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空白点;又如对于业态融合、产业融合、多元业务和复合场景的消费创新,现行准入和监管政策难以对经营属性、土地用途、归口管理和消防卫生标准等方面作明确界定,造成审批难、定性难、经营难、监管难并存的局面。

因此,需要尽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有序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的衔接,及时修订调整不适应新型消费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加强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营造诚信消费环境,促进新型消费的健康发展。

赵萍: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是当前促进互联网经济守正创新的正确选择,但目前在网络消费监管的过程中,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手段较为趋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对带动就业、促进创新、满足消费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稳住民营经济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

因此,建议提高各部门政策的精准性,更要提高各部门之间政策的协调性,促进行业守正创新:一方面,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依规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引导互联网企业开展原创性和基础性创新,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改善人民生活。

如何推进传统消费和新型消费进一步融合互补?

陈丽芬:加快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高效融合,应加强用数字化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实体商业业态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消费适当向新型消费方向发展,推动传统消费转型升级。同时,也要推动新型消费赋能传统产业,赋能传统消费,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更接地气,推动新型消费和传统消费相融互促、互相提升。对于新型消费,还应当提升创新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确保其稳步健康发展,让传统消费和新型消费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赵萍:以网络消费为例,目前互联网平台企业面临着流量增速放缓的瓶颈制约。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10.11亿。其中,50岁以上的网民占比为28.1%,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8.7%。中老年网民消费倾向偏低,互联网渗透率的增长对消费增长的贡献不大,说明电商行业已经走过了高增长阶段,进入到成熟阶段。

对此,要给予网络消费和实体消费充分发展的空间,以更加协调的政策进一步促进网络消费和实体零售发展;同时也要推动网络消费和实体零售融合,让消费变得更便利;要提升老年人等群体的消费便利度,进一步提升消费能级。

依绍华:一要提高流通供给质量,提升新型消费和传统消费的公共基础设施。流通环节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实现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发达的流通业可以促进生产和消费,提高社会整体福利。近年来,以电商平台为代表的流通创新极大提高了中国流通业的运营效率和经营水平,对促进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新型消费需求相比,流通业态发展仍不够完善,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导致综合竞争实力不强,难以适应新型消费发展需求。

二要在传统消费领域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在一些传统行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新型消费发展需要,且年龄结构偏大,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消化吸收存在一定难度,制约了传统产业向新型消费转型与融合发展。而在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现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既懂技术又能洞察产业发展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数农民难以满足电商对从业人才的需求,而从农村考出去的优秀人才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带货主播等新型消费模式发展相对滞后。(来源:国际商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