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崔志远(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也是农业大国、粮食大国,向来以民为本、以食为天。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粮食安全思想伴随着农业生产实践不断形成发展,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是古人为保障粮食安全、化解粮食危机而形成的理性认知与观念系统,涉及保障生产稳定、抵御灾荒风险、维护市场秩序、满足饮食需求等方面,主要通过政令、策论、著述、言谈等方式呈现传播。此外,历代诗人也围绕粮食主题创作了大量诗歌,形成了粮食安全思想的诗性表达传统。这些古诗或记事或言志或抒情,诠释了诗人重粮祈丰、事粮保生、惜粮悯农、寄粮题咏等思想主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一、重粮祈丰:体现粮食重要地位粮食是关乎人类生存、社会稳定、国家强盛的重要资源,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盼望粮食丰收是人们最真切的情感。古代诗人出于对粮食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创作了大量祭拜先祖、讴歌农业、敬畏粮食、祈盼丰收等题材的诗歌。敬拜先祖,讴歌粮安功绩。《诗经·周颂·思文》歌颂了周族始祖后稷传授粮食生产技艺而“克配彼天,立我烝民”的伟大功业。《诗经·周颂·良耜》赞颂了先祖摸索出农耕方法并使得“百室盈止,妇子宁止”的功绩。东晋的陶渊明在《劝农》中追忆先祖劝农功德,抒发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感悟。重视粮食,倡导农本理念。《诗经》中《周颂·噫嘻》《小雅·甫田》和《小雅·大田》等篇什记录了周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的籍田场景,体现出以农立国的政治理念。唐代的聂夷中在《古兴》中强调粮食作用,提出了“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清代的崔如岳在《省耕诗》中记录了康熙皇帝“圣主重民事,农官占岁祥”到农田省察农耕的盛况。赞颂仁政,表达丰收祈望。西晋的束皙在《补亡诗六首·其三·华黍》中希望君王能秉承仁心、实施仁政,以实现“靡田不播,九谷斯丰”。唐代的薛存诚在《膏泽多丰年》中感怀于国君致力恢复民生经济而使人们“候时勤稼穑,击壤乐农功”。
二、事粮保生:展现粮食生产工序粮食安全涉及粮食生产加工、储藏流通等各个环节。古人从事粮食生产加工的劳作场景以及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古诗中有全面的展现。天人合一,抓好粮食种植。南宋的楼璹用《耕图二十一首》组诗完整记录了粮食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体现出古人顺天时、因地势、凭己力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实践智慧。《浸种》《耕》《耙耨》《耖》等诗篇记录了人们浸泡种子催芽、翻耕土壤、剔除杂物、细化土质、平整土地的过程。《布秧》《淤荫》《拔秧》《插秧》描述了散布播种、培育秧苗、移栽稻秧的过程。《一耘》《二耘》《三耘》记录了人们为稻田反复除草、壅土培根的过程。《灌溉》记载了灌溉工具“水车”疏引水流的精妙。齐心协力,抓好加工储藏。《耕图二十一首》也详细记录了粮食加工储藏的工序:《收刈》《登场》展现了人们喜获丰收、堆积稻谷的热闹场景。《持穗》《簸扬》记录了百姓用连枷敲打稻谷使其脱粒、用簸箕扬去杂物的工序。《砻》《舂碓》《筛》描述了筛除稻壳杂物的工序。保障民生,抓好粮食分配。北宋的徐积在《赈饥篇赠程守·其二》赞扬了“乞得诸仓粟,流民获所依”的救荒善政。文同在《秋日田家》中记录了农民“今年且喜输官办,豆荚繁多粟穗长”的场景,表达了农民对纳粮缴税的隐忧。明代的于谦在《平阳道中》中感慨“牙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说明调节粮价的重要性。三、惜粮悯农:凸显粮食珍贵价值粮食来之不易,必须要统合协调好自然条件、劳动意志、农业技术、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足见农民之不易、粮食之珍贵。古代诗人创作了不少反映怜悯农民、批判恶政等主题的古诗,强调了善待农民、珍惜粮食的必要性。制度不公,劳动成果无存。《诗经·唐风·鸨羽》记载了农民被迫在外服役而担忧“父母何食”的悲剧。《诗经·魏风·伐檀》抨击了“彼君子兮,不素食兮”,饱含对剥削者的愤恨之情。《诗经·小雅·苕之华》反映了动荡乱世“鲜可以饱”的残酷事实。唐代的姚合在《庄居野行》中揭露了农民为了逃避赋税而纷纷放弃务农“尽去作商贾”的现象。阴晴不定,收获粮食不易。东晋的陶渊明在《杂诗·其八》中坦言农耕生活“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的现实。唐代的戴叔伦在《屯田词》中记录了农民屯田时“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的悲苦生活状态。白居易在《夏旱》中记录了农民在“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情况下艰难劳作的场景。崔道融在《田上》中记载了夜间冒雨耕地的农民对“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的无奈。世道多变,安稳生活难得。金代的宋九嘉在《途中书事·其二》中痛心疾首地记录了战争造成“终朝拾穗不盈把,只有流民如麦芒”的悲剧。明代的谢铎在《苦雨叹》中记录了长安地区灾荒造成“城中米价十倍高,斗水一钱人惮劳”的情景,反映出粮食危机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
四、寄粮题咏:彰显粮食丰富内涵粮食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也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古代诗人常寓情于粮、借粮论事、以粮明志,通过粮食来抒发感悟,创作题咏了不少优秀诗作。寓情于粮,以诗直抒胸臆。《诗经·王风·黍离》通过对黍穗垂摆的描写,表达出诗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沉郁忧思。白居易在《观刈麦》中表达了饱食禄米后“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反思。借粮论事,以诗辅政议政。南朝的谢朓在《赋贫民田诗》中袒露了对当官理政、造福百姓使命的敬畏之心,也展现出“俾尔仓廪实,余从谷口郑”的政治追求。南宋的刘克庄在《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其九》中记录了“老农喜极还垂涕,白首安知再太平”的场景,表露了他对国运民命的忧虑。以粮明志,以诗载道言心。北宋的黄庭坚在《答余洪范二首》(其一)中通过“悬磬斋厨数米炊,贫中气味更相思”来展现出他安贫乐道的境界。李纲在《病牛》中用“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病牛形象来弘扬奉献精神。“诗者,人之性情者也。”古代诗人在诗歌中阐释了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记录了对国计民生问题的观察,抒发了个人的情感与志向,也反映了民众的喜怒哀乐。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则通过精简的篇幅、优美的文辞、和谐的音律、深远的意境等诗性审美形态而得以展现和传播,在“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里,古代民众更容易从诗歌中体悟粮食安全思想内涵,进而唤起爱粮惜粮的价值共鸣,激发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来源:2023年第8期《中国粮食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