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杜志雄:如何准确理解贯彻“藏粮于地”战略?
返回列表
查看: 104|回复: 0
收起左侧

杜志雄:如何准确理解贯彻“藏粮于地”战略?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1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562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8-25 08: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杜志雄(《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提问:顾伦 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请问,我们该如何准确理解贯彻“藏粮于地”战略?

解读:杜志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源、农以地为本。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耕地的数量与质量,不仅决定粮食生产供给能力,还决定了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的基础和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度关注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作为粮食安全重要保障的耕地保护问题,将“藏粮于地”上升到战略高度多次强调。

“藏粮于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重点在“藏”。中国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并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带动的消费升级,粮食需求数量还会不断上升,“藏”的含义在于,我们要确保在任何市场条件下都能生产出必要的粮食;其关键在“地”。为了确保在任何市场条件下都能生产出必要的粮食,必须围绕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个核心,系统地从全局出发,做好耕地全流程监管,当前尤其要从耕地数量稳定、质量提升和生态利用三个维度入手,真正将“藏粮于地”战略做实。

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我国长期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于从整体上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9.18亿亩,已经直逼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如此,在耕地使用类型上也存在良田向林地、园地等转用的现象。对此,首先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要认真落实“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确保耕地数量具体且明确的要求。运用好省级田长制,确保省级耕地保护任务不落空。其次要持续优化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通过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定国土空间管制分区,严格按照规划确定土地用途,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有效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空间,保护好耕地存量资源和耕地后备资源。以充分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探索建立占补平衡新机制,试点以耕地产能为依据的补充耕地核算方案,推行以产能折算为基础的耕地占补产能平衡。再次要科学开发以盐碱地为主要代表的未利用地资源,增加耕地后备资源供给。高质量盘活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国性统筹、区域性治理、宜碱化改造、渐进式开发、产业化运营”的总体思路,加强盐碱地生态化治理和高质量开发顶层设计,创设适当的开发机制和激励政策,创新适宜的开发技术和模式,创立新增后备耕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平衡机制,为盐碱地等后备资源开发探好路子。

多管齐下提高耕地质量,持续提升现有耕地资源潜在生产能力。我国耕地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除了数量减少,更存在现有耕地质量较低问题。《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数据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级,中低产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约70%,评价等级为一至三等的优质耕地面积仅占31.24%。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更高的耕地质量和生产率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耕地数量不足的矛盾。所以,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要按习近平总书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要求,不断提升耕地质量。首先要继续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摸清高标准农田家底和潜力,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及未来土地利用规划,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空间布局,倡导打造多类型、多样态高标准农田。在充分尊重农民自主自愿原则下,扩大试点高标准农田“一户一田”方案,通过土地平整等措施优化土地资源,推进“小块并大块、多块变一块”的调整制度,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利用。同时,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流转等一系列农村改革协调推进,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并渐进实现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目标。此外,应适时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其次要加强对重金属等多源存量污染耕地的治理和修复,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土壤污染修复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宜不同地形、不同土壤、不同区域的修复技术和装备。我国开展土壤修复工作起步较晚,修复技术和装备研发的供给不足,可靠性也还不甚理想。加大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研发投入,突破土壤修复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开发经济实用、绿色健康的土壤修复方案,培养土壤修复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具有领军潜力的土壤修复市场主体,利用现代化科技寻求土壤修复技术突破。再次要以黑土地保护为切入点,加强重点地域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黑土地是肥力最高、最适宜耕作、最具生产潜力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贡献。作为世界三大成片黑土地之一的东北平原尽管开垦较晚,但为保障中国粮食供给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保护利用黑土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为此,要在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基础上,扩大保护性耕作试点工作,提炼并推广更多保护性耕作经验,继续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最后要将对近4亿多亩的山区丘陵地宜机化改造与提升地力相结合,提升这部分耕地的质量和潜在生产能力。对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而言,山区丘陵地带耕地宜机化改造兼具三重功能,即它不仅可以通过机械替代劳动,大大改善这些耕地因劳动力供给不足、利用不充分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地力。

着眼长远倡导耕地资源可持续生态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确保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和民族生存的根本问题。首先要转变理念,实现由传统的土壤保护向土壤健康管理转变。土壤健康管理是国际社会超越现有土壤保护理念的一个新的概念。2021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2030年土壤战略》,提出了欧盟到2050年实现土壤健康的愿景和目标,以及在2030年前要采取的具体行动。美国也展开了相关探索。我国耕地要从更加系统和更加综合的“土壤健康”管理视角,前置土壤质量管理的经济和技术措施,避免在土壤质量出现下降和问题后再被动地开展土壤修复和质量保护等工作。其次要搭建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平台,及时掌握土壤质量变化动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土壤监测网络和土壤修复监测体系,及时把握土壤动态信息;形成集农户基本信息、地块流转信息、土壤基础资料、生态风险评估、土壤修复方案等为一体的资料库,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和信息共享;建立合理的土壤污染奖惩机制,促进耕地生态利用健康有序。再次要继续全面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治理方针。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治理方针以来,针对农业和土壤污染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的“双下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农药化肥施用强度高,易造成土壤酸化、盐碱化等。为此,要继续全面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形成良好的土壤健康和保护氛围,扎实推进。最后要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因此,结合地区、产品发展实际,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有机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和组织模式,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才能有效发挥社会各界参与发展有机循环农业的积极性。(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8月22日第4版)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463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