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6月20日,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1年期LPR为3.55%、5年期以上LPR为4.20%,均比上一期下降10个基点。本月LPR结束连续9个月的“按兵不动”,两个品种LPR同步下降,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未来货币政策应更加精准有力,以稳增长、促发展为主要目标,综合运用降准、降息等手段,助力经济整体性转好。
本月LPR下降,根本原因在于宏观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社会需求仍然不足。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有待提振。从5月金融数据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6万亿元,同比少增1.3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少增5418亿元。与此同时,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2%,同比仅上涨0.2%;同期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0.9%,均低于市场预期。因此,出台更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成为当务之急。6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的一批政策措施”。
从直接因素看,本月LPR下降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2022年9月以来,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引导下,各类存款利率多次下调,银行负债成本有所下降;二是2022年12月和2023年3月央行分别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各0.25个百分点,直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三是2023年6月13日开始,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政策利率分别下降10个基点,银行资金成本继续降低。虽然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大幅度增加,但进入二季度后信贷增长难以持续,有效融资需求仍然不足。因此,银行自身更有减少报价加点、稳住信贷投放的内在需求。而6月美联储决定暂缓加息,也为我国货币政策加大调整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具有必要性、紧迫性。央行通过全面降准以及政策利率下降,引导本月LPR下降10个基点,是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将在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再次传递出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信号。降准、降息都具有较为强烈的信号意义,LPR结束连续多月的不变,体现了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第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推动企业和居民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LPR下降之后,以LPR为定价基准的存量贷款利率将下降,新增贷款利率也有望继续降低,有助于激发有效融资需求。
第三,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LPR下降之后,存量房贷和新增房贷利率都将可能继续下降,住房消费者负担进一步减轻,有助于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也有助于扩大其他消费和投资。
此前部分市场人士预测,本月LPR会非对称下降,5年期以上LPR下降15个基点,以更好地降低居民住房消费负担,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月5年期以上LPR下降10个基点,低于市场预期。当前和未来,仍然要高度重视居民部门信心较弱、需求不足等问题,加快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通过采取下调首付比例、取消“认房又认贷”、降低存量贷款利率等措施进行优化。目前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应在如何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支持措施,如取消一二线城市不合理的限购、限贷措施,对已经结清贷款的居民应允许购买第三套住房,并适当下调二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同时,应加快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稳住和扩大居民消费。如支持和引导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创新信用卡分期、消费贷款等产品,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和家电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扩大大宗消费品消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面对未来,在坚定信心的同时,应未雨绸缪,把不利因素分析得更透彻一些,把应对方案筹划得更周全一些,将政策措施执行得更坚决一些。对困难估计得越充分,越是有助于困难的解决。下一步,应把稳增长、促消费、扩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货币政策应继续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持续实施降准、降息,为宏观经济加快恢复创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当然,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的政策措施应尽快全面出台、落地实施,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协调,实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等协同发力、综合施策,进一步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有效融资需求,共同面对疫情冲击、经济周期及外部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加快推动宏观经济尽快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之上。如此,我们将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刻。(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