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陈健 张旭•​​​​新发展理念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返回列表
查看: 383|回复: 0
收起左侧

陈健 张旭•​​​​新发展理念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23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6-26 10: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陈健,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旭,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全党必须牢记的五个必由之路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经济建设部分的主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经济建设部分的主题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以看出新时代以来两次党代会报告经济建设部分的密切联系和与时俱进的逻辑深化。从新发展理念出发,到高质量发展,再到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理解新时代以来党代会报告经济建设部分逻辑脉络的关键。
一、新发展理念的逻辑主导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作为一系列关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大理论和理念的主线,既为这些新理论、新理念提供统一的理论内核,又针对经济发展和治理的各个重点、热点进行战略布局,推动形成了相互配套、有机结合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内核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促进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1.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在新发展理念提出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之下,投资驱动型增长导致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杠杆上升,而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的有效投资和产能却不足,成为发展的短板,实际也就是在创新上的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动经济发展由原来的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必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通过强化创新实现无效供给的去除和有效供给的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新增长点和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绿色发展,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理念,随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其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外化,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要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体系。“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新发展理念的五大要素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内容。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于实体经济的产业部分,是注重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开放融合的产业体系,同时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都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继续深化,通过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巩固供给的长板,补足供给的短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目前,我国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矛盾在供给侧方面表现为低效供给过剩,高效供给不足,特别是高端产业的自主供给存在短板,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和经济循环不畅,所以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打造包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满足包含绿色服务在内的消费升级需要,进而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新发展理念始终统一指导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和产业体系建立以及高质量发展。2.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起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指导性,党中央根据发展形势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十三五”时期开始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现代化经济和产业体系继续深化的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发展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仍然极具分量,对中国式现代化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打通各类循环的堵点,提高经济循环的质量,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这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巩固深化。“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发挥这一优势要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内需是协调和共享发展的结果,发展更加协调、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是扩大内需的根本之策。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高供给质量,建设现代化经济和产业体系;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新发展格局则将改革扩大到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使需求和供给双向促进。2022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反映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扩大内需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出:“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这是显著优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基础,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的有力凭借。新发展格局使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使宏观经济政策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共同推进,更加完整、准确、全面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新发展阶段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求从政治高度把握共同富裕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其中包含了“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阶段要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手段,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这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是一致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使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是相通的。”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果,解释新发展理念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1.新发展理念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新应用,五大发展理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思想渊源。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做了一般性设想,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适应更高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发展目的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等。现实中,社会主义出现在落后生产力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既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论断,也具有更具针对性的含义,即要赶超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需要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出发点,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系列关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发展奇迹。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由量的问题转变为质的问题。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既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设想,特别是发展目的的设想,又对中国共产党既有发展思想进行了创新提高。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形成了关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完整的指导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达到新境界。2.新发展理念的唯物史观基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是发展理念的核心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阐释发展理念时需要认清的基础与前提。阐释新发展理念除了讨论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新发展理念本身也要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学理研究新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性分析学说,其有着鲜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提,是建立在《资本论》中成熟的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运动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又各自对前者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在既定生产力前提下发挥能动性是人类实践的重要特征,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于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实践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并利用认识到的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认识客观规律越深入,人类的实践能力即改造世界的能力就越强,上层建筑的推动作用就越显著。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的,先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夺取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用上层建筑,特别是政党和国家制度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成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普遍现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属于经济基础,而政党和国家等属于上层建筑,这形成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主动进行革命与变革,为生产力的大发展扫清道路障碍,政治的能动作用得到了高度发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应是经济和政治辩证统一关系和谐发展的集中体现。”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成为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出发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通过上层建筑的改变影响经济基础,再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方式。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改变上层建筑的前提是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其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无产阶级政党汇聚领袖和全党全体人民的智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国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思想,则为改变本国上层建筑、改造经济基础提供了前提条件。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经济思想与政治直接相关,并通过政治上层建筑转化为具体的经济政策,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执行这些经济政策是政治纪律。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经济思想起着把握全局和指引方向的作用,体现了政治对经济的引导作用,即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3.新发展理念体现的经济与政治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经济部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起到管全局、管方向、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政治革命而产生,这必然需要正确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是如此。无论计划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不是自发出现的,都是在党的政策方针指引下形成和发展的,而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经济思想为这些政策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革命党的领导者也必须更广泛、更大胆地提出任务,使他们的口号始终走在群众的革命自动性的前面,成为他们的灯塔。”马克思主义只有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党必须因事制宜,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下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这恰恰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环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此为前提。“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而党主动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反映了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即政治对经济的推动。“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经济思想在政党领袖引导和全党以及全国人民智慧汇集下,适应发展环境变化而变,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时代之问,交出时代答卷。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党的领袖都针对时代发展的呼唤,结合具体国情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思考,形成了相应的经济思想。“党深刻认识到,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无产阶级政党领袖不断回答新问题,指导新发展,每逢关键时刻前瞻性地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引领新的战略发展方向,避免了发展理念的僵化,进而避免了发展模式的僵化。