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产业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市场预期稳步改善。分产业来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7%、4.3%、6.4%,分别较上年同期加快1.2个、1.1个和4.6个百分点。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尽管经济恢复面临着一些曲折和挑战,但产业增长势头总体良好,产业发展韧性和潜力依然巨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洪群联解读说。 经济增长由服务业和工业共同推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邱灵表示,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由去年以工业推动为主,转为今年由服务业和工业共同推动。 上半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增速回升明显;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上半年有26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63.4%。 邱灵还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表现出创新动能持续壮大、绿色转型持续推进、发展韧性持续增强几方面的特点。具体来看: 创新动能持续壮大。工业生产技术密集度持续提高,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3.9%。围绕破解“卡脖子”问题,上半年,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及机电组件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0.9%和46.5%。数字化发展持续深入,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同比增长34.1%。 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5%、46.4%和53.1%,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水轮发电机组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4.5%、48.1%和32.3%,以锂电池、光伏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61.6%。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协同作用增强,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 发展韧性持续增强。内需潜力持续释放,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7.2%。文娱休闲行业加速回暖,上半年景区游览服务、娱乐服务、休闲观光游览服务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4.9%、82.1%和35.8%。智能消费产品生产向好,上半年,智能车载设备、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的消费支出分别同比增长36.3%和12.5%。重点领域投资持续加力,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1.8%和13.9%,分别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个和10.1个百分点。 邱灵据此判断,今年以来,随着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地显效,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洪群联表示,下半年,应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围绕激发市场活力、提振企业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升品质、优化供给,培育需求、扩大消费,降税除费、减轻负担,推动产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生活性服务业强势复苏 "上半年,服务业恢复增长势头明显加快,二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7.4%,比一季度加快2.0个百分点,成为产业发展的突出亮点。"洪群联表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邢伟分析称,前期积累的需求快速释放带动我国生活性服务业消费强势复苏,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改善,文旅、餐饮、影视等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服务消费快速增长,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类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5%、6.6%和6.9%。上半年,文旅消费需求加速释放,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国内旅游收入2.30万亿元,部分旅游业态已经达到2019年同期或更高水平。 邢伟认为,当前,国家层面稳经济、扩内需等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各地也纷纷制定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升级,生活性服务业的供给升级也在逐步提速,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家政进社区、"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文旅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制定出台,为生活性服务业带来了更有前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全国分两批在80个城市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便民服务进社区、进居民点,靠前就近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这将进一步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的恢复发展。 在邢伟看来,生活性服务业具有规模大、韧性强、后劲足等显著特征,其复苏既有助于推动消费潜力与消费结构双提升,也有利于稳就业、促就业。 从消费角度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热点从商品消费加速转向服务消费,以教育、休闲、影视为代表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同时,居民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服务消费更加追求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不仅能满足居民现有的消费需求,而且能以更加多样化的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来带动引领新消费需求,从而通过挖掘'老需求'、激发'新需求'来持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邢伟说。 从就业角度来看,随着疫情平稳转段和经济回升,餐饮住宿、旅游、养老托育、家政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恢复发展,带动行业用工需求整体回暖增加。同时,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进一步加快了生活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进一步释放了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就业潜力,为就业困难群体创造了更多灵活就业机会。邢伟认为,加快恢复生活性服务业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就业岗位、开拓就业渠道、释放就业潜力和缓解就业压力,特别是能为不同教育程度、技能素质和能力水平的就业者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就业岗位,从而增强保就业、稳就业、促就业的"蓄水池"功能。 文旅业发展进入新周期 今年以来,服务业中的文旅业恢复强劲,构成重要亮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处研究员杨文静判断,未来,文旅产业内部动能会不断积聚、强化,其长期处于上升通道的前景可期。 从需求侧看,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8.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服务支出增长明显快于消费支出平均增速。具体看,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6.2%,其中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8.5%;交通通信支出增长9.2%,其中交通支出增长12.9%;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4.5%,主要是旅馆住宿费支出增长较快。 从供给侧看,今年近四成旅游上市公司已恢复甚至超过2020年前盈利水平。有关方面预计,中国电影上半年净利润上限为3.8亿元,净利润增幅最高达1782.52%。预计2023年全年票房在450亿~500亿元,恢复到2019年70%~80%的水平。 今年文旅业发展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杨文静总结说,一是文旅业进一步以新体验、新场景创造新消费。新体验如露营、围炉夜话、高空玻璃塔、玻璃漂流、高空攀岩、科技类球幕影院等,新场景如大唐不夜城的国潮场景、福建侠天下威亚的武侠场景等,还有各类主题公园。此外,文旅产业也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乡村振兴、能源、娱乐、文化甚至制造业等多产业协同发展和进一步融合。一些景区将旅游与研学、夜经济、非遗文化、公共服务等主题相结合,打造多层次、重内涵的消费场景。 二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为主体。《"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除了网络直播、线上教育、数字阅读等数字产品以优质内容更好满足受众的需求外,NFT艺术、元宇宙、云展演、国风节目、非遗电商、漫改IP等,这些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也都彰显了数字时代文旅产业转型发展的无穷潜力。 杨文静坦言,尽管文旅业恢复良好、势能强大,但其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调查显示,缺乏好产品与好项目、投资回收期过长风险高、利润空间有限、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大等是困扰文旅行业投资的主要因素。 对此,杨文静建议,下一步,可进一步鼓励市场化文旅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创意创新和融合创新等手段实现深度融合,衍生出更多能够满足游客新体验的业态、产品、场景和服务。长远看,应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发展壮大文旅经营主体,推进文旅对外贸易保稳提质,努力开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