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尹世尤(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问题是时代内容的展开,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和自觉精神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始终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始终浸透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勇于直面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涵。
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
“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发现问题是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解决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最终归宿。事实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并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历史。纵观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没有对资本主义合理性的追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追问,对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道路和前途命运的追问,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没有对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追问,对落后国家能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追问,就不会有列宁主义的问世;没有对“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追问,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没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追问,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创建者和传承者在理论建构中始终处于发问状态,始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以回应和解决时代问题为己任,凝结着他们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对未来的由衷企盼,以及对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的真切愿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也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思考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是发扬问题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光辉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中走向丰富完善和成熟,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绽放出灿烂的真理光芒、闪烁着深邃的思想价值。
问题意识是认识化解矛盾的突破口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鲜明道出了问题与矛盾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为我们提供了通过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认识事物矛盾、化解社会矛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法论指导。牢固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拨开浮于具体事物表面的纷繁复杂的迷雾,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认识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遵循。
把问题意识作为认识解决矛盾的突破口,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时代的中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一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矛盾依然广泛存在。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且错综复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勇敢直面,科学研究和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化解矛盾、攻坚克难的开端。
把问题意识作为认识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尤其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把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牛鼻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党的十九大精准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变化,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新时代更加突出的问题,这一重大论断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总纲”。
把问题意识作为认识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在实践层面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强调顶层设计、全面部署、整体推进,又注重牵住“牛鼻子”、抓住主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实现重点突破、精准发力。比如,我们既提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规划,又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再比如,我们既提出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各个方面下狠功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又强调“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把“地怎么种”这一重大问题作为整个农业工作的龙头,这就抓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社会历史总是在解决问题与矛盾中不断向前推进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回顾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我们党正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的过程中,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推动改革开放,一步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
增强问题意识要区分问题的真与假
问题有真问题和假问题之分,无论是调查研究、学术探讨,还是项目立项管理,都应当注意区分真问题和假问题。因为只有发现真问题、提出真问题、研究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才具有真意义。干事创业要增强问题意识,而真正的“问题意识”首先是鉴别问题的真与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的重要性。在2021年4月考察清华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教师,教育工作“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在2021年5月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针对科技创新怎么“创”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教导中青年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可见,不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调研考察等党和国家事业方方面面工作的开展都要从真问题入手,树立真正的问题意识。
而所谓真问题,常常是指那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客观存在、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别人没有研究过或研究还不深入、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与假问题相比,真问题往往接近事物本质,随着一个一个真问题的发现、解决,事物的本质、真相会一步步地呈现出来。真问题必须符合逻辑和事实。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逻辑上能自洽,二是实践中能举证。所谓逻辑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依此而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那些亟待解决的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工作顺利开展、人民生活福祉、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比如落实党的领导弱化的问题,困扰基层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等问题就是真问题。
然而现实中,或出于主观上混淆视听、迷惑群众的目的,或由于客观上对具体情况认识不清晰、分析不准确,各种“假问题”“伪命题”时有出现。比如“党大还是法大”就是一个典型的假问题、伪命题。针对这一迷思,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些人提出诸如“党大还是法大”这样似是而非甚至极端错误的观点,这是一个伪命题。之所以是伪命题,是因为这种观点形而上学地割裂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统一性,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而党的领导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的保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深入剖析道:“如果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那么对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权大还是法大则是一个真命题。”这就启示我们,对于广大领导干部而言,开展各项工作必须科学认识、正确处理好政治权力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诸多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党的建设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在这种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剧增的形势下,领导干部善于区分真假问题、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学会鉴别、剖析、批判假问题、伪命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关键。
调查研究要把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要求,也是我们党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工作方法。但调查研究一定是为着解决问题的,必须抱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明确的问题导向,诚如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调查研究首先要找准问题,把问题摸透彻,既要看到浮于表面的浅层次问题,又不能忽视潜藏内部的深层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调查研究只有找准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才具备开展工作的抓手,才能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根据,否则就是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
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调查研究才是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篇充满强烈的问题意识,有着明确的问题导向。在“总体要求”中,《方案》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在“调研内容”中,《方案》明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并列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主要情况和重点问题”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等12个方面的问题;在“方法步骤”中,《方案》明确,“对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制度性的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以及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等,要研究透彻、找准根源和症结”,要“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在“工作要求”中,《方案》强调,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防止嫌贫爱富式调研,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力戒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而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基本素养。
其次,调查研究要务求实效,真正解决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五字诀”,即“深、实、细、准、效”:“深”就是要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去发现问题;“实”就是要奔着解决问题去,真正做到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细致深入地研究问题以掌握情况;“准”就是要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把握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矛盾;“效”就是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要行之有效,具有执行的可操作性。为了能真正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查研究还提出了“三个防止”的要求,即“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三个防止”都指向一个关键:调查研究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务必聚焦问题、找准问题、走进问题、解决问题。
结语
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的确,“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意识的系列重要论述紧扣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是蕴含其中的指导我们干事创业的重要方法论。(来源:《国家治理》2023年7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