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黄承伟: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
返回列表
查看: 178|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黄承伟: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31 09: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gecccn 于 2023-6-6 09:15 编辑

黄承伟(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部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可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总结和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对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道路的理论逻辑




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特征,现代化是一种从不发达到发达的世界历史现象,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过程,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生态等综合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路径。中国共产党为解救苦难中国而诞生。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自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领导中国人民为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基本特征,并特别强调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还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成功实践,不仅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拓展人类文明发展路径、丰富人类文明内涵、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指引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化文明交往的规律性认识,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和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压舱石”作用;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进程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最关键是体现普惠性,意味着全体人民要共享现代化成果,以乡村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农村仍将有四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四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践下,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核心组成部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乡村振兴必须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要把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模式,走自己的生态安全乡村振兴道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最大挑战和难题是处理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问题,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就在于通过全面振兴使广大乡村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从而促进城乡平衡发展,缩小区域、群体差距。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就是要创造条件使居住在农村的各个民族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乡村是最薄弱的环节,面临老龄化最严峻的挑战,只有通过乡村振兴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区设施建设和完善家庭结构,才能实现乡村老年人享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最关键的是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意味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以高质量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终要靠发展。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才能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坚持完善分配方式、构建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就业有保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最关键在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在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以乡村振兴带动乡风文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农村文化体系打造、特色文化呈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高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同时,要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贯穿乡村五大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全过程,不断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发展提升我国农耕文明,以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最关键的是绿色发展,意味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乡村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深化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新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农业,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长期以来,为解决好吃饭问题,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相比较而言,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差距相当大。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引,以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乡村宜居宜业建设为中心推进农村现代化、以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推进农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进程及路径,实际上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的综合呈现。





二、以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具有综合性、世界性、历史性、时空性等特征。从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内涵发展、全球实践看,农业现代化内涵具有科学技术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和市场化、生产专门化、生产集中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劳动者技能化、政府支持制度化、发展绿色化等特点。回顾世界农业发展进程,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已处于现代农业阶段,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及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增长奇迹。从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看,呈现三个较为明显的趋向:一是顺应科技进步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机械化、产业化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变,再向以生物化、信息化为主的知识农业转变;二是围绕质量效益,经历由以单个家庭生产经营为主向以公司生产经营、合作组织生产经营为主的转变;三是依托资源禀赋条件,发展路径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由于国情农情不同,我国农业现代化既要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体现出自身的本质特征:一是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决定了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富裕方向前进。二是人口众多,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与安全大局的头等大事,必须主要依靠国内生产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三是农业资源相对稀缺,必须注重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从而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四是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小农户的现代化。五是我国地域广阔是农业现代化模式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去运行,需要积极探索适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与挑战。新时代十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迈上1.2万亿斤台阶,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粮食生产在前期高位的基础上继续增长。自2015年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1.3万亿斤,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3657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2013—2021年年均增长1.2%。人均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自2012年起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450公斤以上,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83.5公斤,人均粮食产量已远超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中国饭碗不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主要装的是中国粮。

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质量和综合效益明显提升。特别是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求,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结构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持续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着力推动农业由数量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科技装备水平整体跃升。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攻克农业核心关键技术,推进科技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强化实用性技术集成应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取得长足进步,加快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

四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和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加快发展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

五是乡村富民产业加快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设施农业、无土栽培、观光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发展。2021年末,全国温室、大棚、中小棚等农业设施数量达2800多万个,设施农业占地面积3800多万亩。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突破了资源自然条件限制,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拓宽了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的新鲜瓜果蔬菜。与此同时,订单农业、农村电商、视频直播、冷链物流等农业新业态方兴未艾。2021年,超过100万农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50万多农户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创收、农村发展创新等提供了澎湃动力。

六是农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着力构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干净整洁、村美人和的农村生活环境。

七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要素活力、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

八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但是从全国看,农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突出体现在农业设施装备离先进仍有差距,在机播和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农业科技支撑力度仍显不足;农业经营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方面,不仅是“种植、养殖、加工”,还有休闲旅游、文体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许多明显短板弱项。

以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总的是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现代化。

第一,切实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引导农业资源优先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保护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提升粮、棉、油、糖、肉等收储调控能力。

第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水平。

第三,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强化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第四,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特别是推进县域、镇域产业的集聚,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多向提升乡村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支持返乡入乡在乡创业,推进城市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

第五,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优化城乡土地资源的配置,改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造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创新物流运营服务模式。

第六,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多、双边的农业合作,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涉农谈判和全球粮农治理。





三、以乡村宜居宜业建设为中心推进农村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这就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既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从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实践看,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素至少包括:一是基本生活设施现代化,农村与城市在水电气、道路、通信等基本生活设施水平基本相当。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三是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农民与市民收入大体相当。四是生态环境宜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效果。五是治理体系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的农村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真正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首次共同进入战略规划。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并列,并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愿景以及实践路径。2021年、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进一步强调,要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明确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际,农村现代化体现为一个有品质、有活力、有乡愁、有别于城市现代化的空间单元。

