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张哲晰 金书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业经济作为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链在新发展格局中处于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提升农业产业韧性,发挥农业产业“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现实选择。农业稳,全局才稳,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韧性,不仅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大国迈入农业强国,更将为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以绿色生态低碳为导向。农业产业韧性问题某种程度上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安全保障问题,这就意味着农业产业韧性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要统筹协调农业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坚定绿色生态低碳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一要坚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兼顾农业稳产增产与绿色生态低碳发展,提高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的协调性,夯实可持续发展底盘。二要畅通种养循环体系,以多种形式弥合当前种养之间的“断链”,构建起户内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多级种养循环发展格局。三要以“双碳”为契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红利转化,积极探索用“产品—服务—功能”的眼光衡量农业价值,通过生态补偿、发展绿色农产品、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手段,以实际行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第二,以支持保护政策为支撑。粮食是农业的根本,确保粮食供给体系稳定是强化农业产业韧性的基础。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优化改进,我国基本建立起多维立体的涉粮激励政策体系,其效果是好的、是受欢迎的,但具体操作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应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分品种施策,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优化完善涵盖收入补贴、粮食价格、产品收储、作物保险的综合扶持体系。一是健全粮食补贴政策,规范补贴发放标准和流程,力争开展差异化激励,提高补贴效率。二是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以稳为主,兼顾生产成本、国内外价格,并优化不同品种、品质粮食的比价关系。三是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多元储备协同机制,强化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优化粮食应急储备保障机制。四是加速推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助力绿色转型,完善粮食多层次政策性保险产品体系,以“险补结合”应对粮食生产自然与市场风险,稳定农民种粮收益预期。 第三,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内核。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提高农业产业韧性,要将现代化科技更多、更好地应用到农业产业链全过程,用科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强化农业科技政策顶层设计,研究建立前瞻性更高、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大、稳定性更强的政策体系,并抓好任务落实。二要尊重农业科研特点与产业规律,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先进农机、绿色生产、智慧农业等领域,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四要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五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选育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优化农技推广体系、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加速实现科技兴农。 第四,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动能。农业产业链条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抗击能力强,事关农业经济发展大局,强化农业产业韧性,其重点仍要放在延链补链强链上,打造一套能够有效防范、应对风险冲击,且恢复力强的系统。一方面,要从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立足生产这个中心环节,向产前、产后两个方面不断拓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现代乡村服务业等领域,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动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从横向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充分释放农业的多功能性,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破农、工、贸、科、旅等相对孤立的困局,以农工商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农业产业韧性。 第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基础设施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为破解农业基础设施长期以来相对滞后的问题,一要继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制度性供给,加快补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二要健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相关市场主体参与承建,引导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对有条件的项目推行政府投资与金融信贷联动。三要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性需求,针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类型、产业发展格局现实,准确研判各地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供求形势,因地制宜地展开建设,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