“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句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中都曾出现,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持续创新的思想指导下不断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就是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经济思想的具体体现,主动对新时代各种发展的新问题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新发展理念的能动性是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能动性,也是我们党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不断加深对经济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利用和驾驭客观规律而具有的能动性。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在新时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认识更加深刻,新发展理念对推动经济基础变革,深化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都起到更有力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政治优势、理论优势、文化优势和制度优势,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理论优势的鲜明体现。理论优势与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及文化优势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优势更加显著。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善于探索认识客观规律、善于总结学习历史经验的政党,也是一个有着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政党。通过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新发展理念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经济思想一经形成,就必然成为全党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全体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以新发展理念落实各项经济工作,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相统一的体现,形成了中国发展经济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指出对此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新发展理念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成为一项政治纪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这要求从政治高度把握新发展理念,使经济与政治相统一,使新发展理念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经济思想的能动性转化为政党整体的能动性,转化为整个上层建筑的能动性,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能动性,使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三、新发展理念的方法论基础
新发展理念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经济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通过党的组织力量将理念落实到行动,有利于解决中国新时代发展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直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新发展理念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仅有认识的科学性、理论的系统性,还有落实的有效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两者共同完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任务。新发展理念贯穿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精髓,“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1.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看待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和体系化新发展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方法论上均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做了科学的论述。经济作为认识的对象,一开始人们面对的是完整的表象,经过一系列对对象的抽象,“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之后就是叙述还原对象的过程,在叙述中,“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后者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叙述方法就是应用这一方法的典范。“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是如此。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研究过程中对经济发展对象整体抽丝剥茧,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抓住发展方式转变中上升的几个主要矛盾,从分析矛盾中抽象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经济范畴。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这一发展过程也是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化、学说化过程,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五大发展理念具体化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种战略部署及规划不断展开的过程。这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相同,都是从最一般的经济范畴出发的演进和展开的过程。当然,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化既是一个理论体系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把理论抽象实践化的过程。具体化不仅指的是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体系化,也包含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实践化,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实践的过程。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的抽象力的展现,高质量发展则是这一科学的抽象力上升到具体的实践过程的展现。在实践意义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以具体行动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体系化而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即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抽象范畴具体化到指导国家发展的各类战略部署和规划上。从新发展理念出发,具体化到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道路、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战略等战略部署上。五大发展理念的每个方面也具体化为各类战略规划:创新发展理念展开为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等;协调发展理念展开为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绿色发展理念展开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等;开放发展理念展开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等;共享发展理念展开为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等。新发展理念的五大抽象经济范畴由此不断具体化,成为一个完整的关于发展的体系化学说。在理论中,通过五大发展理念范畴运动的全面展开,展现了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学说,这与马克思在论述政治经济学时采取的总体方法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这些战略部署彰显了实际工作的要求,通过五大发展理念范畴运动的全面实践化展开,高质量发展的整体风貌就此展现。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必然是一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过程。对于新发展理念,这里“历史”不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的现实,即实践过程的现实。过去,是指五大发展理念范畴的历史背景,现在和将来、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反映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学说的逻辑与历史起点是五大经济范畴的展开。高质量发展进程是在党领导下开展的历史过程。新发展理念是党的领袖经济思想,是指导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这五大方面的历史发展进程就是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展开的进程,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相统一。随着安全发展越发重要以及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相比之前增加了“更为安全”的提法,反映了五大发展理念要与安全发展的新要求相结合。新发展理念的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在不同时期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逻辑是不变的,它们都是为了解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新发展阶段是新时代的发展阶段,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变,新发展理念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地位就不会变。同时,新发展阶段又具有新的特点,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也会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特点而产生新的变化,尤其在如何更好地与安全发展的要求相结合上。新发展理念所体现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要从变的方面来深刻体会新发展理念本质特征的不变,和其所体现的理论优势的不变。要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中、在五大发展理念范畴的运动中对新发展理念加以准确理解。五大发展理念范畴的具体化过程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不是几个经济范畴的简单并列和静态堆砌。堆砌混合是形而上学的方法,用分头列举的方式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只会分割彼此间的有机联系,无法掌握新发展理念的精髓。理解新发展格局就要理解五大发展理念是在相互作用的运动中整体构造高质量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这指出了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系统思维,与马克思的构造经济思想体系不是范畴的简单混合组合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系统,其理论具体化后组成的新发展格局、现代化经济和产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战略等,共同组成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有机系统,进而通过实践具体化组成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经济发展的有机系统。2.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工作方法

新发展理念不仅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是一个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的实践体系。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具体化,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扎实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以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方法论问题,指出要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为了人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新发展理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各项工作中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也同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工作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的工作方法和检验工作效果的最终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立场,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实实在在地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实干兴邦,“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扎扎实实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针对重大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更加准确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与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也是一致的。面对发展环境的变化和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要有忧患意识,积极面对,主动解决问题,将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从问题中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现和解决问题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便于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在工作中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难题,又要统筹兼顾,避免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向不利的方向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关于如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矛盾是相互交织的,辩证法要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坚持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出发,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并在系统的辩证运动中及时发现和解决新的主要矛盾。坚持矛盾分析方法也就是坚持系统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系统观念,“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使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整体落实。系统观念要求关注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在工作推进上要把握好各项工作间的关系,要落实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工作着重抓的三件大事中,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是其中之一。与形成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相并列,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的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稳”和“进”构成的辩证关系,就是系统的“整体稳”与“局部进”的辩证关系,就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方法论,体现了以唯物辩证法指导实际工作的精髓,使新发展理念得以正确地贯彻落实,使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我们坚持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以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可知,新发展理念的创新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丰富和发展的创新过程,推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不可割裂的、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理论。新发展理念的形成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形成和实际践行都坚持将唯物辩证法贯穿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包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等。新发展理念是应用这些基本方法,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创新的光辉范例。
编辑:刘一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3年第6期“经济理论与实践”栏目,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