农村现代化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新时代十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重点推进水电路信等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乡村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农村基本实现全面通电、通公路和通电话,村内道路质量不断升级。2021年末,87.3%的农村通公共交通;99.1%的农村进村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97.4%的农村村内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更加美丽宜居。2021年末,96.3%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质量持续提升,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7.5%。国家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末,47.6%的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

三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民生保障更加有力。2021年末,乡镇卫生院达到3.5万家,有卫生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0.8%;村卫生室数达59.9万个,平均每个村拥有至少一个卫生室。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消除了绝对贫困,对孤寡残病等失去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实现了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农民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尽管农村现代化进展顺利,但现阶段农村现代化建设仍面临许多挑战: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与农民美好生活需要还不匹配。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不仅要在数量上实现水电路气等重要基础设施全覆盖,而且还要在质量上提升基础设施等级。二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是农民最关切的民生问题,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是农村富裕的重要体现。在满足基本和兜底需求全覆盖后,需要适应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品质。目前城乡标准还没有完全实现统一,与城市相比,部分农村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还有较大差距,品质化程度提高空间还比较大。三是不少乡村还不同程度存在“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现象,村容村貌提升仍有较大空间。四是传承和弘扬好乡土文化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体现在居住形态单一、 生活习惯过度城市化、文化传统的乡土特色淡化等。五是在不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动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等方面还需要大力加强。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总的是要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以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为根本原则,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适应村庄发展演变规律,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乡村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二是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房建设质量。

三是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加快推动形成县域统筹规划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

四是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育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落实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支持体系,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四、以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推进农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的现代化,只有农民的现代化才会有乡村的振兴。因此,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分享更多现代化成果。

(一)实现农民现代化意义重大

实现农民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国现在有超过5亿人居住在农村。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通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实现农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核心目标的关键。广大农民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建设者、见证者和享有者,农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的根本和前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三农”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抓住了农民现代化就抓住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就抓住了全面乡村振兴的根本,就抓住了农民全面发展的重点,就抓住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核心。

实现农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没有农民现代化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没有农民现代化就没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二)实现农民现代化内涵丰富

走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农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农民富”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为实现共同富裕,一是需要提高全体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收入绝对值的增长;二是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乡村中等收入群体,实现收入差距的缩小、收入相对值的增长。

提升现代生活质量是中国特色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是新型现代化的重要表现,现代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自然构成了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提升现代生活质量,不仅要让农民吃得好还要吃得起,不仅要让农民用得起耐用消费品还要让农民居住质量高、能够享受信息经济社会带来的便利。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农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是要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使其成为“文化人”;二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三是要把保障人民的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四是要提升农民的自治、法治和德治意识与能力。按照农民的现代化是指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农民的理解,农民现代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较高。二是现代观念较强。三是生活方式健康。

(三)农民现代化的进展与挑战

新时代十年,我国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纵深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2012年增长9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2012年增长125.7%。2013—2021年,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7个百分点。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农村居民收入=1),比2012年下降0.38,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

二是高素质农民加快培育。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着力健全完善 “一主多元 ”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教育培训、发展扶持、引导激励相衔接的培育机制,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大幅提升,基本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育由单一的技术培训拓展向技能培育和经营管理并重转变。

三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重点面向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带头人,辐射带动各地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

与此同时,推进农民现代化主要面临如下挑战。

一是“大国小农” 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全国有2.3亿户农户,户均经营规模7.8亩。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注重惠农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防止人为垒大户、排挤小农户面临许多挑战。

二是农民现代化呈现多样性。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户现代化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主要是领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问题,农业专业化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新农人、关注兼业经营的农民问题,转移进城的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问题。

三是农民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改变农民、提高农民、减少农民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即使我国城市化率达到70%,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然有四五亿人[18]。

(四)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农民现代化

一是着力提升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党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思想政治文化素养,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着力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坚持农民科技特派员制度。建全完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教育。举办专业技术传承培训班,培养农村专业特长人才和能工巧匠。三是着力提升农民创业创新素质。深入开展农村双创活动,搭建农民双创平台,培育农民创业创新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农村大工匠和能工巧匠。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带头人,加大农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四是着力提升农民文明文化素质。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明程度。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倡导移风易俗,不搞封建迷信。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挥农村书屋、文化活动站作用。开展农村文化舞台活动,传承农耕文明和优秀乡土文化,培育农村文艺工作队伍。五是着力提升农民受教育程度。开展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学历教育,提高受教育程度。改善农民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薄弱状况。办好农村职业学校,加强农民职业教育。鼓励吸引大学生和城市科技人员到农村就业创业。六是着力提升农民身心健康素质。加强农民健康知识教育,加强农村医疗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七是着力提升农民经营管理素质。切实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学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加快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农村电商入村率,掌握用现代流通技术开拓市场能力。八是着力提升农民法治素质。加强农民“三治”(自治、德治、法治)教育,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口。九是着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改善农民衣食住行和生活生态环境,改变农民落后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来源:乡村发现转自:《行政管理改革》2023年第1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81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