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项久雨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研究”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强领导力量,赋予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以深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新时代以来,美好生活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高频词,也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和中国故事的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 走自己的路,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历史地看,一些后发国家“照搬”西方的发展道路,不仅没能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反而落入了发展的“陷阱”。这正是道路选择出现了问题,即未能探索出适应国情的美好生活创造之路。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协同配合,必然要求深深扎根于本国具体实际进行道路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创造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正是因为其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内核,适应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创造美好生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造美好生活,就是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解决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进而全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系统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整体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着整体效能,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入推进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实践。正是坚持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的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为美好生活注入了更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意涵,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叙事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微观叙事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导向与实践导向。现代化不仅包括物的现代化,更包括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将人的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创造美好生活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对西方国家重“物”轻“人”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创造14亿多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口规模远高于美国、英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实际。人口规模巨大,一方面可以塑造现代化建设的规模优势,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现代化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的难题。中国式现代化既发挥人口的规模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推进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又注重解决区域、城乡、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渐进持续地推进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共同富裕明确为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参与者与受益者。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美好生活的落地落实,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追求。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将不断提升,美好生活将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为美好生活提供深厚的物质支撑与精神支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搞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物质文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为美好生活提供物质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赋予美好生活实践以强大精神动力。精神富有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提升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实现美好生活创造优美的环境。现代化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式现代化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现代化建设,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能使发展更有质量、更可持续,又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致力于创造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发展的机遇分享给世界。 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党能力为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锻造出强大的政党能力,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四个方面,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为创造美好生活奠定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理想信念所决定的,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立场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来源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来源于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守党的政治纪律,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群众组织力为创造美好生活凝聚主体力量。美好生活是在共同体中实现的,共同体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将群众组织起来,发挥共同体的组织力量,是创造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强战斗堡垒,9600多万名共产党员在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效能。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号召力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不同的社会主体贡献智慧与力量,凝聚起全社会共创美好生活的实践合力。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社会号召力,能够有效动员不同社会群体、团体、阶层,有效统筹社会资源、加强社会整合,引领社会建设的实践走向。中国共产党用美好生活的理想目标感召、鼓舞、激励、凝聚亿万人民,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不断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与实践自觉,共同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 新征程上不断满足人民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创造美好生活就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国之大者”,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事业。新征程上,必须围绕创造美好生活,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精准落实,推动各类生产、生活、制度、文化要素的有机衔接、协同发力,不断满足人民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一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高品质生活的前提与基础,高品质生活是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与归宿,二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着重把握好如下环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夯实高品质生活的制度基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大动力引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提高乡村生活品质,激发广大农村居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动欠发达地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高生活质量。 坚持高效能治理与高品质生活同频共振。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国的制度优势是系统的、全面的,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坚实保障。我国国家治理具有积极显著的效能,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政府职能得到优化与转变,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有力地支撑着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高效能治理支撑高品质生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新征程上,必须把握好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价值支撑;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各类红色资源,将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代代传承下去,在不断提高人民精神境界中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德基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意涵。(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