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976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叩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一成不变只会走向没落,勇于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解决“李约瑟难题”,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以科技自立自强赢得优势、赢得先机、赢得竞争、赢得未来。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农业“火花技术”征集工作的通知》,正是为鼓励处于萌芽状态或成长阶段、尚未规模推广,但未来有可能对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等农业科技成果,让创新的星星之火成长为重大成果。 科学研究不同于流水线操作和简单的重复劳动,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充满着不可预知的变数,既会有始料未及的失败,也会有不期而遇的成功。历史上,很多技术革新都源于思想火花的瞬间迸发,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了浮力,牛顿偶遇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烧水壶冒出的蒸汽而发明了蒸汽机。在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之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作物水稻不具有杂种优势。袁隆平先生在田间偶然看到一株高大的水稻天然野杂种后,开始怀疑这一观点,后又运用遗传学理论反复推敲,提出了“自花授粉作物与异花授粉作物一样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学术观点,拉开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世界因科技而多彩,生活因创新而丰富,需要我们善于捕捉科技领域的每一点“新机”,善于壮大科技创新的每一点“火花”,善于把握技术革新的每一点“苗头”,才能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整体上形成了少量领跑、多数并跑和跟跑的农业科技基本格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支撑能力偏弱等差距。放眼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必须更加深刻认识树立创新思维、依靠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火花”不断涌现,耐盐碱水稻、耐盐碱大豆突破了盐碱地不能种庄稼的难题,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的工业化生产突破了植物合成天然蛋白质的时空限制,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让“喝西北风”成为可能,“人造肉”开始端上寻常百姓的餐桌,多年生稻栽种1次可连续收割多季,表观遗传修饰将常见的动物蛋白引入植物体内提升了植株光合作用……这些都有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蝴蝶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有很多头衔和荣誉,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根上讲,我就是个农民。”1966年,初中毕业的他回到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务农。年轻的他进了大队农科队,搞玉米、小麦等作物的引种、繁育和制种。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创造春玉米亩产1250公斤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公斤。“美国农民能做到的,我们中国农民也一定能做到。”李登海心里升腾起梦想。就这样,李登海开始走上“开创中国玉米高产”的道路。他主持选育的玉米品种有120多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成为我国拥有审定玉米品种最多的农业育种家。 开展农业“火花”技术的征集,就是要将群众中蕴藏的智慧、科学中点滴的创新、生产中萌生的成果挖掘出来,站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现实需求等角度,系统分析科学性、深入研究可行性、充分研判方向性,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展多元培育,加快成果的中试、孵化、转化,打造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来源: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